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蟄伏:邊緣小國的黯淡開場
在華夏歷史的春秋時代,諸侯爭霸烽火連天,吳國與越國起初不過是南方偏遠之地兩個默默無聞的小國,身處被中原視為蠻夷的區域,因距中原路途遙遠,在諸侯爭霸的前期舞台上毫無存在感,未被中原諸侯正眼相待。
吳越古國分界線紀念碑
春秋末期,晉楚爭霸進入白熱化。
公元前 575 年,晉楚爆發鄢陵之戰,晉國險勝但楚國實力猶存。
楚國叛臣巫臣向晉景公獻上 “聯吳制楚” 之策,開啟了江淮地區的第二戰場。
在晉國扶持下,吳國崛起,嚴重威脅楚國後方,楚國遂與越國聯姻以牽制吳國,吳越兩國由此登上歷史主舞台。
因陣營不同及領土擴張引發的利益衝突,吳越兩國陷入了長達 40 年的生死大戰。
聯吳制楚
戰火紛飛:吳越爭雄的跌宕歷程
吳國先祖泰伯是周文王父親季歷的兄弟,屬姬姓王室分支。
越國姒姓,歷史可追溯至夏朝,底蘊深厚。
早期,兩國皆為楚國屬國,名不見經傳。
晉國考察吳國後,贈予戰車並傳授軍事技藝,因吳國地處太湖之畔,水網縱橫,當地民眾以船為車、以楫為馬,吳越兩國藉此發展出強大的水軍,其軍隊逐漸成為水陸兩棲的精銳力量,這是中原車戰部隊所不及的。
公元前 506 年,吳國準備攻楚,伍子胥利用金溪和水陽江開鑿出胥河,連接太湖與長江,大大縮短了行軍與運輸路線,即使春冬少雨季節也能通航載貨。
京劇《伍子胥》
此外,吳國還開鑿了百尺瀆和胥浦,加強了水上交通優勢。孫武、伍子胥率 3 萬水陸之師沿淮水、大別山一路進發,五戰五捷,攻破楚國郢都,楚昭王出逃,此即柏舉之戰,吳國威名震驚諸侯。
柏舉之戰時,越王允常趁機突襲吳國,雖未造成重大損失,卻使吳王闔閭懷恨在心。
公元前 496 年,允常去世,闔閭趁機伐越,雙方在檇李交戰。
越軍敢死隊衝鋒失敗後,勾踐使出奇招,令死罪囚徒陣前自盡,吳軍驚愕之際,越軍進攻得手,闔閭受傷,後因傷勢過重去世,臨終囑咐夫差復仇。夫差牢記父仇,在太湖訓練水軍。
公元前 494 年,勾踐先發制人攻吳,從錢塘江經淘溪入太湖,與吳軍在夫椒展開水戰。
越軍實力不敵且吳軍準備充分,越軍戰敗,將領胥犴戰死,殘軍退回錢塘江。勾踐任命石買為將,但石買不得人心,越軍軍心渙散,再次戰敗後退回會稽,僅剩 5000 餘人,會稽城也被攻破,勾踐逃至會稽山被吳軍包圍。
強弱易勢:勾踐的卧薪嘗膽之路
此時,文種挺身而出,以商湯、周文王等先人的磨難故事激勵勾踐,並前往吳國求和。
伍子胥反對,但太宰嚭收受越國賄賂,勸說夫差答應求和。此後,勾踐夫婦入吳為仆,三年間忍辱負重,贏得夫差信任,於公元前 490 年被放回越國。
勾踐回國後卧薪嘗膽,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鼓勵生育、重用人才、發展農桑工商等,使越國國力漸強。文種獻上滅吳九策,包括麻痹夫差、離間吳國君臣、提升越國實力及開展外交活動等。
與此同時,夫差忙於北上爭霸,公元前 484 年艾陵之戰擊敗齊國,繳獲眾多戰車與俘虜,威勢達到頂峰。為深入中原,夫差開鑿邗溝與深溝,連接南北水系,雖成就非凡,但也消耗了大量國力。
勾踐卧薪嘗膽
公元前 483 年,吳國遭遇大饑荒,夫差仍執意開鑿新河,伍子胥極力反對,夫差怒賜寶劍令其自盡,伍子胥含恨而亡。伍子胥之死讓越國看到機會,但范蠡認為時機未到。
公元前 482 年,夫差率精銳北上黃池會盟,與晉國爭奪盟主之位,軍隊陣容嚴整,氣勢浩大。而越國趁機出兵,兵分兩路,一路由范蠡率海軍切斷夫差退路,一路由諸稽郢為先鋒,勾踐親率大軍跟進,襲擊姑蘇。
吳國太子友迎戰,初戰擊敗越軍先鋒,但越軍主力到達後,形勢逆轉,太子友被俘,姑蘇台被焚。夫差得知後急忙回師,與越軍在淮河沿岸交戰,戰況不佳,被迫求和,越國同意,吳國暫時保住吳松江以北地區,但實力已大不如前。
此後,吳國因連年征戰和饑荒,國力日益衰弱,而越國不斷發展壯大。公元前 475 年,越國再次進攻吳國,圍困姑蘇城長達三年。公元前 473 年,吳國城破,夫差突圍至姑蘇山後求和,范蠡以 “天與不取,反受其咎” 為由勸勾踐拒絕,夫差絕望自殺,吳國滅亡。
范蠡
吳國滅亡後,勾踐展現出霸主胸懷,將淮河附近土地贈給楚國,歸還吳國佔領的宋國土地,將泗水以東百里之地送予魯國,隨後北上與齊、晉等國會盟,向周元王獻上貢品,周元王封勾踐為方伯,勾踐成為春秋最後一位官方認證的諸侯霸主,其事迹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見證了吳越兩國的興衰沉浮,也展現了春秋時期複雜多變的政治格局和激烈的鬥爭形勢。
【文本來源@信息素的視頻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