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圖①:劉義權(右)與家人合影。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委宣傳部供圖
圖②:胡濟邦在伏爾加河河畔。資料照片
圖③:湖南省益陽市以何鳳山名字命名的鳳山小學。黃 雲攝
圖④:何鳳山照片。何曼禮供圖
圖⑤:江蘇省宜興市博物館現代名人館錢秀玲展區。宜興市博物館供圖
圖⑥:位於安徽省無為市洪巷鎮練溪社區風和村的戴安瀾故居。無為市洪巷鎮政府供圖
編者按: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在那場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自由與奴役的殊死戰鬥中,中國與50多個國家的人民同仇敵愾、英勇戰鬥,並肩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勢力。在世界反法西斯戰場上,中國人民與正義力量一起,勠力同心、反抗邪惡、命運與共。5月9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日到來之際,本版推出特別報道,重溫英雄的感人故事,呈現他們身上閃耀的人性之光、和平之光。
參加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東北抗聯老戰士劉義權——
少年報國戰頑敵
本報記者方圓
13歲,是劉義權參加東北抗日聯軍的年齡。
劉義權,原名劉大喜,俄文名字諾爾斯夫維奇,1943年4月加入東北抗日聯軍。當時,他是東北抗日聯軍七軍11人偵察小分隊中最年輕的一名偵察員。戰友們都親切地稱他為“大喜子”,小分隊曾多次依靠他年齡的“掩護”打探到很多日軍情報。
後來,由於當時形勢要求,劉義權等人經過艱辛跋涉,秘密穿越國境線,到達蘇聯哈巴羅夫斯克東北抗聯北野營,番號為遠東紅軍88旅。
此後,劉義權同蘇聯紅軍一道參加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他和80名抗聯戰士守衛一座大橋,經過浴血奮戰,40名戰士壯烈犧牲,22人負傷,成功地完成了任務。
1944年,劉義權調任東北抗聯領導人周保中將軍警衛員,此後還參加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1955年被授予中尉軍銜。
從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開始,俄羅斯政府每10年向東北抗聯在蘇聯組成88旅的老戰士頒發一次紀念獎章。劉義權三次獲俄羅斯政府授予的“1941—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勝利”紀念獎章。
劉義權曾回憶,當時東北抗日聯軍在蘇聯境內建立了臨時駐屯所,一次出早操時,他因為負傷剛痊癒,跟不上出操隊伍癱倒在地。正當教官訓斥時,一位身材魁梧穿馬靴的中國軍官出言阻止:“剛來的小戰士,跑不動就讓他在一邊休息吧。”早操結束後一問才知道,那位軍官就是周保中。
幾天後,周保中把劉義權叫到辦公室說:“你就留我這兒干勤務吧。”從此,劉義權開始了在周保中身邊長達6年的警衛員生涯。
晚年時,劉義權把周保中將軍的革命遺物和自己在抗聯隊伍中用過的物品捐給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他還經常應邀走進部隊、機關、學校,義務宣講抗聯事迹和抗聯精神。
傳承
“父親身上的每一道傷疤都是守護正義的勳章,每一頂破舊的軍帽都沾染過戰場上的硝煙。”劉義權的女兒劉艷告訴記者,劉義權的事迹,體現了熱愛和平的人們保家衛國的滿腔熱忱。
劉艷說:“我從父親身上感受到家國情懷,會一直銘記歷史,教育後代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80多年過去了,劉義權和抗聯戰士們曾戰鬥過的土地,春光正好,花開滿坡。
全程經歷衛國戰爭的戰地記者胡濟邦——
烽火玫瑰寫傳奇
本報記者竇瀚洋
在浙江省永康市古山鎮,有一座以胡濟邦命名的“濟邦公園”。園內莊嚴肅穆,一株株松樹高大挺拔。
2015年5月,習近平主席出席俄羅斯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慶典並訪問俄羅斯前夕,在《俄羅斯報》發表題為《銘記歷史,開創未來》的署名文章,其中高度評價了胡濟邦:“中國女記者胡濟邦以柔弱之軀全程經歷衛國戰爭,冒着炮火報道了蘇聯人民的堅貞不屈、法西斯軍隊的殘暴、俄羅斯軍民勝利的喜悅,鼓舞了中俄兩國軍民抗戰到底的決心。”
1933年,胡濟邦開始參加黨的情報工作。在國民政府外交部護照科期間,她憑藉高效、細緻的工作風格嶄露頭角,成功將16本護照送到了黨組織手中。
1935年,胡濟邦被派往國民政府駐蘇聯大使館工作,擔任新聞專員兼《中蘇文化》雜誌駐蘇聯記者。在莫斯科的13年,胡濟邦親歷了蘇聯衛國戰爭的全過程,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列寧格勒、克里米亞、波羅的海等戰區進行採訪報道,發表了一批優秀的戰地通訊作品,展現蘇聯軍民的英勇抗戰。
1941年8月,胡濟邦與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和日本記者尾崎等組成新聞記者觀察團進行考察。胡濟邦的真實目的是核實日本關東軍的部署。當發現日軍有向南作戰部署的動向後,胡濟邦判斷日軍不會入侵蘇聯,並及時報告給蘇聯方面。
如今,在胡濟邦母校古山小學內,有一間資料陳列室,裡面存放着這位校友的手稿原件、隨身物品。每年清明節,學校師生都會舉行紀念活動,追憶這位記者、外交家的燃情歲月。到今年為止,這一傳統堅持了30年。
致敬
“從去年開始,我們着手在高年級開展‘外交周’系列活動,在豐富學校思政課程的同時,讓校友胡濟邦的事迹激勵孩子們刻苦學習、報效祖國。”古山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徐剛果說。
“胡濟邦以筆為槍的堅毅品格,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們每次聽她的故事,都會備受鼓舞。”古山小學學生胡靖柏手裡捧着自製的“烽火玫瑰手抄報”說,“不管身在何處,她能夠隨機應變、英勇戰鬥,是因為心中不變的信仰在支撐着她。”
救下100多名比利時平民的中國女性錢秀玲——
智勇周旋謀義舉
本報記者尹曉宇
遠在比利時的一名中國女性,為何能夠救下當地平民,成為比利時的國家英雄?
二戰期間,德軍佔領的比利時軍事管制政府內,錢秀玲對時任軍政總督的德軍將軍法肯豪森的秘書以死相逼後,見到了法肯豪森。她請求法肯豪森救助96名即將被槍殺的比利時平民。最終,這96人免於槍殺。
1912年,錢秀玲出生在江蘇宜興的一個富裕家庭。1929年,錢秀玲赴比利時魯汶大學學習化學,學成畢業後,在當地定居。
1943年的一個早晨,小鎮廣場上貼出一則布告:因為炸毀了德軍的鐵路,錢秀玲的鄰居羅格爾3天後將被執行絞刑。簽署人是法肯豪森將軍。
她猛然想到,法肯豪森曾在中國工作,是她堂兄錢卓倫的故交,且內心憎惡戰爭。於是,錢秀玲給堂兄發了一封電報,同時拿着堂兄之前贈給她的信件等去見法肯豪森。最終,羅格爾被免除死刑、判處勞役。
二戰期間,錢秀玲多次通過法肯豪森,共救下100多名比利時平民的生命。戰爭結束後,錢秀玲被比利時政府授予“國家英雄”勳章。
1948年,法肯豪森接受軍事審判。得知此事的錢秀玲以證人身份向法官作證,並帶來當年被法肯豪森豁免死刑者的聯名信。56次開庭之後,法肯豪森被判處有期徒刑12年。
紀念
宜興市博物館現代名人館陳列着錢秀玲與家鄉人的一些書信往來,她這樣描述着家鄉:“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宜興籍作家徐風歷時16年追蹤,遠赴多地遍訪錢秀玲的後代、故舊,訪問了當年獲救的一位已經103歲的倖存者莫瑞斯,獲取了大量鮮為人知的歷史,並創作出版了《忘記我》一書,講述了這位中國女性可歌可泣的事迹。
中國無錫與比利時魯汶是友好城市。2023年,熱心企業家們在魯汶大學設立“錢秀玲獎學金”;今年,由宜興製作的錢秀玲紫砂像落地魯汶大學自然科學學院。至今,在比利時仍有一條以錢秀玲名字命名的道路。
幫助許多猶太人免受迫害的外交官何鳳山——
生命簽證救難民
本報記者申智林
湖南省益陽市的一處墓園裡,圓弧狀的白色大理石墓圍,環抱着一座青黑色方碑,碑刻銘文清楚標記着,此地長眠着一位受人尊敬的逝者——何鳳山。
“我的父親1901年9月出生在湖南益陽農村。”何鳳山的女兒何曼禮告訴記者,“1938年前後,在擔任國民政府駐奧地利維也納總領事期間,他幫助許多猶太人免受迫害和屠殺。”
上個世紀30年代,納粹德國吞併奧地利,不少猶太人被送進集中營。納粹當局發出指令,以簽證形式提供“移民證明”,即可獲釋離境。何鳳山開始為猶太難民簽發入境中國上海的簽證。
何曼禮說:“持有‘名義上’的上海簽證,難民就可以逃出奧地利,並以途經第三地的名義,去往他們的真實目的地。”後來,納粹當局曾沒收領館的物業。何鳳山頂住壓力、自掏腰包,租下館舍重新開放領館,繼續頒發移民證明。
根據難民提供的部分護照顯示,1938年6月,有一張簽證序列號為200多號,當年7月20日,序列號已超過1200號。一張1939年簽發的簽證,序列號為3681。至1940年2月何鳳山被調離維也納時,其所簽發的簽證顯然遠多於此。“父親那一代的愛國者,目睹了中國人民遭受的屈辱,對任何民族受到的迫害都感同身受。”何曼禮說。
銘記
隨着史料持續挖掘,何鳳山的英勇事迹及其體現出的人道主義精神,獲得國際社會廣泛讚譽。時至今日,在世界多地都留有以何鳳山名字命名的紀念載體。
2023年4月,何曼禮在益陽市講述了父親頒發“生命簽證”的故事,來自以何鳳山名字命名的鳳山小學師生代表、何鳳山母校益陽市一中師生代表、湖南城市學院師生代表等180餘人到場聆聽。今年4月,何曼禮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做了關於何鳳山義舉事迹的講座。目前,益陽市博物館正聚焦“生命簽證”這一主題,布設歷史圖片展,展現何鳳山的貢獻。
赴緬甸作戰的中國遠征軍將領戴安瀾——
沙場殉國志無違
本報記者田先進
走進安徽省無為市洪巷鎮練溪社區風和村,一座由青磚、黑瓦築起的民居映入眼帘。這裡是抗日英烈戴安瀾的故居。堂屋東側的展示櫃中集中擺放着戴安瀾獲得的各種榮譽。洪巷鎮幹部戴茂標介紹:“1904年,戴安瀾將軍在這裡出生,後來不斷學習、成長,走上了保家衛國的道路。”
從黃埔軍校畢業後,戴安瀾參加了包括台兒庄戰役在內的多次重要戰役。35歲時,戴安瀾升任國民革命軍第200師師長。
1942年初,中國遠征軍開赴緬甸。戴安瀾率200師作為中國遠征軍的先頭部隊赴緬參戰,與數倍於己的日軍在同古展開血戰。
戴安瀾為了表示決一死戰的堅定信念,召集全師營以上軍官開會,立下了“誓與同古共存亡”的遺書,並宣布:“如本師長戰死,以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死,以參謀長代之;參謀長戰死,由步兵指揮官替代,各級照此辦理。”
同古保衛戰歷時10餘天,200師將士以高昂的鬥志與敵鏖戰,以犧牲800人的代價,打退了日軍20多次進攻,殲敵4000多人,俘敵400多人。
後來,戴安瀾又奉命收復棠吉。他到前線指揮,給士兵們以極大的鼓舞。在隨後的戰鬥中,戴安瀾所部陷入日軍重重包圍。撤退途中,激戰兩天後,全師傷亡慘重,戴安瀾胸腹兩處中彈。由於缺醫少葯、斷糧斷炊,加上陰雨綿綿,戴安瀾因傷勢惡化壯烈犧牲,時年38歲。1948年5月3日,戴安瀾的遺體遷回安徽,被安葬在蕪湖市赭山公園內。
緬懷
蕪湖市第二中學,又名安瀾中學,是一所為紀念戴安瀾而創立的學校。校史館內,“少年勤學立志報國”等板塊詳細介紹了戴安瀾短暫而光輝的一生,館內還收藏了《戴安瀾傳》等相關書籍。“學校師生還以戴安瀾將軍事迹為素材,共同創作話劇。”蕪湖二中校長朱國慶說。
如今,在戴安瀾故居內,相片與展板講述着戴安瀾浴血奮戰的故事。戴茂標說:“故居已經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都會有很多學生、社會團體等來參觀學習。”
《人民日報》(2025年05月09日第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