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政治新聞網”歐洲版6日報道,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當天表示,她和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將於12月來華參加中歐領導人會晤。這也有望成為4年來首次舉行的線下中歐領導人會晤。有中歐關係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歐領導人年內會晤是既定議程,但短期對話和互動難以解決雙方之間的所有問題。“對於中歐關係,我們要給予更多的耐心。”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 資料圖
據法國媒體報道,馮德萊恩是在6日舉行的歐盟駐外使節年會上透露上述信息的。而歐盟委員會網站顯示的消息是,她在講話中稱,中歐領導人會晤將在“幾周內舉行”。“政治新聞網”和法國媒體都表示,中方尚未宣布會談的日期或地點。馮德萊恩還表示,歐盟與中國的關係是“世界上最複雜、最重要的關係之一”,“我們必須正確看待中國。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的關係中存在明顯的競爭因素”。馮德萊恩稱,但這種競爭可以是建設性,而非對立的。值得注意的是,馮德萊恩再次強調了“去風險”的概念。據“政治新聞網”歐洲版報道,馮德萊恩在講話中稱讚了歐盟近期對中國產電動汽車進行反補貼調查等舉措,並強調了對中國“去風險”的必要性。
中歐領導人會晤是中歐雙方最高級別的政治對話機制和定期會晤機制,始於1998年,歷次會晤涉及的議題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一般來說,中國國務院總理代表中方與會,歐盟方面則由歐洲理事會和歐盟委員會負責人作為代表與會。
對於馮德萊恩說歐中將於12月舉行峰會,德國《商報》7日認為,屆時雙方可能會討論日益加劇的外交和經濟緊張局勢。馮德萊恩早前宣布將審查對中國電動汽車的補貼,並在必要時徵收關稅以保護歐洲生產商,這引起中國的強烈不滿。在德國總理府,歐盟的對華政策受到越來越多的懷疑。朔爾茨內閣擔憂,布魯塞爾沒有對德國企業的利益給予足夠重視。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中歐關係的“水溫”似乎與馮德萊恩釋放的對華態度並不完全一致。《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近期,中歐高層互動頗為頻繁,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東布羅夫斯基斯、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希臘總理米佐塔基斯、愛爾蘭副總理兼外交與國防部長馬丁先後訪華。就在11月3日下午,中國領導人還同德國總理朔爾茨舉行視頻會晤。英國《金融時報》此前評論稱,從今年10月舉行的中歐高級別戰略對話內容來看,歐洲與中國互相表達了善意,但雙方也堅持了各自的原則,“總的來說,中歐雙邊關係目前仍然是可控的。”
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年內舉行中歐領導人會晤是中歐全面重啟雙邊交流機制、修復政治互信的又一重要步伐。他認為,總的來看,中國和歐盟都有穩定彼此關係、避免中歐關係出現中美關係那樣“大滑坡”的意願,預計中歐關係將經歷“穩定—修復—前進”這樣一個過程,但考慮到地緣政治等很多因素,在短期內中歐關係很難回到早年間穩步提升的狀態。
對於馮德萊恩的強硬表態,崔洪建則認為,馮德萊恩此次講話內容延續了她此前的一貫表態。不過,現在無論是歐洲內部,還是歐盟各個機構之間,在對華政策上並未形成一個統一的清晰立場,而是各有側重,且存在“溫差”。馮德萊恩更多代表着歐盟內部對華較為強硬的力量,“如果歐盟內部有所謂的分工,那她或許是‘唱白臉’的那一個”。
崔洪建表示,中方一直希望歐盟形成一個相對一致的、健康積極的對華立場,但從目前情況看,歐盟似乎很難做到這一點。“不過,這也恰恰說明了中歐關係的複雜性。我們不能指望通過短期的對話或互動就能解決雙方間所有的問題。對於中歐關係,我們要給予更多的耐心。”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白雲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