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相冊·“喚醒”舊時光丨治沙這件事,他們做了一輩子

2025年06月17日19:03:03 歷史 1717

編者按:時間,像一條大河,不停地往前奔流。老照片,宛如一座橋,讓我們能夠回到記憶中的彼岸。然而老照片都是靜止的瞬間,如今,藉助最新的AI技術,我們將老照片“喚醒”,也同時“喚醒”了舊時光,“喚醒”了生動的回憶!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

今天

我們要“喚醒”的是一段

關於治沙的記憶

毛烏素沙地是我國四大沙地之一

總面積4.22萬平方公里

其中三分之一的面積

在陝西省榆林市長城一線

漫天黃沙

曾是這裡的常態

時光相冊·“喚醒”舊時光丨治沙這件事,他們做了一輩子 - 天天要聞

1953年拍攝的陝北魚河堡房屋被沙壓蓋的情形。新華社記者武純展攝

時光相冊·“喚醒”舊時光丨治沙這件事,他們做了一輩子 - 天天要聞

動圖基於照片AI生成

時光相冊·“喚醒”舊時光丨治沙這件事,他們做了一輩子 - 天天要聞

1953年拍攝的被沙漠堵塞的榆包(榆林至包頭)公路。新華社記者武純展攝

榆林人民與浩瀚無垠的荒漠

和肆虐無情的風沙

進行艱難抗爭

譜寫了一曲曲

感天動地的治沙樂章

種樹治沙

在這裡成為了一種信仰

石光銀、牛玉琴、榆林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

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先進人物與集體

用行動詮釋了

“不畏艱難、敢於鬥爭、矢志不渝、開拓創新”

的榆林治沙精神

他們用青春、用血汗

在荒漠中辟出一片青翠綠洲

書寫了當代的生態史詩

時光相冊·“喚醒”舊時光丨治沙這件事,他們做了一輩子 - 天天要聞

1981年拍攝的陝西省靖邊縣縱橫交錯的網框護田林。新華社記者楊禮門攝

石光銀40多年堅持與荒沙鹼灘不屈抗爭

創造治沙與致富相結合的新模式

為徹底改變毛烏素沙漠南緣

“沙進人退”惡劣環境作出傑出貢獻

時光相冊·“喚醒”舊時光丨治沙這件事,他們做了一輩子 - 天天要聞

1997年,石光銀指着新承包的荒漠說:“我又承包的5萬畝,就是要解決定邊縣城風沙問題。兩三年後,這裡也是一片綠洲。”新華社發

時光相冊·“喚醒”舊時光丨治沙這件事,他們做了一輩子 - 天天要聞

1997年,石光銀(左)發現成片的林子里長出了南方潮濕地區才有的青苔和蘑菇。新華社發

牛玉琴1985年起帶領全家治沙

她賣光了家裡所有能賣的東西

換錢買樹苗

40年的努力

她與家人在毛烏素沙漠中

築起了11萬畝的綠色長城

時光相冊·“喚醒”舊時光丨治沙這件事,他們做了一輩子 - 天天要聞

1995年,牛玉琴(中)和家人在毛烏素沙漠南緣種樹。新華社記者焦衛平攝

時光相冊·“喚醒”舊時光丨治沙這件事,他們做了一輩子 - 天天要聞

動圖基於照片AI生成

20世紀70年代

毛烏素沙漠腹地的補浪河鄉

80%的土地被荒沙吞沒

為了征戰沙漠

榆林全境吹響向“沙魔”宣戰的衝鋒號

54位平均年齡18歲的女民兵積極響應號召

卸掉紅裝、換上軍裝

開始了搏戰風沙的艱難歷程

時光相冊·“喚醒”舊時光丨治沙這件事,他們做了一輩子 - 天天要聞

1982年拍攝的陝西省榆林縣補浪河公社“長城姑娘治沙連”。新華社記者楊禮門攝

經榆林人民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

境內860萬畝流沙全部得到有效治理

創造了“林進沙退”的綠色奇蹟

長城內外重新披上綠裝

“塞上明珠”煥發勃勃生機

時光相冊·“喚醒”舊時光丨治沙這件事,他們做了一輩子 - 天天要聞

2020年5月30日,石光銀在自己治理的林子里撿到一根野雞翎。新華社記者劉瀟攝

時光相冊·“喚醒”舊時光丨治沙這件事,他們做了一輩子 - 天天要聞

牛玉琴(左)與兒子張立強在查看十年前嫁接成功的樟子松林(2020年5月23日攝)。新華社發

時光相冊·“喚醒”舊時光丨治沙這件事,他們做了一輩子 - 天天要聞

榆林市北郊的鎮北台見證着毛烏素沙地從由黃變綠的逆轉和榆林城的變遷(2020年6月5日攝)。新華社發

時光相冊·“喚醒”舊時光丨治沙這件事,他們做了一輩子 - 天天要聞

2020年5月26日,遊人在榆林市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參觀。新華社發

時光相冊·“喚醒”舊時光丨治沙這件事,他們做了一輩子 - 天天要聞

榆林神木市毛烏素治沙造林基地內建設的人工林(2024年6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邵瑞攝

如今

一棵棵油松、側柏樹苗

彙集成綠色方陣

浸染在陝北大地

今日的榆林

天朗氣清

製作:邱少煜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鑒往知來|百團大戰:戰績輝煌,永垂史冊 - 天天要聞

鑒往知來|百團大戰:戰績輝煌,永垂史冊

立獅腦山巔,望太行雲煙。那座座峰巒如同無言的豐碑,銘刻着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同仇敵愾、勇御外侮的崢嶸歲月、不朽功勛。 7月7日,恰逢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紀念日,正在山西陽泉市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百團大戰紀念碑廣場,向百團大戰烈士敬獻花籃,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緬懷抗戰烈士英雄事迹。 1940年8月,為粉碎...
第1視點|跟隨總書記回望百團大戰偉大勝利 - 天天要聞

第1視點|跟隨總書記回望百團大戰偉大勝利

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省陽泉市考察。他來到百團大戰紀念碑廣場,向百團大戰烈士敬獻花籃,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緬懷抗戰烈士英雄事迹,重溫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同仇敵愾、勇御外侮的光輝歷史,了解當地開展革命歷史教育、傳承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等情況。 陽泉獅腦山主峰 形如刺刀的百團大戰紀念碑直指蒼穹 不遠處,...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 天天要聞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焚燒秸稈,常被誤認為是千年傳統,實則是現代農業的“時代病”。古人用秸稈,少有“一燒了之”的草率,而是千般用法、萬種智慧。 從《齊民要術》到《陳旉農書》,從堆肥還田到修築屋舍,秸稈在古人的手中,是滋養農田的肥料,是遮風擋雨的材料,是飼養牲畜的食糧。焚燒秸稈,絕非古人首要的選擇,而是現代化農業發展中人們...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 天天要聞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血與火的14年抗戰,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無數國人在民族危亡時挺身而出,奉獻犧牲。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中國軍民傷亡超過3500萬人。在抗戰相持階段,湖南是對日戰事最多、最慘烈的正面戰場之一。當時全省人口3000萬,徵募的兵...
中國專家一句話嚇得印度認慫:恆河以北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 - 天天要聞

中國專家一句話嚇得印度認慫:恆河以北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

高志凱和他那句“在恆河畫一條線”的說法都火了。有網友還提議,這條線未來就應該叫“高志凱線”。印度人聽了可能都懵了,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一條線的由來高志凱是一位智庫學者,他所說的畫一條線,實際上是針對臭名昭著的麥克馬
蔡倫造紙術問世:樹皮破布如何改寫中華文明史? - 天天要聞

蔡倫造紙術問世:樹皮破布如何改寫中華文明史?

公元 105 年,東漢宮廷宦官蔡倫將一批質地輕薄的 “新紙” 呈給漢和帝。誰也未曾料到,這看似尋常的發明,會成為撬動中華文明進程的槓桿。在此之前,竹簡笨重如石,絹帛貴比黃金,知識的傳播被牢牢鎖在少數人的書架上。
梅國強同志逝世 - 天天要聞

梅國強同志逝世

湖北中醫藥大學7月7日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當代著名中醫學家、傷寒學泰斗、國醫大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中醫藥傑出貢獻獎獲得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首屆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獲得者、中國中醫科學院學部委員、湖北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梅國強同志因病於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