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秦,張儀——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他倆師承鬼谷子學習兵學韜略,縱橫術及遊說勢理。
蘇秦和張儀兩人出師後便各自下了山,蘇秦輾轉多個諸侯國,想找個明主一展自己的才華,都沒受到禮遇,於是便回家潛心研究揣摩術,揣摩這些王侯的心理,並做了多種預案和計劃來應對,一切弄妥後,首先來到了燕國,蘇秦便遊說燕文侯,說秦國日益強盛,威脅燕國安全,必須聯合眾諸侯以“合縱”的方式相互協防。
燕文侯認為蘇秦的“合縱”建議很有價值。於是資助蘇秦車馬金帛去遊說眾諸侯聯盟。第一站,蘇秦來到了趙國並說服了趙國諸侯王趙肅侯加入了聯盟,並建議趙王把韓,魏,齊,楚,燕,趙聯合一起對付秦國。
在這個節點,蘇秦還未來得及遊說其他諸侯,秦惠王已經發兵攻打魏國了,並生擒了魏將龍賈,攻克了魏國一座城池正揮師東進。
蘇秦擔心盟約被毀,便心生一計,派人勸說張儀來投奔他。而後再激怒張儀去秦國。以同門師兄弟之誼,只要張儀得到秦惠王賞識,趙國就安全了,趙國一安全蘇秦也就有時間把各諸侯聯合起對付秦國。
蘇秦深謀遠慮,激怒張儀另謀高就,利人也利己
話說張儀與蘇秦一同下山,天生不安分,活潑,開朗的他,有些隨心所欲,沒有急於去謀事做。因此蘇秦對張儀的情況不得而知,差人打聽後,才知道張儀在家閑居,於是便派人勸說張儀來投奔他。當張儀前往趙國,求見蘇秦,蘇秦不但沒推薦他,還羞辱了他。“同門師兄弟相見遭此冷遇,張儀很生氣,也沒多言語,僅對蘇秦說了一句:來日方長,好自為之,便頭也不回地走了。”
回到家後,張儀便琢磨着自己的去處,為的是不讓蘇秦把自己看扁了。到哪裡去施展自己的才華呢?想來想去,覺得魏國適應自己,“後來聽人說魏惠王為人優柔寡斷,無主見,也無胸懷!還不重視人才,魏國的能人幾乎都走了。”張儀心想這魏王也不是個東西,去了也展示不了自己的才華。經過反覆思量,張儀想到了一個好的去處,就是當下強大的秦國,便離開了魏國投奔秦國而去。
在張儀去秦國時的同時,蘇秦早就算計到了張儀一定會去秦國,於是暗中派人資助張儀,便找人把張儀介紹給惠王。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原來蘇秦勸張儀來投奔他,為的是讓張儀出來到秦國謀事,幫助自己完成“合縱”聯盟對付秦國。
當張儀來到後,卻故意不理,併當眾羞張儀,這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合縱”大計。蘇秦知道張儀與自己的才華不相上下,一定會得到秦惠王的賞識,同時也知道張儀一定會去秦國謀事。於是便狠心激怒張儀。
當張儀來到秦國,在蘇秦的暗中幫助下,便順利地見到了秦惠王。受蘇秦之託來幫助張儀的人,事後把蘇秦如何資助,如何托自己幫助引見,蘇秦為什麼激怒張儀的事都告訴了張儀。
張儀知道蘇秦激怒自己的事後,既高興又慚愧,說道:蘇秦這一招真高明,連我都蒙過了,我倆在一起研習權謀之術這麼多年,我竟然沒有發覺他還有這一手"。
但從心底里張儀是感激蘇秦的,若不是蘇秦差人勸他出來謀事,自己還在家閑着。並信誓旦旦對幫助他引見秦惠王的人說:“請替我感謝蘇秦,如果我得到秦王的重用,只要是蘇秦在趙國掌權,我張儀一定不會攻打趙國。”
“然而張儀卻不知蘇秦使的連環套,一環套一環,不過這並不影響他和張儀的關係,因為沒有害張儀的想法,這樣做雙方都趨利,張儀有了一個好平台能夠施展自己的才華,同時蘇秦也緩解了壓力,爭取了"合縱"的時間。後來戰國七雄這場戲變成了鬼谷子兩徒弟演示權謀的劇場。
不久,張儀便得到了秦惠王的賞識,封為相國,因此蘇秦也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既為張儀謀了一個好前程,也為自己買了一份保險。
秦國日益強盛後,便進入了與六國對峙的局面,於是六國便聯合起來抗秦,蘇秦主張的是以"合縱"的方式對付秦國,所謂“合縱”就是聯合南北各國的意思,張儀主張的是"連橫",“連橫”就是聯合東西各國的意思。後來蘇秦“合縱”終於成功了,佩了六國相印,混得很不錯。
張儀混得有點差,卻不在乎,他說:“舌頭在就行,說是說非,只要會說話,死的可以說活,無的說出有的來,不急!”
結語
蘇秦與張儀都不是固定為某一諸侯國服務的,戰國時七雄爭霸,四分五裂沒有一個共主,也沒有盟主,雖然有着臨時性的結盟也是各懷鬼胎,都是各搞各的,誰贏誰佔上風。在蘇秦,張儀眼中根本就沒有敵我,沒有誰是誰非,喜歡幫誰就幫誰,之所以蘇秦不在乎張儀幫誰,張儀也不在乎蘇秦幫誰,只要他倆心中有數,最終目的是為了多賺銀子衣錦還鄉。
潛心揣摩主上的心理,想盡良方投其所好,不失時機地為其解憂!為其解愁!蘇秦,張儀:以自己的知識,謀略,巧舌和機智爭取自己的利益——這就是戰國謀士的智慧。
參考資料:(《戰國策》《史記》)
本文由文史輕論原創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