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攸是司馬昭的次子,司馬炎的弟弟,因其伯父司馬師只有五個女兒,沒有兒子,所以過繼了司馬攸為養子。
司馬師有雄才大略,可惜,聰明過了頭,一生沒能生齣兒子。
司馬師死後,本來應該將大權傳給其養子司馬攸的,這是他法理上的繼承人,但是,司馬師知道,司馬攸當時年幼,只有十歲,即使上位,也難撐起大局,還不如直接傳給其弟司馬昭,這樣穩妥,以免給人可乘之機。
事實上,當時司馬師的做法是非常正確的,自古年幼的孩子接任,都會出問題,比如,劉表將其位傳給幼子,就出了問題。
司馬昭死前,犯了“選擇困難症”,他不知道該把位子傳給長子司馬炎還是次子司馬攸,雖然都是他的兒子,但是,因為司馬攸是司馬師的養子,更具正統性,他常說,天下是景王的,景王就是司馬師,但是,因為有大臣反對並勸諫,最終司馬昭傳給了司馬炎。
司馬炎的才能,比不上他弟弟司馬攸,差太多了,司馬攸不僅有才能,而且,也很有威望,當時朝中很多大臣都比較看重司馬攸。
司馬炎滅吳後,將東吳末帝孫皓後宮裡的五千美女,全部收編到自己的後宮,本來,司馬炎的後宮美女已經有幾千人了,這下,人滿為患,多達一萬多人。
司馬炎看到後宮這麼多美女,眼花繚亂,都不知道晚上在哪裡休息,患上了“選擇困難症”。後來,司馬炎乾脆坐着羊車,羊車停在哪個美女的門口,就在哪裡休息,而後宮的這些美女們為了得到司馬炎的青睞,紛紛在門口灑上鹽水,插上竹葉,以吸引羊停下來,這就是著名典故《羊車望幸》。
從這可以看出,司馬炎的腐朽,他沉湎酒色,不思進取。
而司馬攸就不一樣,治軍威嚴,有才能,深得人心,是萬眾仰慕的“齊王”。
司馬炎看到弟弟司馬攸有這麼多人擁護,自然也對弟弟有所忌憚和防備。
太康三年(282年),司馬炎下詔,任命弟弟司馬攸為大司馬、假節、都督青州諸軍事,雖然授予弟弟大權,但是,司馬炎要求司馬攸必須回到自己的封國齊國。
很明顯,司馬炎要將司馬攸外放,遠離京城,遠離權力核心,這明顯是對司馬攸不放心。
司馬炎這麼做,司馬攸知道後很不高興,他後來知道,要他回封國,是荀勖等人給司馬炎出的主意,因此,司馬攸憤恨生病。
司馬攸病重之後,不能起程,於是要求留下來,為其母親守墓,但司馬炎不允許。
而此時,很多擁護司馬攸的大臣,也紛紛勸諫司馬炎,讓司馬攸留下來,司馬炎發怒,將這些人貶官。
司馬炎害怕司馬攸裝病,於是,派御醫為司馬攸看病,御醫們都稱司馬攸沒病,於是,司馬炎催促司馬攸儘快起程。司馬攸無奈,只好抱病辭行,雖然病重,但他整飾衣冠容貌,舉止如常,注重儀錶,這更令司馬炎認為他沒病。
太康四年三月(283年4月),司馬攸吐血而亡,年僅三十六歲。
司馬炎知道司馬攸死後,哭得十分傷心,但馮紞勸他說:“齊王名過其實,卻得到天下人心,今天他病死,是社稷之福,陛下不必傷心!”
意思是說,司馬攸死了,對你有利,否則,你的帝位不穩,他對你有威脅。
司馬炎聽了,馬上不哭了。
司馬炎前往弔喪時,司馬攸的兒子司馬冏哭着說,司馬攸的死因,是御醫們誣稱司馬攸沒病造成的,因此,耽誤了病情,於是,司馬炎立即誅殺為司馬攸看病的御醫。
司馬攸病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確實是司馬炎的大幸,否則,萬一有人擁立才能突出的司馬攸,司馬炎就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