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詩《長恨歌》里,寫到了唐玄宗和楊貴妃纏綿悱惻的愛情。這首詩的最後一句是“此恨綿綿無絕期”。那麼,為什麼最後一句寫這個?這裡的“恨”,究竟指的是什麼呢?
我認為,白居易在這裡寫“恨”,有幾層意思。
(楊貴妃之死)
一、生離死別之恨。
唐玄宗在離開長安的時候,可能根本就沒有想過,有人會殺掉他最喜愛的楊貴妃。楊貴妃可能也從來也沒想過,她會被內部人給搞死。是的,他們可能想過被安祿山等叛軍給殺死,但是絕對不會想到殺掉她的,竟然是自己人。
對於唐玄宗來說,無論如何他是接受不了楊貴妃被殺死這個事實的。一者,他獲得楊貴妃,可以說非常不容易。他冒着因為搶奪兒媳婦,被天下人諷刺挖苦的危險。乾坤大挪移,終於把楊貴妃搞到手。二者,他年紀太大了,確實需要有一個這種知冷知熱,又秀色可餐的人,在身邊服侍他。三者,他作為一個皇帝,竟然連自己的女人也保護不了,不得不同意女人被逼死。他的權威,明顯地受到了嚴重挑戰。四者,他知道,自己保不住楊貴妃命的時候,楊貴妃肯定會鄙視他,瞧不起他,覺得他這個權力無邊的男人,竟然如此沒有出息。
眼睜睜的看着楊貴妃被殺死,唐玄宗的心裡,怎麼會沒有仇恨呢?
也許他在同意殺死楊貴妃的時候,心裡還在想着,等到“安史之亂”被平定以後,他一定要為楊貴妃報仇雪恨。可是不久後,他的皇位就被奪去了。顯然,報仇雪恨的目標,就實現不了了。他心裡的仇恨,怎麼會消得掉呢?
(安史之亂)
二、無盡思念之恨。
如果唐玄宗在“安史之亂”以後,能夠繼續當皇帝,那麼他可能不會那麼在意楊貴妃。畢竟天下的美人多的是,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只要他一聲令下,自然就會有美女呈送到他面前。
但是他的皇位失去了,他變成太上皇了。既然已經變成太上皇了,顯然就沒有再佔有天下美女這樣一個權利了。而守在他身邊的,儘是一些不合他意的,他也曾經很瞧不上的那些嬪妃們。
這樣一來,他對楊玉環的思念,就會無時不刻地存在。唐玄宗無時不刻地思念楊玉環,只有到了去世的那一天,他可能才不再有思念。這個“恨”,怎麼會消得掉呢?
(唐玄宗劇照)
三、無法長久之恨。
這裡其實還提到了一個很大的概念。白居易想表達的是,就算唐玄宗和楊玉環能夠到天上去相聚,“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但是他們就能夠實現天長地久嗎?
顯然是不可能的,生命是有終結的,感情也是會有終結的。再美好的感情,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可能就發生變化,這就是人生無常的一種表現。
白居易提到了一個重要的哲學問題,就是永恆與無常的關係,這也是古人普遍關心的問題。在古人看來,美好的事物都是沒辦法永久留住的,都是會發生變異的。“天易老,恨難酬”,宋代詩人程垓的《最高樓·舊時心事》中,對“天”和“恨”進行了形象的說明。這裡拿恨與天做比對,認為恨比天還不容易消退。所以才會“此恨綿綿”。
(楊貴妃)
四、不能通達之恨。
白居易這裡寫的是一首詩。所有的文學作品,所表達的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說,既是寫別人,同時也是寫自己,也是自己內心的一種想法。
古代的文人大都不滿意現實生活,都覺得自己無法獲得重用,無法建功立業,無法實現通達。不能實現通達的原因,並非自己沒有才華,反而是滿腹才華,卻不被皇帝所賞賜。
當古人表達自己滿腹才華,卻不被賞賜的時候,他們通常會用“皇帝的嬪妃”來自喻。他們寫嬪妃不受君王待見,其實想表達的,就是自己不受皇帝喜愛,得不到皇帝的提拔。
白居易這裡寫楊貴妃深得唐玄宗的喜愛,而且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思念綿綿無絕期。事實上也就是在表達自己無法像楊貴妃那樣,獲得皇帝的恩寵。
這當然是“恨”的。是自己內心之恨。
但是白居易這裡同時又表達了,雖然楊貴妃獲得了皇帝的恩寵,但是楊貴妃的命運依然不好,這種恩寵根本就無法天長地久。
我們不能說白居易這是一種幸災樂禍。但是白居易其實也在這裡表達了一個意思,就算真的能夠受到恩寵,又怎麼樣呢?世事無常,美好的東西永遠不可能延續,這是沒辦法解決的問題。
總之,作為一首詩的最後一句,白居易在這裡所要表達的,顯然就是這首詩的主旨,而他也通過一個“恨”字,把這首詩的主旨,揭示得淋漓盡致。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