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不要過早暴露自己觀點,否則只會成為阻力!

2024年01月13日22:15:11 歷史 1932

《資治通鑒·漢紀》(武帝征和二年,庚寅,公元前91年)

本文核心:

漢武帝晚年發生的巫蠱之禍,導致太子劉據被殺,是漢武帝一生的痛。

為什麼會發生巫蠱之禍?究其原因,可以說是太子劉據過早暴露自己的觀點和施政方針。試想,你的觀點如果表達出來了,等於你的心思被別人看得明明白白。那麼,不贊成你觀點的人自然而然會設置阻力反對你。所以,人要善於隱藏自己的觀點。

劉據是漢武帝和最寵愛的衛子夫所生。漢武帝也非常喜歡這個兒子,並且已經將其立為太子。按照一般的邏輯,只要不犯錯誤的話,漢武帝百年之後,劉據完全是可以順利繼位的。但事情偏偏出現意外,橫生枝節,問題就出在劉據當太子時過早暴露自己觀點,結果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煮熟的鴨子還真飛了,自己不僅沒有繼承皇位,還白白丟了性命。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漢武帝喜歡嚴刑峻法,任用的多是嚴苛殘酷的官吏。而太子劉據待人寬厚,經常將一些他認為處罰過重的事從輕發落。這樣做,無疑使朝廷官吏分為兩派,一派是太子黨,為人寬厚的都依附太子。一派是君王黨,用法嚴苛的都詆毀太子。而且,君王黨一派會怎麼想呢?你太子將來要是繼承了皇位,會有我們的好日子過?那還不如現在千方百計阻攔你上位。

這就為巫蠱之禍埋下了隱患和禍根。

尤其是當太子劉據的舅舅——大名鼎鼎的大將軍衛青去世後,太子失去了母親娘家的靠山,於是,以江充等為中堅力量的反太子一黨便加緊誣陷活動,竟相陷害太子,並成功矇騙漢武帝,最終導致巫蠱之禍爆發。太子劉據死於非命。數萬人頭落地,幾十萬人被牽連。

資治通鑒:不要過早暴露自己觀點,否則只會成為阻力! - 天天要聞

【原文摘要】

上每行幸,常以後事付太子,宮內付皇后;有所平決,還,白其最,上亦無異,有時不省也。上用法嚴,多任深刻吏;太子寬厚,多所平反,雖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皆不悅。皇后恐久獲罪,每戒太子,宜留取上意,不應擅有所縱舍。上聞之,是太子而非皇后。群臣寬厚長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毀之;邪臣多黨與,故太子譽少而毀多。衛青薨,臣下無復外家為據,競欲構太子。

 【原文摘要】

 漢武帝每次出外巡遊,經常將留下的事交付給太子,宮中事務交付給皇后。如果有所裁決,待漢武帝回來後就將其中最重要的向他報告,漢武帝也沒有不同意的,有時甚至不過問。漢武帝用法嚴厲,任用的多是嚴苛殘酷的官吏;而太子待人寬厚,經常將一些他認為處罰過重的事從輕發落。太子這樣做雖然得百姓之心,但那些執法大臣都不高興。皇后害怕長此下去會獲罪,經常告誡太子,應注意順從皇上的意思,不應擅自有所縱容寬赦。漢武帝聽說後,認為太子是對的,而皇后不對。群臣中,為人寬厚的都依附太子。而用法嚴苛的則都詆毀太子。由於姦邪的臣子大多結黨,所以為太子說好話的少,說壞話的多。衛青去世後,那些臣子認為太子不再有母親娘家的靠山,便竟相陷害太子。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謊稱失蹤的兵、假意談判的日軍:七七那天,誰在演?誰在拼? - 天天要聞

謊稱失蹤的兵、假意談判的日軍:七七那天,誰在演?誰在拼?

1937年春天,日本作家野上彌生子在報紙上寫下對和平的祈求。她希望這一年沒有戰爭,哪怕洪水地震都行。但她的同胞們卻越來越渴望打仗。到了夏天,日軍開始在北平周邊頻繁鬧事,為全面戰爭做準備。七月七日晚上,北平西南的盧溝橋突然響起槍炮聲。日本軍隊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 天天要聞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7日電 (記者 應妮)時值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和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7日在京聯合宣布,雙方聯袂打造的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於今年底搬上舞台,並在北京和香港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 天天要聞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荊漢運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專家團隊提出來建設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專家團隊為何要提出建設荊漢運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徹底解決長江中游地區的河道彎道太多的航運瓶頸問題,以提升我國第一大江河長江的運輸效率並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 天天要聞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端午納福#1937年7月7日,那個被血與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深深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卷之上。88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再次回望,盧溝橋的每一塊石板、每一尊石獅,都在靜靜訴說著那段不能忘卻的記憶,“七七”事變,不僅是全面抗戰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 天天要聞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新華社香港7月7日電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新華社記者黎雲1942年的一個夜晚,一條小船從維多利亞灣悄然駛出。船上乘坐的,有國民黨左派領袖何香凝、著名詩人柳亞子。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聞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紅網時刻新聞7月7日訊(記者 任曄 實習生 周子怡 通訊員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長沙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同心振鄉,同心燃夢”團隊來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參觀學習。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走進何叔衡故居,團隊成員們彷彿穿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 天天要聞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電 題: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作者 杜燕 周錦麒 烈日下,盧溝橋上,已不見那位戴着草帽、向世界各地遊客講述抗戰歷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着藍色志願者馬甲的“90後”——鄭然。 接過93歲爺爺鄭福來的“歷史接力棒”,鄭然站在橋頭,向過往遊客講述銘刻於古橋的抗戰歷史與不屈精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 天天要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戲劇,主人公黃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歲,頭髮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終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兩個月,每天晚上7點到9點,趁着這段最安靜,也是頭腦最清醒的時候,黃石文坐在養老院5樓的房間里,一字一字講出過往人生,面前的電腦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