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女知青首次探親,北大荒丈夫一進門看到岳父照片大驚,隨即提出離婚

2023年12月07日12:08:11 歷史 1483

在過去知青下鄉的浪潮中,有許多人選擇紮根北大荒,把這裡變成共和國的糧倉。

1969年,寧波的一間小房子里,一個面容嚴肅的中年男子坐在沙發上,看着站在面前的女兒,心裡有些難過和不舍。

就在剛剛,他這個剛滿19歲的大女兒黃麗萍,興沖沖地跑回家,說要到東北去支援農村建設。

寧波女知青首次探親,北大荒丈夫一進門看到岳父照片大驚,隨即提出離婚 - 天天要聞

黃麗萍的父親是一名軍人,他知道東北的條件非常艱苦,他實在是有些捨不得這個女兒,去東北。

但黃麗萍從小就非常有主見,她決定了的事情,三頭牛都拉不了回來,她父親只好囑咐她一定要常寫信,注意照顧自己。

很快,就到了黃麗萍離家的那一天,她的父親把她送到火車站。

看着眼前這個女兒,她的父親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只是重複着這幾天說了好多遍的注意事項,什麼要注意保暖、起風的時候記得把臉圍起來、冬天一定要穿厚襪子……

黃麗萍也察覺到父親的不舍,她強忍着淚水,揮手告別,然後登上火車。

從寧波一路到東北,黃麗萍看着窗外的景色逐漸發生變化,心中也開始期待起在東北的生活,當火車到站,這刺骨的寒風和一望無際的雪原,讓黃麗萍有些畏懼。

寧波女知青首次探親,北大荒丈夫一進門看到岳父照片大驚,隨即提出離婚 - 天天要聞

但她知道,這是她自己的選擇,她不能退縮,否則就成了父親口中的逃兵。

進入農場,第一天沒有什麼工作,只是大家相互熟悉一下,再加上了解一下農場的設備和主要的工作。

夜晚,黃麗萍躺在床上,有些難以入眠,畢竟一下子從南方來到北方,氣候差異帶來的不適,讓黃麗萍有些難受。

第二天,黃麗萍和一眾知青,就被分配到各個不同的崗位上去了。

黃麗萍被安排過去,負責去開墾荒地,握着那個沉重的鋤頭,黃麗萍實在是有些不適應,因為在城裡出生的她,別說鋤頭了,一年到頭連農田都很少見過。

寧波女知青首次探親,北大荒丈夫一進門看到岳父照片大驚,隨即提出離婚 - 天天要聞

她只能笨拙地學着一旁的農民伯伯鼓舞着鋤頭,一天過去了,他們的工作總算結束了,黃麗萍整個人都有些站不穩了。

握着鋤頭的手也有些發抖,此刻的她有些後悔來到東北。

夜晚,坐在床上,看着手上幾個水泡,黃麗萍眼中的淚水有些止不住了,不只是她,許多從其他地方過來的知青都在默默流着眼淚。

很快農場的幾個工作人員過來,開始幫助這些知青處理水泡,這幾個工作人員也是知青,只不過他們的下鄉時間要早一些。

寧波女知青首次探親,北大荒丈夫一進門看到岳父照片大驚,隨即提出離婚 - 天天要聞

其中有一個男青年,是在1960年就跟着父母來到這片土地,並且在這裡紮根。

他非常細心,也非常有耐心地跟這些知青們講該怎麼去鋤地,該怎麼處理水泡,其實他的年齡和這些知青差不多。

很快這個長相帥氣、樂觀開朗的男青年就成為了許多人的朋友。

黃麗萍也不例外,她看着這個和她差不多大,但比她有本事的人,心中也立下了一個目標,一定不能讓父親失望,她也要在農村干出一番事業。

之後的黃麗萍便經常找這個男青年請教農活,男青年對這個南方的來的但又有着非常堅韌性格的女生也很照顧。

寧波女知青首次探親,北大荒丈夫一進門看到岳父照片大驚,隨即提出離婚 - 天天要聞

有一天,黃麗萍因為勞累過度再加上受涼,突然發起了高燒,是這個男青年背着黃麗萍趕了十幾里的路到大隊找衛生員。

然後,又一直照顧她,直到她痊癒,經過這一次事件,兩人的關係也逐漸升溫,終於男青年鼓起勇氣向黃麗萍告白,兩人也終於走到一起。

寧波女知青首次探親,北大荒丈夫一進門看到岳父照片大驚,隨即提出離婚 - 天天要聞

當時男青年的家庭情況不是很好,可黃麗萍沒有多說什麼,還是心甘情願地領證結婚,甚至婚禮上只有兩個白面饅頭和一盆燉肉。

寧波女知青首次探親,北大荒丈夫一進門看到岳父照片大驚,隨即提出離婚 - 天天要聞

黃麗萍在結婚前,給父母寫了一封信,父母也同意了這門親事,只不過在當時那個環境下,她的父母沒辦法,趕過來看着女兒出嫁。

1971年,黃麗萍生下了一個兒子,夫妻二人商量着,要回娘家看一看,但在當時交通非常不便,從東北回寧波還是有些困難,而且往返的車票錢也不是一個小數目。

又過了兩年,兩人總算帶著兒子登上了開往寧波的火車,當黃麗萍走下火車那一刻,她一眼便望見了站在不遠處等候她的父母。

她哭着撲到父親懷裡,訴說著四年未見的離別之情。

很快一家人,便回到家中,黃麗萍的父母張羅着晚飯,這時她的丈夫注意到房間里掛着的軍裝,和牆上的照片。

丈夫兩眼直直地看着牆上,指着照片上的人說:“這是你父親嗎?”黃麗萍回答:“是呀!”丈夫大驚!

這時他才知道原來他妻子口中的軍人父親是開國少將黃思深。

寧波女知青首次探親,北大荒丈夫一進門看到岳父照片大驚,隨即提出離婚 - 天天要聞

這讓他有些失落,畢竟他只是一個普通的農場知青,他父母也只是當地一個小幹部。

在吃完晚飯後,他有些失落地告訴黃麗萍:“我們還是離婚吧,孩子我帶走,你可以有更好的未來。”

黃麗萍看重眼前的丈夫,抱住了他,說道:“我是我,我爸是我爸,我的家現在在東北,你不能丟下我。”

之後,黃麗萍告別父母跟着丈夫再次回到東北那個農場,並在那裡紮根。

哪怕是之後,知青可以回鄉,黃麗萍也沒有離開東北,她已經愛上了這片土地,並且想要好好建設這片沃土。

寧波女知青首次探親,北大荒丈夫一進門看到岳父照片大驚,隨即提出離婚 - 天天要聞

她的父親黃思深將軍也非常支持女兒的做法。

寧波女知青首次探親,北大荒丈夫一進門看到岳父照片大驚,隨即提出離婚 - 天天要聞

如今黃麗萍依舊留在東北的農村,和丈夫以及孫子孫女生活在一起。

(來源:記錄和傳播)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漳州薌城:抗戰老兵後人捐贈紅色傳家寶 - 天天要聞

漳州薌城:抗戰老兵後人捐贈紅色傳家寶

閩南網5月9日訊(通訊員 沈思虹 閩南網記者 張恩培)在抗戰老兵許俊科家中,陳列着金光閃閃的徽章及牌匾,一枚“長江支隊南下福建60周年紀念章”鐫刻太行太岳精神在八閩綻放的鐵血征程,一副“優秀共產黨員”牌匾輝映使命榮光。
紅場閱兵推動歷史的車輪,有遺憾的和平勝利更珍貴 - 天天要聞

紅場閱兵推動歷史的車輪,有遺憾的和平勝利更珍貴

5月9日,莫斯科紅場上的勝利日大閱兵,舉世關注。莫斯科紅場的閱兵式從來都不是簡單的軍事表演。當鐵甲洪流碾過克里姆林宮牆下的方石,當軍靴鏗鏘聲,震蕩着聖瓦西里大教堂的穹頂,這場跨越時空的軍事儀式,總在....
中國在2400米高原建大壩!耗時十年後首次蓄水 - 天天要聞

中國在2400米高原建大壩!耗時十年後首次蓄水

位於中國西南地區的雙江口水電站建成後將成為世界最高大壩。據相關媒體報道,該水電站已於5月1日開始蓄水,其開發商稱,這距離正式投入運行又近了一步。這座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耗資360億元人民幣的項目已耗時近十年,主要用於發電和防洪。
淮南三叛助力司馬氏加速奪取曹魏大權 - 天天要聞

淮南三叛助力司馬氏加速奪取曹魏大權

曹魏後期,司馬懿通過高平陵之變掌控曹魏大權,從此時起,司馬氏開始奪政專權,此舉使得掌握軍事重鎮壽春的統帥先後發生三次反抗司馬氏的兵變,他們分別是王凌之叛,毌丘儉文欽之叛,諸葛誕之叛。這三次叛亂都是被司馬氏平定的,同時也助力司馬氏加速奪取曹魏
當文物普查來到新疆 無人機飛躍無人區 - 天天要聞

當文物普查來到新疆 無人機飛躍無人區

“前段時間,我們在文物普查時遇到了沙塵暴,後來安全撤到了塔中鎮。”新疆和田地區文旅局文博科科長、普查隊長買提卡斯木·吐米爾說。當時全隊的給養只剩下兩箱礦泉水,在普查隊距離塔中加油站還有50公里時,汽車指示燈亮起,提示燃油即將耗盡。
冉閔,是民族英雄?還是殺人惡魔? - 天天要聞

冉閔,是民族英雄?還是殺人惡魔?

今天,我們說一個極具爭議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其行為和決策引發了後世無盡的爭論。欣賞他的人尊他為拯救漢族於水火的民族英雄,討厭他的人斥其為雙手沾滿鮮血的殺人惡魔,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武悼天王冉閔!冉閔,字永曾,小名棘奴,出生於公元 3
魯慕迅同志逝世 - 天天要聞

魯慕迅同志逝世

湖北省文聯魯慕迅同志治喪小組5月9日發布訃告,湖北省文聯離休幹部、省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一級美術師魯慕迅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5月8日凌晨2時在深圳不幸逝世,享年98 歲。
上海話在香港地位高,跟他們密切相關! - 天天要聞

上海話在香港地位高,跟他們密切相關!

文 | 極耳在香港娛樂圈摸爬滾打近六十年的汪明荃早已成為粵語流行音樂代表性人物之一,不過儂曉得伐,伊原來還是地地道道上海人。五一假期在上海舉辦“DIVA演唱會”的阿姐,一張嘴就是地道上海話。而這也是78歲的她首次回到家鄉上海舉辦個人演唱會。當天的演唱會,阿姐誠意十足,除了換造型,全程沒有下場。她唱了《勇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