一:戰事基本情況
1.1 釣魚城,軍事價值巨大的險要之地
釣魚城,位於今重慶市合川區城東5公里的釣魚山(相對高度約 300米),既有山水之險,又有交通之便;嘉陵江、渠江及涪江匯流於釣魚山,造就釣魚山三面環水(南面、北面及西面),地勢險要,軍事價值突出。
釣魚城初建於彭大雅任四川制置副使期間(1239—1240年),甘閏負責具體事務。
1243年,余玠採納冉琎、冉璞兄弟聯議,復建釣魚城,冉氏兄弟負責操作事宜。
總體結構上,釣魚城由內城與外城構成。外城直接修建於懸崖峭壁,由塊石壘成城牆;內城則是成片田地與充裕水源。這些特點讓釣魚城擁有長期堅守、易守難攻的客觀條件。
1254年,南宋將領王堅進一步完善釣魚城工事,讓釣魚城成為堅牢的防禦要塞。
1.2 釣魚城之戰
釣魚城之戰,另稱合州之戰。
公元1259年 ,蒙古大汗蒙哥率領蒙古大軍(號稱幾十萬人馬),圍攻南宋潼川府路合州釣魚城,企圖攻陷釣魚城,進而以此為突破口消滅南宋。但是,蒙古大軍不僅不能如願攻破釣魚城,反而付出了蒙古大汗蒙哥陣亡的代價。
1258年底,蒙哥大汗率領大軍進犯四川,但受阻於潼川府路合州釣魚城。
蒙哥派人招降,守城將領王堅不僅直接拒絕,而且殺了勸降使者;於是,蒙哥決定武力解決。
釣魚城之戰拉開帷幕。
二:主力選手介紹
2.1 孛兒只斤·蒙哥
孛兒只斤·蒙哥(1209年—1259年),蒙古大汗,史稱“蒙哥汗”,是成吉思汗之孫、拖雷之長子,廟號為憲宗,謚號桓肅皇帝。
繼位後致力於消滅南宋、大理等國,同時派軍西征西域諸國。
1259年離世於四川釣魚山下。
2.2 王堅
王堅(1198年—1264年) ,南宋名將, 鄧州(今河南鄧州)人。
開慶元年(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率領大軍圍攻合州,王堅與副將張珏堅守抗戰,多次擊退蒙軍攻勢,蒙軍由於久攻無果且蒙哥大汗離世而被迫撤軍。
三:釣魚城之戰的戰事經過
3.1 宋蒙戰爭初起
宋蒙全面戰爭始於1235年,結束於1279年,持續約半個世紀,是蒙古立國後所遇到的最為耗時、最為耗力的戰爭,而1259年發生的釣魚城之戰,則是這場國運戰爭中意義重大、影響巨大的戰役戰事。
1235年, 蒙軍從多個方向對南宋同時發動進攻,宋蒙舉國戰爭全面爆發。
1242年,宋理宗派遣余玠主政四川,以抵抗蒙軍攻勢、扭轉四川被動局勢。主政四川後,余玠因地制宜地創建了山城防禦體系,實現防禦工事體系化,而釣魚城則是山城防禦體系的核心部分。
3.2 蒙軍攻取要塞之地的謀劃
1251年,蒙哥大汗繼位,隨即積極謀劃滅宋戰爭。
1252年,忽必烈奉蒙哥之命平定大理,至此,南宋處於蒙古大軍包夾圈。
1257年,萬事俱備,蒙哥大汗發起滅宋之戰,從多個方向同時進軍南宋:
1. 忽必烈負責進攻鄂州(今武昌),塔察兒、李璮等進攻兩淮;
2. 兀良合台由雲南出兵,再借道廣西北上;
3. 四川是主攻方向,由蒙哥統帥的蒙軍主力負責。
蒙哥之所以選擇四川作為主攻方向,主要是由於蒙古騎兵擅長陸地作戰,而水戰卻是蒙古騎兵的弱點。蒙哥的總體作戰規劃是,先奪取四川,後順江東下,再與其他方向的進攻大軍會師,最後合軍攻取宋都臨安(今杭州),消滅南宋。
3.3 戰事推進
1258年秋,蒙哥率軍4萬分三路進軍蜀地,若加上駐蜀蒙軍及其他調集軍隊,攻蜀蒙古軍隊總兵力則遠超4萬。
蒙軍接連攻陷閬州大獲城、廣安大良城等城池,抵近合州,蒙哥大汗隨即遣人入城招降,但合州守將王堅拒降並將進城的勸降使者捕殺。
於是,蒙哥大汗決定武力解決。
開慶元年(1259年)2月2日,蒙哥大汗率軍渡過渠匯,紮營石子山;3日,攻城之戰開始,蒙哥坐鎮督戰。
7日,蒙軍選攻釣魚城一字城牆(又叫橫城牆), 其不僅可以阻礙城外敵軍攻勢,同時便於城內守軍提供支援,能夠與外城牆形成夾角狀攻擊態勢。
9日,蒙軍開始集中火力猛攻鎮西門,但在守城軍民的頑強抵抗之下久攻無果。
3月,蒙軍嘗試不同的攻城方向,嘗試進攻東新門、奇勝門及鎮西門小堡,但均無實果。
4月22日,蒙軍調整攻城策略,重新部署攻城兵力,將護國門作為進攻重點。至24日夜間,經過連日進攻,蒙軍終於得以登上外城,與守城宋軍的激戰在所難免。但在守城軍民的頑強抵抗下,蒙軍未能取得主動權,沒有穩住陣腳,攻勢最終被宋軍擊退。
5月,蒙軍進攻釣魚城戰事已經持續幾個月,但始終無法攻破釣魚城,釣魚城之戰因此也成為蒙哥率軍進蜀後遇到的真正硬仗。儘管蒙軍擁有精良攻城器械,但是面對釣魚城的險要地勢,這些精良器械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
3.4 釣魚城軍民的傲骨抗戰
蒙哥率軍抵達釣魚城下,勸降不成,自持兵強馬壯,決定直接武力奪城,而無視氣候與地理方面的不利條件。
雖然蒙軍連續發起強攻,但守城軍民無懼蒙軍的兵力優勢,在將領王堅的帶領下頑強抗戰,致使蒙軍諸多攻城嘗試均失敗。
1259年4月23日深夜,蒙軍初步攻破城北出奇門至嘉陵江一側的一字城,但很快就被王堅率領的勇士團奪回。
在蒙軍進攻釣魚城期間,由於蒙軍的阻擊,支援釣魚城的宋軍始終未能抵近釣魚城。但是,儘管沒有外部力量的支援,守城軍民依然志氣高昂,甚至直接拋投申明書於蒙軍,稱即使有10年時間,蒙軍也無法攻克釣魚城,守城軍民會全心全力抵抗到底。
期間,王堅多次夜襲蒙軍營地,使得蒙軍營中瀰漫驚恐情緒。
由於蒙軍久攻無果,汪德臣決定嘗試臨城勸降,卻被城上拋來的飛石擊中,且很快於縉雲山寺廟中離世。此情此景,蒙哥大汗大怒,命令軍隊在東新門外築建作戰高台,用於決戰。7月21日,蒙軍發起總攻勢,蒙哥大汗親臨現場督戰,期間被宋軍飛石擊中,蒙軍不得不停止攻勢。27日,被宋軍飛石擊傷的蒙哥卒於營中(另有“染病而死”的說法)。
至此,遠征蜀地的蒙軍結束攻取戰勢,撤軍歸北。
四:釣魚城之戰的影響
釣魚城之戰,蒙哥大汗之死,在多個方面均有重大影響:
1. 蒙古滅宋之戰瓦解,南宋得以延存20年之久。
1.1 進攻四川的蒙軍被迫撤軍,護送蒙哥靈柩歸北;
1.2 已經成功突破長江天險,並包圍了鄂州的忽必烈,為爭奪蒙古最高統治權,也撤軍歸北;
1.3 出雲南、借道廣西北上的兀良合台,當時已經進軍潭州(今長沙) 城下,但在忽必烈派來軍隊的應合下也渡江歸北;
2. 蒙軍第三次西征行動停滯,蒙古的大規模擴張行動也就此走向低潮。
1252年,蒙哥派遣旭烈兀發動了第三次西征,並攻克現今阿拉伯半島的大片土地。但蒙哥之死,旭烈兀不得不暫停進軍埃及的計劃,除了留下少量軍隊繼續作戰,主力軍隊隨旭烈兀東歸。
3. 它為忽必烈掌握蒙古最高統治權提供了良機,而這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
蒙哥是保守主義堅持者,施行傳統的統治政策。忽必烈則是蒙古最高統治集團中少有的崇慕中原漢文化的實力統治派,在其管理漠南漢地期間,大力招攬漢人名士,積極推行漢化政策,且成效顯著。忽必烈繼位後, 繼續大力推行漢化政策,同時逐步改變蒙軍作戰政策,使中國南部地區的經濟局勢與文化免遭進一步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