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滿江紅·怒髮衝冠》再熟悉不過了。這首詞是宋朝的岳飛寫的,這個觀點深入人心,甚至還寫入了高中語文課本。其實,這個看似客觀的事實背後,卻疑點重重,很多人懷疑這首詞的作者另有其人。
著名學者夏承燾先生認為《滿江紅》是明朝人的偽作,甚至直接說作者是明代中期的名將、詩人王越。王越在弘治年間加太子太保,總制甘、涼邊務兼巡撫,兼制延、寧兩鎮,並在賀蘭擊退了韃靼的進攻。夏先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寫了篇《岳飛〈滿江紅〉詞考辨》的文章。文章指出,“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闕”,賀蘭山屬於西夏,岳飛伐金是直搗黃龍府,黃龍府在今吉林境內,詞中描寫顯然違背歷史常識。一番考證之後,文章最後得出結論,《滿江紅》的作者明朝大將王越,即便不是,也是他的幕府文士。
其實,夏承燾先生並不是指出《滿江紅》破綻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和之後都有人提出質疑。近代已故學者余嘉錫在《四庫提要辨證》中率先發出不同聲音。台灣學者孫述宇在《岳飛的〈滿江紅〉一個文學的質疑》中更進一步論證。
綜合來看,除了賀蘭山之外,疑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一是岳飛的兒子岳霖和孫子岳珂所編的《岳王家集》中收錄了岳飛的眾多詩詞,卻獨獨沒有《滿江紅》,即便是後來修訂,也未提及。這顯然不合常理。
二是《滿江紅》整首詞基調激昂慷慨,與岳飛的另一首詞《小重山》風格完全不同,一個人的風格不可能如此迥異。
三是古人寫詩作詞,習慣用前人的事迹和典故來抒發情感,而《滿江紅》卻有寫“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這描寫的正是岳飛的事迹。作者用自己事迹作為典故也有悖常理。
不過,以上只是推測,還停留在質疑的層面。有存在就有不同聲音,質疑本身也會引來不同聲音。更多的學者對夏承燾等人的提出的疑問給出了合理解釋。
一是賀蘭山不必確指,用來泛指比喻黃龍府,這在詩詞中很常見;
二是岳飛30歲由九江奉詔入朝,“計其行程,足逾八千里。”回顧自己的奮鬥歷程,在詩詞創作中也很常見;
三是歷史上兩首詞風格迥異,但為同一個作者的案例很多,並不能據此推翻作者就不是岳飛的事實。
綜合來看,學界內持《滿江紅》的作者就是岳飛觀點的是主流,認為是後人偽作的則是小眾。有質疑就有探討,有探討才能深入研究,從而從不從側面和角度去挖掘事實的真相,這本身就是好事。
不過,在一切爭論沒有定論之前,筆者還是傾向《滿江紅》的作者就是岳飛,畢竟岳飛的經歷和氣場與這首詞的意境是如此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