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閉塞的唐朝,為何沒有“官員頂替任職”?人事檔案立大功

2020年12月22日17:50:23 歷史 1004

如今的人們,在回看唐王朝的時候,往往都會被當時那種無處不在的盛世氣象所折服。在唐朝的時候,湧現了一大批文化水平極高、執政能力極強的良臣能吏,比如被唐太宗盛讚為自身明鏡的魏徵,“孜孜奉國,知無不為”的房玄齡,歷經三朝,初心不改,輔佐唐玄宗成就“開元盛世”的姚崇……這些人中龍鳳如繁星一般,前赴後繼,在中央和地方的各級行政部門中發揮着自己的才能。

而這種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局面,則要歸功於唐代自太宗李世民開始,依託“甲庫”建立起來的,完備的人事檔案管理制度。可以說,唐代的“甲庫制度”,在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對官員人事檔案的系統化管理。而這種基於透明化、規範化的人事檔案管理制度,極大地改革了前朝的弊端,完善了選官用官流程,奠定了大唐的盛世之基。

信息閉塞的唐朝,為何沒有“官員頂替任職”?人事檔案立大功 - 天天要聞

一、甲庫:唐代的“人事檔案管理處”

在唐代,對於官員的人事檔案,有個專門的稱呼,叫“甲歷”。這個甲歷的性質,有點類似於我們現在說的“檔案”和“簡歷”的結合體。一方面,它由專門的負責人編寫,記載着一個士大夫從步入官場開始,去過的每一個地方詳細任職經歷,包括出生地和家庭信息,授官情況,官名、品階、為政功績、考選等等。

而這份記錄著一個唐朝官員所有信息的檔案,要從地方向中央一層層報批遞交,在每一個行政級別,都會被謄寫一遍,作為專門的存檔,放入對應的檔案庫中。存放甲歷的檔案庫,就叫作“甲庫”。

在唐太宗時期,“甲庫”就已經被陸續設立起來,到了唐玄宗的時候,更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甲庫制度。在唐代,從州縣的地方行政機構再到中央的三省六部,每一處都設置有專門的甲庫,用來保存這些珍貴的人事檔案。官員的銓選和考課工作每年都要進行一次,因此全國各地不同級別的甲庫,每年也都需要更新一遍。

信息閉塞的唐朝,為何沒有“官員頂替任職”?人事檔案立大功 - 天天要聞

而中央的甲庫,管理則更為嚴格一些。三省六部中,中書、門下、吏部各自都設置了專門的甲庫,每到考課官員功績的時候,庫門打開,三部的負責人會組織聯合的審查,核驗手中的人事檔案。只要有一個甲庫出了問題,那麼該官員的“檔案”就全部作廢,升遷也就無從談起了。

貞元年間的名臣楊於陵,在當吏部員外郎的時候,就曾經主持過甲庫的考課工作,因為檔案的格式不對,甚至駁回了宰相親戚的升遷要求。當時人事檔案管理的嚴苛程度可見一斑。

信息閉塞的唐朝,為何沒有“官員頂替任職”?人事檔案立大功 - 天天要聞

二、甲庫制度造就的”透明化“盛唐官場

1.與科舉制相輔相成的甲庫制度:統一標準,任人唯賢

唐代之所以能建立此如此完備的甲庫制度,和科舉制的確立有很大的關係。事實上,“人事檔案”這個東西,在我國歷史上存在了很久,在商代的時候,就有“譜牒”專門記錄皇室和官員的身份信息。但這一時期,選官的標準是“世襲”的,因此譜牒上記載的也都是家世和血緣之類,並不能真正看出一個人的能力。

漢代的時候,隨着儒學的興起,這一情況有所好轉,但發展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曹操死後,曹丕為了爭取世家的支持,重新設立了按門第和家世選官的“九品中正制”,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信息閉塞的唐朝,為何沒有“官員頂替任職”?人事檔案立大功 - 天天要聞

他把選官任官的標準完全交到了門閥世家的手中,官員的“檔案”往往在地方就被截留了,不同地區也沒有統一的核驗標準,這就導致中央收集到的檔案,都是被地方上的權貴根據自己的需要“黑箱操作”的結果,以此為標準遴選出來的人才,也都是為自己的家族而非國家利益服務。

而隋唐以後,科舉制的確立和全面發展,讓選官的權力重新集中到了中央政權的手中。唐太宗那句“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說的就是這件事。但是在唐代,想要真正步入官場,除了科考之外,還要經過另一重選拔,那就是基於甲庫制度的銓選制度。

信息閉塞的唐朝,為何沒有“官員頂替任職”?人事檔案立大功 - 天天要聞

唐代的讀書人,在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地方政府就開始為他們書寫“人事檔案”甲歷,通過科考後,他們的檔案會被層層遞交到吏部,按照規定統一安排職位:職級在三品以上的官員,要奏請皇帝,直接任命;三品以下、五品以上的,則由宰相提名;六品以下,統一由六部任免。而在這個過程中,任免的每個步驟,都要寫在甲歷檔案當中,作檢驗和考核的材料。

這個嚴密的人事檔案書寫和整理流程,讓唐代官員的考課過程變得“一目了然”,選官用官的權利,也由此被徹底地集中到了皇帝的手中,並制定出一套統一的、適用於全國賞罰標準。魏晉時期那種世家大族為了一己私利,任意定級的情況,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了。與之相反,任人唯賢、唯才是舉的風氣,開始在各地盛行起來,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信息閉塞的唐朝,為何沒有“官員頂替任職”?人事檔案立大功 - 天天要聞

2.從中央到地方:事無巨細的”人事檔案“,讓頂替者無路可走

唐代甲歷和甲庫制度的出現和發展,是我國人事檔案制度的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除了制定了全國的統一標準之外,它內部嚴密的收集、整理、保管和修整流程,極大地杜絕了在信息流通不及時的封建社會中,官場上各類“冒名頂替”的可能,其科學性和嚴謹性,讓後世的人嘆為觀止。

首先,甲歷檔案從創建到入庫,都有着嚴格的時間規定,以一個月為期限,不得延誤,其時效性幾乎可以說是與科舉流程同步,很多時候,參與銓選的讀書人還沒來得及去吏部報道,他的甲歷檔案已經先一步快馬加鞭地送到吏部官員手中了。

甲歷入庫之後,管理檔案的甲庫令史會將它們按照年度劃分不同的大類,大類之下,還會根據不同人的出身、品階再細分成幾個小類,最後遞交到吏部,由南曹官員親自核驗登記,整理成冊,直接反饋給皇帝。

信息閉塞的唐朝,為何沒有“官員頂替任職”?人事檔案立大功 - 天天要聞

每個甲庫還都有自己專門的印章,以防塗改偽造,對於一些篇幅較長、紙張較多的甲歷,還會加蓋專門的“騎縫章”,方便查漏補缺;地方上,每個行政級別都設置有對應的甲庫,到了中央,甲歷則會被匯總,並複製為四份,在尚書、門下、吏部的甲庫中各保存一份,最多出的一份,則交由宮中內庫保管。

為了更好地管理甲歷檔案,《唐六典》中還設置了專門的條目,以律法的形式,將歸檔、轉移、甄別簡歷的規則和流程確定了下來。

這些事無巨細的人事檔案管理措施,讓“冒名頂替”在唐代徹底成為了“不可能的任務”,極大地提升了唐代官員群體的質量和公信力,成為李唐王朝國祚得以延續近三百年的關鍵。

信息閉塞的唐朝,為何沒有“官員頂替任職”?人事檔案立大功 - 天天要聞

三、拯救唐王朝於危亡之中的甲庫制度

1.甲庫制度:安史之亂中維持國家行政機器運轉的“生命線”

唐玄宗晚年的時候,以楊國忠亂政為引子,唐王朝隱藏在盛世之下的宦官弄權、藩鎮割據的弊端全面爆發,了一場席捲全國、幾乎動搖唐帝國國本的危機“安史之亂”。而這個時候,以甲庫制度為核心,建立起來的全國範圍內的嚴密的官僚體系,成為支撐起這個搖搖欲墜的國家的“骨架”,把唐王朝從破碎的山河中重新扛起來,又走過了一百五十餘年的漫長光陰。

安史之亂時期,在皇帝都已經逃出京城的情況下,各地的官僚系統卻因為有着完善的檔案信息,所以依舊能夠找到自己需要的官員,並根據他們的檔案安排好職級,各行其是地運作,這些官員們的努力,極大地保全了地方的丁口、財產和資源,支撐起整個國家的平叛和行政工作,成為了唐帝國當之無愧的“生命線”。

信息閉塞的唐朝,為何沒有“官員頂替任職”?人事檔案立大功 - 天天要聞

2.統治者全國範圍內重新整理甲庫,甲歷檔案成為中晚唐時期選官用官的唯一標準

甲庫制度在安史之亂中發揮的作用,讓唐朝的統治者大為震驚。到了唐德宗時期,開始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大規模的調查、增補、徵集甲歷檔案的活動。各地方州、府、縣,都需要按照中央規定的統一格式,為每個舉子和官員登記造冊,重新更定甲歷,每一份甲歷的末尾,都喲啊蓋上所屬地方州級別行政長官的大印,然後送交觀察使,由中央派駐專門的人員統一核查,核查無誤後,還要重新封存,再加蓋一層大印,最後報送至三省六部。

到了唐中後期,甲歷制度的重要性,甚至超越了科舉制,成為唐帝國選官用官的唯一標準,享有“獨一無二”的超然地位。無論是士大夫還是軍人,其升遷、考課皆由甲歷檔案而定,以此維持着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

信息閉塞的唐朝,為何沒有“官員頂替任職”?人事檔案立大功 - 天天要聞

結語:

唐代,是我國歷史上最繁榮,也最輝煌的一個歷史階段之一。無論從政治、軍事、經濟還是文化層面來說,都取得了無數舉世矚目的成就,威加內外,萬國來朝,甚至直到現在,世界各地華裔的聚居地,都以“唐人街”作為代稱。而甲歷與甲庫制度,則是這些成就中最輝煌的一筆,書寫了中國檔案事業中一個嶄新的篇章。

唐以後,這個檔案制度被宋、元、明、清依次沿襲下來,成為了真正的有利於人才選拔的工具。完善檔案制度,杜絕“冒名頂替”,成為了歷朝歷代統治者的共識,進入現代社會之後,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前提下,依然有着極大的借鑒和參考價值。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94歲楊少華去世當天,上午參加剪綵眼神渙散,臨終前還在拍澱粉腸廣告惹爭議 - 天天要聞

94歲楊少華去世當天,上午參加剪綵眼神渙散,臨終前還在拍澱粉腸廣告惹爭議

據北京日報,記者從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李金斗處得知,相聲表演藝術家楊少華於2025年7月9日在家中午休時安詳逝世,享年93歲。據悉,就在楊少華離世當天,楊議還安排楊少華外出參加活動,為某家新店開業剪綵。從曬出的視頻來看,頂着炎炎烈日,楊少華坐着輪椅亮相現場,近年來楊少華的身體狀況一直惹人擔憂。此次參加活動,不...
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太史公表示:“我可沒說過” - 天天要聞

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太史公表示:“我可沒說過”

提及“羽之神勇,千古無二”這句話,相信很多人並不陌生,在很多人模糊的印象中,這句話一定出自《史記·項羽本紀》。然而,太史公卻表示,別再以訛傳訛了,我可沒說過這句話。出處“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出自清代學者李晚芳的著作《讀史管見》。
北京“回南天”,東北下“梅雨”?因為它偏北了 - 天天要聞

北京“回南天”,東北下“梅雨”?因為它偏北了

2025年7月1日8時許,北京大興天宮院。尹亞飛/新京報/視覺中國2025年7月,北京彷彿進入廣東“回南天”,地鐵通道的牆壁上甚至掛上水珠。東北地區也連日陰雨綿綿,彷彿進入江淮“梅雨”季。潮濕、悶熱、黏膩的空氣,讓北方人感到陌生。“我們家現在講粵語。”有人如是調侃。還有人說:“南方人北漂,第一次有家鄉的感覺。”另...
痛別!他在杭州逝世 - 天天要聞

痛別!他在杭州逝世

2025年7月5日18時15分,杭州電子工業學院(現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原院長、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教授王祖耆先生,因病在杭州逝世,享年98歲。王祖耆1927年出生於江蘇省無錫市;1945至1948年就讀於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1952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電機系碩士學位後於美國西北大學任助教;1955年9月與錢學森同船回國...
沈從文婚外情長達8年,期間找林徽因求助,林:去找金岳霖談談 - 天天要聞

沈從文婚外情長達8年,期間找林徽因求助,林:去找金岳霖談談

1936年北平一個冬夜,大作家沈從文失魂落魄地敲響了總布衚衕三號的大門。開門的是女主人林徽因,她看着門外這位文壇好友,只見他一米六幾的個子在寒風中微微發抖,臉上滿是淚痕。能讓寫出《邊城》這般純凈文字的男人,哭成這樣,一定是天塌下來了。林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