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那會兒可以說是亂成了一鍋粥!但就在這亂糟糟的局勢里,劉備、曹操、孫權這三位超級大佬,開啟了他們超牛的創業之路,而且神奇的是,他們居然都是從一隅之地開始打拚的。
這亂世剛拉開帷幕,最引人注目的大事件,非十八路諸侯討董莫屬。不過追過《三國演義》的小夥伴們可得擦亮眼睛,這裡面的“水分”可多了去了,今天我就給大家扒一扒真實的歷史,讓大家看看這熱鬧背後的真相。
十八路諸侯討董:演義與現實的大不同
咱先聊聊這十八路諸侯討董。在真正的歷史記載里,各路諸侯去酸棗參加會盟的時候,那名單上壓根兒就沒有袁紹,更別說推舉他當盟主了。
曹操倒是去了,不過呢,他去的時候身份有點尷尬,只是陳留太守張邈手下的一個“小跟班”。所以那些說曹操首義、袁紹一開始就是盟主的情節,都是《三國演義》這個“大編劇”瞎編出來的,大家可千萬別被忽悠得暈頭轉向。
在酸棗會盟的,主要是兗州、豫州那一片兒的刺史、太守,包括兗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伷、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廣陵太守張超,總共五個人。另一邊呢,袁術佔據着南陽,他的勢力範圍從長江以北一直延伸到淮河一線,那地盤大得,簡直能橫着走。
袁術最牛氣的時候,一口氣派出了好多刺史,豫州刺史、揚州刺史、荊州刺史啥都有。這是為啥呢?
原來他占的地盤橫跨好幾個州,心裡就想着多派些人去各個地方拓展自己的勢力版圖,只可惜啊,現實給他潑了一盆冷水,效果差得一塌糊塗。孫堅就是袁術集團里的一員大將,跟着袁術在這亂世里闖蕩。
酸棗會盟之後,搞笑的事情發生了,二十多萬聯軍居然整天在那兒吃喝玩樂,完全把討伐董卓這事兒拋到了九霄雲外。
曹操的坎坷初戰與勢力依附之路
按照史書的記載,曹操實在看不下去了,暴脾氣一上來,帶着自己在陳留辛辛苦苦招募的士兵,還有好朋友衛茲資助的軍隊,還有朋友鮑信、鮑韜的軍隊,雄赳赳氣昂昂地跑去進攻洛陽。
結果呢,在滎陽附近,被董卓的部將徐榮打得那叫一個慘,簡直是屁滾尿流。《三國演義》里說曹操中了埋伏,可正兒八經的《三國志》里根本沒提這茬兒,依我看估計就是單純打不過人家,沒啥花里胡哨的埋伏,而且,曹操還是兵力多的一方,因為他和衛茲、鮑信的兵力加起來有一萬八千人,而徐榮就是出來搶劫的隊伍,不會有多少人的。
這一仗,曹操算是栽了個大跟頭,曹洪連自己的馬都讓給曹操逃命。
曹操灰溜溜地回到會盟的地方,看着那些只知道喝酒作樂的諸侯,氣得差點沒冒煙,二話不說,轉身又跑去丹陽等地招兵買馬,準備東山再起。
在招募士兵回來的路上,又出了個大亂子。那些士兵居然集體“鬧脾氣”,想要嘩變當逃兵。曹操這暴脾氣哪能忍,直接自己拿着刀擋在亂兵前面,一頓操作猛如虎,砍倒了不少人。
不得不說,曹操這武力值還真不是蓋的,關鍵時刻還挺能鎮得住場子。後來曹操的勢力慢慢開始壯大,有了一定規模,可他沒去追着洛陽死磕,而是跑到河內和袁紹會合了。
這時候的曹操,說白了就是依附在袁紹手下討生活,就跟之前在張邈手下時沒啥兩樣,根本算不上是個獨立的勢力,只能算是個“寄人籬下”的小老弟。
再看看老孫家,孫堅、孫策兩代人都在袁術的手下混日子,日子過得那叫一個憋屈。袁術在江淮地區的影響力大得嚇人,簡直就是當地的“土皇帝”。
劉備呢,則是靠着公孫瓚這棵大樹。公孫瓚在北方也是個厲害角色,佔據着青州、幽州的部分地區。
袁紹雖然名聲在外,看着大義名分挺高,像個正義使者似的,可最開始他實際控制的地盤,也就冀州南部的幾個郡,遠沒有後來人們吹噓的那麼誇張,就像是個被吹大的氣球,看着大,其實沒多少“乾貨”。
袁紹和曹操這倆老兄還達成了一個默契。袁紹讓曹操到黃河以南的東郡,去抵擋匈奴的游騎、那些亂七八糟的強盜,還有黑山賊,給鄴城的後背當“保鏢”。
而袁紹自己呢,則帶着主力部隊向北,和公孫瓚展開一場又一場激烈得像“火星撞地球”的決戰。在青州那邊,劉備在公孫瓚的手下,拼了老命抵抗袁紹集團的進攻,每天都像是在“生死邊緣瘋狂試探”。
各方勢力割據困境與孫曹劉的生存之道
你瞧,孫、曹、劉三家在亂世剛開始的時候,都是那種依附在別人手下的小勢力,就像是在大風大浪里飄搖的小船,隨時都有翻船的危險。
那他們依附的這些勢力,為啥最後沒能笑到最後,成為最終的贏家呢?這裡面的關鍵就在於郡和州的關係。
像袁紹的勢力,一下子涉及青州、冀州、兗州三個地方,地盤看着挺大,可管理起來麻煩得很;公孫瓚佔了冀州、幽州、青州的一大片地盤;袁術更是誇張,地盤跨越了荊州、豫州、揚州,簡直就是“地盤大雜燴”。
他們靠着上下級關係來管理這些地方,可在東漢末年,州和郡的關係可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那樣,是嚴格的上下級關係,這裡面的彎彎繞繞可多了去了。
就拿陶謙來說,《三國演義》把他描寫得軟弱無能,還把徐州拱手讓給劉備,這可太不符合歷史事實了。實際上,陶謙是個硬茬子,當過軍吏,還是黨人出身,妥妥的“跨界人才”。
他在徐州北部,靠着泰山賊臧霸、孫觀等人組建了泰山兵,還授予臧霸騎都尉的官職,一下子就控制了好幾個郡縣,手段那叫一個高明;他在徐州中部的治所聚集了老家出身的丹陽兵,當成自己的“指揮部”;又在南部讓笮融領軍隊鎮守。
要知道,一個刺史想要控制州里的郡縣,得有兩個本事:
一是得靠自己的人際關係拉攏一幫能打仗的軍隊,二是得得到州里世家大族的支持。
陶謙就靠着這兩手“絕招”,在徐州穩穩噹噹地統治了好長一段時間,成為了一方“土霸主”。
荊州的劉表也不簡單,單槍匹馬進入荊州,靠着和荊襄的大族聯姻這一招,拉攏了不少勢力,掌握了荊州大部分權力。但像南陽郡、長沙郡,他就管不了,這就是所謂的大割據里還有小割據,在當時可太常見了,就像是一個個“國中國”。
幽州牧劉虞治下,也有公孫瓚這樣不太聽話的部將,整天鬧哄哄的,讓劉虞頭疼不已。
同樣,益州牧劉焉還能控制漢中郡,到他兒子劉璋時,不但奈何不了漢中的張魯,就連巴郡的龐羲,他也搞不定。
這些大勢力集團,因為內部割據情況太複雜,就像一團解不開的亂麻,只能選擇自保,變成了所謂的“自守之賊”,關起門來過自己的小日子。
而孫、曹、劉三家作為小割據勢力,能在這亂世中生存下來,也有自己的一套“獨家秘籍”。
一方面得有知名士族的支持,比如潁川陳氏的陳群就跑到劉備的豫州牧官署里當屬官,給劉備出謀劃策;另一方面,得有自己的核心武力,像陶謙有丹陽兵,那戰鬥力杠杠的;劉備有關羽、張飛等老班底;公孫瓚則靠着白馬義從,率領幽州的中央軍、烏桓胡騎,在戰場上橫衝直撞。
相比之下,自家的核心武裝,與聚合別人的武裝,那就完全是兩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