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坐高鐵路過天津,總會看見那像根釘子一樣突兀的立在曠野里的117大廈。它如願的成為了天津地標,不過卻是反面的,它就像根魚刺一樣深深的扎在天津人民的心上,時刻提醒那沒開成繁花就半道中卒的鎏金歲月。700億砸進去,克服了多少技術難題,據說還找了風水大師,好不容易封了頂,結果卻成了全球最高的爛尾樓,很長一段時間最大的功用不過是天津人的“霧霾探測器”,看得見它說明空氣質量還不錯,是不是會添堵就不好說了。
最新的信息是這個著名的爛尾樓終於開始啟動了破產清算,信達地產聯合多家企業成立了300億元的紓困基金為其復工注入了關鍵資金,就在3月初正式啟動了全面復工。算個大賬,加上前期投入的700億和計劃再投入的300億,這個高597米總體量約84.7萬平方米的龐然大物光建造成本就已經高達1000億元(摺合單位造價約11.8萬元/平方米)。據說這樓之所以會爛尾就是因為定位過高與所處地段不匹配,在周邊房價最多不過2萬出頭之時它就想要賣到4萬,所以一直是賣不動,連帶底下的商業也租不出去一直無法開業。
查了一下當時它的功能定位:前92層為超甲級寫字樓,93層以上為超五星級酒店,115層為帶室內泳池的高端會所,116層為景觀餐廳,117層為高檔酒吧,是一個集辦公、酒店、旅遊觀光和精品商業為一體的特大型超高層摩天大樓。看完就基本明白它會爛尾的原因,典型的就是在一個錯誤的地點(就算是在天津也只能算是郊區了)做了一個錯誤的產品(你以為是在迪拜啊?),又遭遇了商業地產快速收縮的大時代,以上產品全部精準踩雷!就算不出現什麼資金鏈斷裂的事情,以這樣的產品面世都不可能會有什麼好的市場反映。
如今全球的cbd都在遭遇寫字樓大量空置、五星級酒店生存困難、高端餐飲難以為繼紛紛關門倒閉,這巨物還已經按照原來的設想做出來了,我是實在想不出來還能改成啥樣或者改作什麼用途,才能把這樣一個花巨資打造出來的鋼筋水泥怪物重新盤活。我看了一下網上各路神仙出的點子(包括他們請ai輔助給出的建議),最開腦洞(也是我個人覺得最經濟的)的改法是做成賽博朋克主題文旅綜合體,保留廢墟狀態做成高空極限體驗地標。但即使這樣,ai依然警告說:“續建需追加數百億資金,但天津當前產業定位以第二產業為主,難以支撐高端商業需求,風險極高!”
天津117大廈並非孤例,按照網友的統計,全國未完工的450米以上的摩天大樓共有29棟,明確處於爛尾狀態的就有19棟。這很容易讓人聯想經濟學上的那個現象“摩天大樓詛咒”,1999年(就是亞洲金融風暴之後的那年)德意志銀行駐香港分析師andrew lawrence首次提出摩天大樓指數(skyscraper index)概念“摩天大樓立項之時就代表着經濟開始過熱,而摩天大樓建成之日就是經濟衰退之時。”今年出現了一個現象,雖然體感的房地產市場依舊疲軟,但各地“地王”開始頻現,而且各地爛尾多年的標誌性建築開始紛紛復工(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天津的這個117大廈和史玉柱那個爛尾28年的巨人大廈),不知這是否意味着要打破這個魔咒,讓人們相信經濟開始進入重啟狀態?
我有個設計師朋友叫大波,最近他開了個視頻號叫“花魁大波”,兩鬢插花出鏡,想出圈的心思明顯。我聽了他的一個復盤視頻,檢討自己因為不想做簡單勞動而錯過了“史上罕見的高周轉風口”,而被迫不斷的干有挑戰的活,生生把自己比如城市更新的賽道,把自己逼成了專門解決疑難雜症的專科醫生,現在為了接活還得會玩花活,拋頭露面,招蜂引蝶。我特別理解這一代建築設計師經歷的是怎樣的一個大起大伏,也特別佩服現在還頑強生存下來的這些有思想不甘心的設計師,拍拍身上的塵土,在哪裡跌倒就從哪裡重來。我知道他們這些當年的小設計師是無緣參與這些摩天大樓的設計的(錢都被那些大師們賺走了),但也因此有幸迴避了建築師的原罪,得以做更有鮮活生命力的作品。
有的錯誤用一生也未必可以彌補,有的路只有自己走過了才會知道其中的甘苦。我們都是大時代中的螻蟻,難免要在時代的風浪中艱難求活,堅持做自己心中認為對的事吧,也許會落寞,也許會孤獨,但總比給自己挖坑要強,能救自己的只有自己,別人哪裡顧的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