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書生誤國似乎是一個難以解脫的魔咒,尤其是在軍事上,書生紙上談兵而導致失敗的事例比比皆是:趙括之喪師於長平,馬謖之兵敗於街亭……無不招致嚴重的後果。但兩晉十六國時前涼的一個書生,卻能力挽狂瀾,幾度挫敗強敵,保證了弱小的前涼政權得以生存和延續。他,就是前涼的著名儒將謝艾。
西晉末年北方大亂,涼州刺史張軌保境安民,並幫助晉王朝抗擊漢國的進攻。西晉滅亡後,張氏據守的涼州一帶成為了事實上的獨立政權。北方的漢國和後趙幾度征伐,都未能取得實質性的勝利,後趙被迫承認了前涼政權,前涼也接受了冊封。到了張軌的孫子張駿為涼王時,前涼的疆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南逾河、湟,東至秦、隴,西包蔥嶺,北暨居延”,包括了甘肅、寧夏西部以及新疆大部地區。東晉永和二年(346年)張駿去世,其子張重華繼位。後趙皇帝石虎派遣大將麻秋、王擢、孫伏都等率軍攻打前涼,金城太守張沖投降,“涼州震恐”。張重華徵調境內所有軍隊,命征南將軍裴恆統率,抵禦後趙。
此時,涼州司馬張耽向涼王張重華提了一個十分大膽的建議,他說:“國之存亡在兵,兵之勝敗在將。今議者舉將,多推宿舊。夫韓信之舉,非舊德也。蓋明主之舉,舉無常人;才之所堪,則授以大事。今強寇在境,諸將不進,人情危懼。主簿謝艾,兼資文武,可用以御趙。”主簿一職,大致相當於今天的秘書;可以肯定的是,謝艾之前並未經過戰陣,更不用說統兵了。而張重華也只是一個16歲的少年,他聽了張耽的話,還真的將謝艾找來,向他詢問禦敵的方略。謝艾誇口說:“乞假臣兵七千,為殿下吞王擢、麻秋等。”麻秋是後趙的涼州刺史,《太平廣記·酷暴》對他也有記載:“後趙石勒將麻秋者,太原胡人也,性虓險鴆毒。有兒啼,母輒恐之麻胡來,啼聲絕。至今以為故事。”可見不是一般人。但張重華居然相信了謝艾,任命他為中堅將軍,但只給了他五千人馬去抵禦麻秋。謝艾果然不是只會紙上談兵的書生,而是頗有真本領,以區區五千人馬大敗麻秋,“斬首五千級”。
謝艾初戰告捷,被張重華封為福祿伯。福祿縣是酒泉郡治的所在地,張重華的祖父張寔就曾被封為福祿縣侯,可見這一封賞並不一般。張重華對謝艾的重用,自然引起了一些權貴的不滿,他們對謝艾“共毀譖之”。張重華無奈,只得讓謝艾去擔任酒泉太守。
後趙石虎當然也不甘心失敗,於第二年命麻秋等再度攻打前涼,張重華又命謝艾為使持節、軍師將軍,率步騎三萬抵禦。大敵當前,謝艾居然學起了諸葛亮的派頭,坐在車上,身着便服,鳴鼓而進,顯然沒把麻秋放在眼裡。麻秋大怒,說:“(謝)艾少年書生,冠服如此,輕我也”,命三千精銳起兵發起衝擊。謝艾左右見狀亂作一團,有人勸謝艾趕緊騎馬撤退,而謝艾乾脆下車坐在摺疊椅上,鎮定指揮軍隊。後趙軍隊見狀,懷疑有伏兵,反倒猶豫不前。這時,謝艾部將張瑁已奉命繞到趙軍背後進行攻擊,趙軍大亂,謝艾趁機指揮軍隊大舉反擊,前後夾攻,大敗麻秋,“斬其將杜勛、汲魚,俘斬一萬三千級”,麻秋單騎逃回。
謝艾以一介書生,兩度大敗麻秋,後趙依然不甘心失敗,第三度興兵。張重華任命謝艾為使持節、都督征討諸軍事,行衛將軍,率軍抵禦,再一次大敗麻秋等。石虎聽到失敗的消息,感嘆道:“吾以偏師定九州,今以九州之力困於枹罕,彼有人焉,未可圖也。”直到謝艾去世,後趙未再敢攻打前涼。
前涼軍隊在謝艾的指揮下連破勁敵,涼王張重華不免自滿,迨於政事;而左右大臣也不斷在他面前說謝艾的壞話,特別是張重華的哥哥長寧侯張祚對謝艾非常忌憚,欲除之而後快。於是謝艾上書張重華說:“權倖用事,公室將危,乞聽臣入侍”,並說“長寧侯(張)祚及趙長等將為亂,宜盡逐之。”不久,張重華病危,下手令征謝艾為衛將軍,監中外諸軍事,輔政,但張祚等將手令扣押了。
張重華去世後,他年方10歲的兒子張耀靈繼位,趙長等偽造張重華的遺詔,命張祚為都督中外諸軍事、輔軍大將軍,輔政。不久,又以“時難未夷,宜立長君”為由,廢掉張耀靈,擁立張祚為涼王。張祚一登上王位,便誅殺了謝艾。一代儒將就此隕落。謝艾死後,前涼內亂不斷,二十多年後被前秦苻堅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