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您可以點擊【關注】成為鐵粉,每天第一時間收到最新的文章推送,了解黨史熱點、領袖過往等相關內容,不忘歷史,永記先輩!
1950年,中南海勤政殿。
毛主席正在接見外賓,隔壁房間里卻藏了幾位將軍,在玻璃窗糊紙上掏個洞口偷看,周總理走了過來,不僅沒有阻攔他們,反而點點頭。
如此重要的外交場合,一向考慮大局的周總理為何會允許這種情況的發生呢?
一切要從新中國初期的外交事業說起。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與多個國家建立外交關係,外交需求擴大,可能擔任大使的外交人才卻極為稀缺,選派適宜的大使人選迫在眉睫。
1949年11月的外交部成立大會上,周總理曾如此說道:
“我們的外交幹部無非有這幾個來源:首先從軍隊中調,軍隊幹部經過戰爭的考驗,是最靠得住的;而是從地方幹部中選調,他們有領導工作的經驗,也是很靠得住的;三是從地下黨選調,他們文化水平較高,在敵人的白色恐怖中鍛煉過來,也是可靠的。”
1949年冬,中南海毛主席的辦公室,周總理與毛主席共同商議,要建立一支全新的外交工作隊伍,周總理建議從部隊中選拔人才的想法得到毛主席的同意。
就這樣,周總理親自點將,從部隊中選出了11位優秀的兵團級將軍,將由他們擔任新中國的第一批駐外大使,這也是建國初我國外交史上一個特殊的群體:“將軍大使”。
這11人分別是:耿飈、黃鎮、袁仲賢、譚希林、姬鵬飛、彭明治、王幼平、倪志亮、曹祥仁、韓念龍、羅貴波。毛主席很認可這個名單:“這些同志有豐富的對敵鬥爭經驗,政治上又比較可靠,派他們出國當大使,我們放心。”
新中國首批大使
接到通知時,耿飈時任第一野戰軍十九兵團副司令兼參謀長,當得知自己被中央調到北京,做外交工作時,耿飈難以置信:“什麼,調我去干外交?”他驚訝極了,自己前半生一直拿着槍杆子,對外交可一點經驗都沒有。
包括耿飈在內的各位將軍們一收到調令,紛紛帶着家人,趕赴北京。
周總理專門來看耿飈,親自向他宣布新的任命,耿飈心中當然更願意留在部隊,他向周總理表達了自己不願接受任命的想法,畢竟自己對外交一竅不通,周總理鼓勵他,可以“邊干邊學”,耿飈調整心態,堅決服從黨組織的安排。
事實上,這種更願意留在部隊的心態,在其他將軍身上也有。
姬鵬飛感慨:“快四十歲了,不興改行了,再說也不會講外語,也聽不懂外國話,哪能幹得了外交。”為此他還專門請求粟裕,想拒絕任命,遭到粟裕的拒絕。
韓念龍也去找陳毅,陳毅的回復直截了當:“少說廢話,執行命令,趕緊動身,北京正來電催了。”韓念龍也沒了任何想法。
即使大家心存不解,但還是都按照調令,來到北京報到,並得到毛主席、周總理的親自接見。
毛主席接見耿飈(二排左一)等駐外大使
在毛主席面前,將軍們依舊保留着在部隊中的風格,直言不諱:“我們連外國話都不會說,怎麼搞外交呀?”
毛主席笑笑,表示他們都是老戰士,讓他們去搞外交,中央放心。周總理也強調:“革命軍人嘛,政治覺悟高,立場堅定,紀律性強。”
毛主席、周總理一致同意即使將軍們出國當大使,也為他們保留部隊中的軍籍。中央領導人對各位將軍寄予厚望,將軍們也迅速調整狀態,投入到做大使前的準備工作中。
出國擔任大使,他們代表的,就是我們國家的形象,一言一行都極為重要。周總理親自指示,各位將軍及其夫人一同入住新華飯店,在此處接受培訓,他們脫下軍裝,從穿西裝、打領帶、穿皮鞋、吃西餐、跳舞一點點學起。
將軍夫人也接受訓練,周總理派出了夫人鄧穎超,安撫大家:“恩來要我告訴你們,外交是一條特殊的戰線,你們當大使夫人、太太的,都是新中國的外交戰士,應當安心工作、學習,爭取當優秀的外交戰士!”
將軍、將軍夫人們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不論衣着打扮、還是外交禮儀,都有了很大的進益,進步了許多。但還有一件事,讓培訓班上的教員憂愁不已,那就是:如何呈遞國書?
大使抵達他們出使的國家後,第一個外交使命就是:代表本國元首向駐在國元首遞交國書。這是一個隆重、莊嚴的儀式,禮儀更是不能出錯,但各位戎馬出身的將軍們,顯然對呈遞國書的禮節、程序一無所知。
培訓班的教員僅僅是口說,並不能讓他們銘記於心。最終,經周總理同意,決定在其他國家的大使向毛主席呈遞國書時,他們抓緊機會學習。
1950年3月,羅馬尼亞駐華大使提奧多拉·魯登科來到中南海勤政殿,向毛主席呈遞國書。
隔壁的房間里,各位“將軍大使”早就準備就緒,他們保持安靜,努力往裡面看,想記住每個細節。
周總理特意來看他們,稱他們是“窗下學禮”。周總理注意到,玻璃窗糊紙上被掏出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窟窿,他詢問原因時,才得知是耿飈、黃鎮等各位將軍們為了看清楚、看仔細,戳了個洞。
“也有道理。”周總理對他們的行為表示理解,但還是擔心這窟窿太大了,建議他們用鉛筆尖戳個小洞,這樣既能看來,也不會太失禮。
有人質疑洞口太小時,周總理說道:“你們要善於‘小中見大’。”
耿飈(左二)
在一個鉛筆尖戳出的小孔里,耿飈等各位大使不斷變換視角、調整距離、輪流觀看,大家全神貫注地觀摩,不想要放過每個細節。
魯登科大使站定,向毛主席鞠躬,禮貌呈上國書,致頌詞,毛主席接過國書,對魯登科大使答詞,儀式完成後,雙方握手告別,合影留念。
魯登科大使怎樣走路、怎樣遞交國書、怎樣握手、怎樣告別......將軍們拿出當年用放大鏡看作戰地圖的陣勢,哪怕一個小小的細節都不願放過。
羅馬尼亞駐華大使魯登科向毛主席遞交國書
待儀式結束,外國大使退場,各位“將軍大使”聚在一起,對他們學到的禮儀展開討論,在現場,他們還認真演習了起來,一遍遍地演習,一遍遍地糾正,忙得熱火朝天,直到各個細節都熟練起來,他們終於對呈遞國書這個重要的外交儀式有了更清楚的認識。
周總理叮囑他們:
“你們演習是必要的,但得提醒你們,剛才儀式中的程序和動作,只能作為參考,因為各國國情不同,呈遞國書的禮儀規定也不盡相同。你們上任後,要向駐在國的禮賓部門虛心請教,熟練把握,運用自如。”
眾人紛紛點頭,將周總理的話銘記於心。
1951年10月,中國駐瑞典使館第一次舉行國慶招待會,耿飈趙蘭香夫婦在大使官邸招待來賓
大使培訓班在1950年的7月順利結業,各位“將軍大使”及其夫人與來時已經大不一樣,黨中央、毛主席、周總理充分地信任他們,就這樣,新中國的將軍大使和大使夫人接受各自的任命,奔赴各自的駐在國。
從此,在外交舞台上大放光彩,而新中國,也在世界舞台上綻放出全新的光彩。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些肩負重任的“將軍大使”,不負所望!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每天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了解那些年真實的動人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