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投降,鄧艾在成都翻出一東西,大悟十個諸葛亮也贏不了司馬懿

2025年03月22日17:03:03 歷史 1070

劉禪投降後,鄧艾在成都翻出一樣東西,終於明白十個諸葛亮也贏不了司馬懿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大家都想讓諸葛亮贏下司馬懿,然而現實是來看下以下數據的對比。

蜀漢全國總兵力:10萬左右,漢中軍區前線常規駐防兵力3萬左右,中央成都周邊軍區常規兵力4-5萬,南中軍區常規駐防兵力1萬左右,永安江州軍區常規駐防兵力1-2萬。由此可以推測,諸葛亮北伐撐死把中央成都周邊軍區的兵力全部調到漢中軍區,大概7-8萬實際兵力北伐。

劉禪投降,鄧艾在成都翻出一東西,大悟十個諸葛亮也贏不了司馬懿 - 天天要聞

曹魏全國總兵力:40-50萬左右,河北北疆軍區常規駐防兵力5萬左右,洛陽一帶中央軍區常規駐防兵力10萬左右,雍涼軍區(用來防禦諸葛亮)常規駐防兵力5萬左右,荊襄軍區+江淮軍區(用來防禦東吳)常規駐防兵力10-15萬,其他雜七雜八軍區5萬左右。由此可以推測,司馬懿至少可以調動15萬軍隊對付諸葛亮,雍涼軍區5萬左右+中央洛陽軍區10萬左右=15萬左右,接近於諸葛亮蜀軍2倍的兵力

以上如此差距懸殊的兵力對比,直到鄧艾兵臨成都,後主劉禪投降後,鄧艾在成都翻出得到了一樣東西,鄧艾才恍然大悟終於明白了,誇張點說,十個諸葛亮恐怕也贏不了司馬懿啊。

劉禪投降,鄧艾在成都翻出一東西,大悟十個諸葛亮也贏不了司馬懿 - 天天要聞

這一樣東西便是《士民簿》: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彩絹各二十萬匹,餘物稱此。

其中明確指出了,蜀漢全國兵力就10萬左右,而曹魏全國兵力鄧艾心知肚明,至少有40-50萬。且魏滅蜀之戰,曹魏投入兵力18萬,也將近是蜀漢全國兵力的兩倍了。

作為草根出身的軍事家鄧艾,心裡再清楚不過了。諸葛亮對付司馬懿,可以說完全沒有任何優勢,根源上蜀軍差魏軍近兩倍的兵馬。從漢中運糧到關中,比從洛陽運糧到關中,難度大多了。司馬懿只要軍事上沒有大的失誤,只要堅守不出,哪怕十個諸葛亮也沒法子啊。

劉禪投降,鄧艾在成都翻出一東西,大悟十個諸葛亮也贏不了司馬懿 - 天天要聞

打仗無非是兵馬+糧草,硬性條件差這麼大,十個諸葛亮借十次東風也沒用啊。所以《隆中對》也說了要兩路出兵,一路出兵確實勝算不大,除非“天下有變”,就是說曹魏內部出現動蕩,比如司馬懿提前造反,洛陽中央軍區陷入戰亂,那麼10萬兵力將無法及時馳援雍涼軍區,這樣諸葛亮可能會贏。除此之外,十個諸葛亮也贏不了司馬懿。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校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開展集體學習 - 天天要聞

校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開展集體學習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論述,大力弘揚偉大抗戰精神,7月9日,校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成員,部分職能部門負責人、院系黨委書記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參觀學習。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大家認真聆聽解說,參觀了《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
從馬扎然到丘吉爾:首相們的職場生存指南 - 天天要聞

從馬扎然到丘吉爾:首相們的職場生存指南

《首相塔》全八集完結!今年三月到六月,陸大鵬與程衍樑帶我們走近歐洲歷史上的八位首相或總理,在紛繁的歷史中,串聯起他們的故事:從締造“太陽王”的馬扎然,到瓦解拿破崙的梅特涅,再到力挽狂瀾的克列孟梭,直至締結“英美特殊關係”的丘吉爾... 他們在時代的浪潮中抉擇,也親手推動着歷史的進程。光環背後,其實這些首...
1951年,得知古大存緊急彙報,葉劍英焦急致電陶鑄:刀下留人 - 天天要聞

1951年,得知古大存緊急彙報,葉劍英焦急致電陶鑄:刀下留人

1951年3月的一天清晨,電話那頭傳來古大存壓低卻顫抖的聲音:“葉帥,莫雄今晚就要被槍決!”葉劍英愣了不到三秒,隨即抄起另一部機子撥向陶鑄,四個字擲地有聲——刀下留人。廣東省政府大院的走廊里,傳令兵一路小跑,陶鑄收到命令,當場批示暫停執行。
她曾是延安第一美女,卻因推廣交際舞,不得不離開延安 - 天天要聞

她曾是延安第一美女,卻因推廣交際舞,不得不離開延安

1937年延安的夏夜,廢棄教堂里留聲機流淌出《藍色多瑙河》,一群青年男女正隨樂起舞。舞池中央,一位塗著口紅、燙捲髮的女子格外醒目——她輕挽領袖的手臂旋轉,裙擺划過塵土飛揚的地面,彷彿硝煙中綻放的玫瑰。這一幕,讓窯洞外幾名裹綁腿的女紅軍攥緊了
管仲:通過經濟手段消滅一個國家的鼻祖 - 天天要聞

管仲:通過經濟手段消滅一個國家的鼻祖

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句話應該大家都熟悉。他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在物質生活滿足了,才能追求精神層面的東西。簡單說,這句話闡述了最基本的一個人生道理,所謂的修養、禮儀都是吃飽了飯以後的事。你知道這句話是誰說的嗎?出自哪裡?如果你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