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屏見“好”》欄目,聚焦山東好人好事,讓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開屏、上首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邊的榜樣”,講述精彩山東故事。本期人物是“致敬老兵·永不褪色的勳章”系列。

呂成蘭,1925年出生於山東棲霞,19歲投身革命。如今,已步入百歲的他依然精神矍鑠,如同胸前那滿滿當當的軍功章,因戰火淬鍊而熠熠生輝。
“抗日戰爭最殘酷了,日本鬼子很野蠻。”回憶起戰場上的種種,呂成蘭眼裡隱約閃爍着淚光。他先後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參加了家鄉棲霞牙山地區長沙堡戰鬥,以及著名的遼瀋戰役、平津戰役、中南戰役等。一次次的生離死別和死裡逃生,讓年少的他迅速成長,從一名普通戰士蛻變為解放軍高炮部隊的指導員。
1944年,19歲的呂成蘭在一家釀酒作坊當學徒。在當時熱烈的革命氛圍熏陶下,他毅然加入革命隊伍,成為膠東抗日軍政大學分校的一名警衛戰士。
“他始終認為自己是個平凡的人。打仗時身邊有很多戰友犧牲,他覺得自己能活下來是因為幸運。”呂成蘭的三兒子呂建軍說,從記事時起,父親就時常講起戰場上的往事,每次聽到那些驚險的戰況,他都滿心敬佩;在他心裡,父親就像是一棵青松,高大堅毅。然而,每當看到父親拿着與戰友合影默默思忖的背影時,他又覺得父親像個落寞的孩子。或許,在呂成蘭看來,為保衛國家犧牲的戰友才是真的正英雄,但戰火洗禮過的品格,怎能算作平凡?
抗戰勝利後,呂成蘭隨部隊秘密渡海北上,被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在遼瀋戰役的塔山阻擊戰中,他作為高炮部隊的一員,經歷了六天六夜的激戰。槍彈無眼,在被一顆彈片射中腿後,他輕傷不下火線,強忍傷痛與戰友們一起頂住了敵人的瘋狂攻勢,成功守住陣地,為解放東北立下了戰功。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上,年僅24歲的呂成蘭作為方隊成員在天安門接受檢閱。當天,在漫天飄揚的紅旗和群眾欣喜的歡呼聲中,呂成蘭代犧牲的戰友共同迎接着他們為之奮鬥的和平盛世到來。
新中國成立後,呂成蘭繼續在部隊服役,先後在海軍高炮部隊、工程部隊、空軍機場等多個崗位工作。無論組織安排他去哪裡,他都毫無怨言,始終以軍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不能忘記歷史,更不能辜負先烈們的犧牲。”如今,呂成蘭雖早已告別軍旅生活,卻仍保持着部隊里的生活習慣:吃飯是速戰速決的“急行軍”模式,被子永遠疊成整整齊齊的“豆腐塊”……這樣的嚴格自律在呂家家風中也有體現,一直以來,呂成蘭都要求後代學習“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八字作風,做有原則、善學習、對社會有用的人。
(大眾新聞記者 高廣超 李欽鑫 王培珂 編輯 徐晨 設計 張海飛)
相關閱讀:
開屏見“好”|只因一句承諾,她替去世兒媳照顧患病親家十餘年
開屏見“好”|男子高鐵站翻越護欄欲輕生,武警戰士10秒飛撲成功營救
開屏見“好”|暴雨困住祖孫倆,公交司機化身“專車司機”暖心護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