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布了50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9項標準修改單,其中提到,為避免對消費者造成誤導,新的預包裝食品標籤不允許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語對食品配料進行特彆強調。
正如央視新聞一針見血地指出,“不少食品企業就是利用消費者追求天然,不喜歡食品添加劑的心理”,從而導致所謂零添加在預包裝食品市場的泛濫。
一
實際上,針對“零添加”的討論,學界與民間的爭論由來已久。
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饒平凡就表示,反食品添加劑是反科學的,有違於科學精神及世界食品工業的現實;而在《南方周末》一篇近二十年前的採訪中,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在談及彼時有商家在產品標示中特意提及沒有某項國家允許使用的添加劑時,陳君石直言這是不正當的商業競爭、是打擊同行抬高自己,其認為這也加重了食品添加劑在消費者心中的刻板偏見。而如果把這樣的觀點放諸近期因標榜零添加而翻車的“千禾0”風波中,其中道理同樣適用——過度營銷零添加縱然可以在商海中短期獲利、在輿論上碾壓合規經營的同行,但最終的宿命可能還是損人不利己。
誠然,公眾針對“有添加”的本能聯想是源於本能的恐懼。如果仔細分析以往輿論場的案例,公眾的恐懼來源有二,一是蘇丹紅、三聚氰胺、瘦肉精等非法添加物引發的憤怒讓公眾心有餘悸,而礙於相關知識的匱乏,將其誤與食品添加劑混為一談,加重了對泛食品領域的憂慮。其二,一些合規的食品添加劑被不合規地濫用,由此激發了公眾心中針對零添加投射出的“求生欲”。
而這種“求生欲”的底層邏輯,還在於基於農耕時代的浪漫理想和身處現代食品工業下的觀念衝突。
學者們常說,食品添加劑是現代食品工業的靈魂。這是因為它重塑了食品的性價,從防腐保鮮到改善質地,再到生產成本的節約都發揮出了科技進步的利好。客觀來說,身處當今社會,如果企業想打造徹頭徹尾的零添加,只怕也絕非易事。就像此次翻車的千禾0,其否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劑和其他化學劑後,認定涉事產品中檢出的微量“鎘”源於原料本身——即使在生產程序上做到十指不沾陽春水,但在原材料環節卻很難做到點滴不染。
消費者真正該關心的,不是“有添加”還是“零添加”,而是零添加里沒有的是什麼?有添加里又到底添了些啥?含量是不是合乎標準,是不是合法合規, 是不是與消費者的預期相符,如果罔顧實際,再有噱頭的營銷也只是製造一場葉公好龍。
二
其實,消費者如果固守名不副實的零添加不放,企業不見得能打造出食品安全“一生愛好是天然”的理想烏托邦,反倒是會滋生許多針對消費者焦慮心態而精準圍獵的投機商家——不添加蔗糖不等於沒糖,沒有a添加劑可不等於沒有b。而更為負面的是,在規範經營的前提下,有無添加劑、有何種添加劑這種生產程序的差異被變成評判商業道德的高低,無疑是對正常生產和銷售行為的道德綁架,影響行業本該健康有序的發展。
如今零添加的噱頭營銷走入歷史,這固然是提振消費者信心和規範經營的有益之舉,但如何填補零添加“下課”後消費者心中的“安全空白”?顯然需要更透明的標準、更高強度的監管和更一呼百應的維權機制,為消費者免除焦慮與恐慌。
尤其是食品添加劑往往是一個高度專業化的議題,涉及公共衛生、毒理學等,一些生產商家常常圍繞信息不對等大做文章,在名詞字眼上搪塞不解細情的消費者。殊不知,標準的高度的透明可以舒緩消費者高度的焦慮,進而更加主動、放心地進行消費。因此,無論是日常的宣講科普還是翻車後的公關言行,企業都應該考慮公眾的在場性,以誠相待。
畢竟,對企業來說,名不副實、空玩噱頭的零添加,非但無法為消費者帶去真正的信心,反而也不利自身的發展;而合法合規、合情合理地做到“有添加”,不僅會讓消費者感到踏實,對企業自己來說也是善莫大焉的好事。
這才是貨真價實的意義。
評論員:李明 編輯:鄭楚翹 校對: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