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6年,35歲的韓信被呂后誅殺,夷三族。
消息傳到劉邦耳中,他如釋重負,長舒了一口氣,心中暗喜:“他可總算死了!”
然而,這份暗自慶幸的情緒不過是曇花一現,劉邦很快就渾身一震,悲從中來。
他沉默良久,不禁感慨道:“韓信啊韓信……”
“呂后,韓信臨終前有無遺言?”劉邦突然間感到了一陣強烈的不安,問道。
呂后如實回答:“陛下,那逆賊韓信曾言,早知今日,何不聽從蒯通之言,早早另起爐灶,也不至於落得死在一個女人手裡的下場。”
聽到這裡,劉邦不禁輕蔑一笑:“這孩子,還是太年輕了!”
在劉邦的心中,即便是給予韓信再次選擇的機會,他認為韓信仍舊不會選擇造反。因為韓信那猶豫不決的性格,在複雜的政治局面下顯得過於稚嫩。
回想起當年,正是因為蕭何月下追韓信,自己才得以重用這位將才。韓信為自己打下了大半個江山,曾一度讓項羽的楚軍望風而逃。
然而,隨着時間的流逝,劉邦漸漸發現,韓信對於僅僅擔任大將軍的地位感到不滿。特別是在滎陽之戰時,當劉邦被項羽重重圍困,急需援助之際,韓信卻沒有派兵相助,反而趁機索要封王。這讓已經焦頭爛額的劉邦感到極度憤怒:“這臭小子,竟然想趁火打劫!”
此時,陳平和張良及時出謀劃策,向劉邦解釋道,與其讓局勢更加不穩,不如趁機封韓信為王,讓他自守一方,以免內部生亂。劉邦雖然不情不願,但還是同意了這一提議,這也讓他對韓信心生芥蒂。
不過韓信卻渾然未覺,在他看來,自己只是爭取了應得的東西,在對劉邦的忠誠上從未有過半點動搖。後來項羽派使者武涉前去規勸韓信,要他跟楚軍聯手共剿漢軍,韓信斬釘截鐵地拒絕了,稱劉邦昔日有恩於他,絕不會負恩背義。
武涉離去後,謀士蒯通也來勸諫韓信,以他的面相只能封侯,但必將時刻處境危險,不如自立為王,三分天下,那才是太平之路。但韓信固執己見,依舊堅持要報答劉邦的知遇之恩。
儘管韓信對劉邦的確很忠誠,可這忠誠常帶條件,讓劉邦頗為不快,劉邦和項羽達成“鴻溝協議”之後,劉邦欲撕毀與項羽的協約,消滅楚軍,便命人請韓信和彭越一同前來商議。
不料兩人竟如同事先商量好了一樣,一個也沒有現身。這一舉動,令劉邦勃然大怒,但與往日的怒罵不同,劉邦這次選擇了向張良諮詢,顯露出了對韓信的重視與無奈。
張良的建議是巧妙的,目前項羽仍是頭號大敵,不如把陳縣及其以東至海一帶廣闊地帶,暫且撥給韓信,爭取他的支持。劉邦依計而行,最終也確實擊敗了項羽,基本上坐穩了江山。
隨後的歷史,證明了這一策略的成功。劉邦終於在垓下之戰後擊敗了項羽,穩固了自己的王位。但在他心中,新的威脅已經浮現——那就是韓信。
劉邦深知,韓信的才能和野心,若不加以控制,必將成為自己王位的最大威脅。因此,劉邦開始籌劃限制韓信的權力。
一個晚上,劉邦親自潛入韓信的營帳,偷走了其兵符,一月之後,劉邦登基稱帝,劉邦再以各種借口,收回了韓信齊王的大印,將其改封為楚王。韓信雖然心有不甘,但考慮到能夠衣錦還鄉,也只能勉強接受。
可即便如此,劉邦的心中依舊不安。韓信的威望和影響力,仍然讓他夜難安寢。
很快,他從線人處得知,韓信出行時的陣仗規模,已經媲美皇帝出巡,難道這就是即將造反的前兆?還未等劉邦追查,更有線人傳來消息,說韓信竟然私自留下了項羽舊部鍾離昧。
鍾離昧乃是劉邦頭號人犯,看來韓信的膽子是又大了一分。於是劉邦勃然大怒,立即下令要韓信親自拿下鐘離昧人頭請罪。可韓信左右為難,面對劉邦無從違抗,但鍾離昧昔日於他確有救命之恩。
看着韓信猶疑不決的神情,鍾離昧嘆了口氣,乾脆一口喝盡杯中之酒,選擇了自盡,臨死前對韓信說:"下一次就輪到你了!"
韓信痛心疾首,但還是提着鍾離昧的人頭前往雲夢謁見劉邦。誰知這一來,卻正中了劉邦和陳平精心布下的圈套。一夥武士倏地包圍上前,將韓信五花大綁。
劉邦派人將韓信押解到京城,撤了他的楚王爵位,改為淮陰侯,並將他軟禁在京畿,再無自由。
四年後,有人向呂后秘密告密,說韓信正謀劃殺害呂后和太子。呂后得訊後,立即喚蕭何共同哄騙,將韓信誆入宮中,最終在長樂宮,以莫須有的謀反之罪將韓信誅殺,並命人夷其滿門三族……
儘管歷史上有諸多為韓信平反的聲音,認為他並未真正謀反,但從政治的角度看,韓信的結局似乎已是註定。
韓信,一個天縱奇才,卻落得如此下場,不禁讓人扼腕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