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評點諸葛亮,為何未能一統三國,《隆中對》有戰略失誤

2023年10月10日16:22:06 歷史 1535

文/董曉彤

毛澤東評點諸葛亮,為何未能一統三國,《隆中對》有戰略失誤 - 天天要聞

“有辦事之人,有傳教之人。前如諸葛武侯范希文,後如孔孟朱陸王陽明等是也。”(《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33頁)

“天下無所謂才,有能雄時者,無對手也。以言對手,則孟德、仲謀、諸葛尚已。”(《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30頁)

上述兩則記錄,是1913年年僅20歲的毛澤東在湖南省立第四師範求學時留下的《講堂錄》中的文字,也是現在可考的毛澤東評點諸葛亮的最早記錄。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蜀國名臣。他輔助劉備,開創蜀漢基業,後又輔佐劉禪,忠貞不渝,在北伐時病死五丈原

青年時期的毛澤東將諸葛亮視為“辦事之人”,並將其與曹操、孫權並為能“雄時”的對手,評價實高。隨着年歲的增長,毛澤東對諸葛亮也有了越來越深的認知,越來越豐富的見解。綜觀這些評點,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在毛澤東心中,諸葛亮成為了四種身份的“化身”,它們分別是:青年、知識分子、群眾、同志。

一、青年:“非皆少年新進乎?”

重視青年,信任青年,使用青年,是毛澤東始終堅持的“青年觀”。他常常以諸葛亮少年有成之事為例,表達自己關於“老成”與“新進”的看法,闡述打破論資排輩陳規、破格使用年輕幹部的思想。

眾所周知,毛澤東常常在他閱讀過的書中進行圈畫和評批。在一本清人姚鼐編撰的《古文辭類纂》中,毛澤東就曾在一段文字旁寫下這樣的評批:

看什麼新進。起、翦、頗、牧,其始皆新進也。周瑜、諸葛、郭嘉賈詡,非皆少年新進乎?(《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97-98頁)

毛澤東評點諸葛亮,為何未能一統三國,《隆中對》有戰略失誤 - 天天要聞

◆毛澤東讀《古文辭類纂》時,在一段文字旁寫的批語。

這段評批針對的是北宋文學家、政治家歐陽修在《為君難論》中提到的這樣一個觀點:趙王用趙括而棄廉頗秦始皇李信而棄王翦,二者均致失敗的原因除去妄信他人之言外,還因“樂用新進,忽棄老成”,也就是君主喜愛任用年輕幹部,而不願任用老幹部,因為“大抵新進之士喜勇銳,老成之人多持重,此所以人主之好立功名者,聽勇銳之語則易合,聞持重之言則難入也”。毛澤東不認同這一觀點,於是撰寫了上述批語。

毛澤東認為,戰國時秦將白起、王翦,趙將廉頗、李牧,都是由“新進”而逐漸成長為“老成”的,三國時的周瑜、諸葛亮、郭嘉、賈詡,也都是年少有為的代表。因此,不應只重視老幹部而忽視年輕幹部,相反,應重視提拔使用年輕幹部,給他們更多的機會。

毛澤東在這裡提到諸葛亮為“新進”,事實也正如此。諸葛亮26歲(也有觀點稱27歲)時便為劉備擬定聯吳抗曹戰略,後輔佐劉備稱帝,拜丞相,不到而立之年便成為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之一,正可謂“少年新進”。毛澤東在評批中提到的周瑜、郭嘉、賈詡成名時也都只是二三十歲的青年。有回憶稱,毛澤東在1957年時也曾提到:孔明二十七歲成名,也未當過支部書記、區委書記嘛!也是個新幹部嘛!赤壁之戰以前無名義,這以後才當軍師、中郎將。

毛澤東評點諸葛亮,為何未能一統三國,《隆中對》有戰略失誤 - 天天要聞

◆1958年5月,毛澤東主持中共八大二次會議。

1958年5月8日,毛澤東在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一連列舉了30位古今中外年輕有為的青年人的例子,藉此說明:青年人是要戰勝老年人,學問少的人可以打倒學問多的人,不要為大學問家所嚇倒。要敢想,敢說,敢做;不要不敢想,不敢說,不敢做。發言提綱記錄的這30位青年分別是:“甘羅賈誼、劉項、韓信、釋迦、顏子紅娘荀灌娘、白袍小將、岳飛王勃李賀李世民羅士信杜伏威馬克思列寧、周瑜、孔明、孫策王弼、安眠藥〔發〕明者、青霉素〔發〕明者、達爾文楊振寧、李政道、郝建秀、聶耳哪吒、蘭陵王。”(《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07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195頁)這其中,諸葛亮(孔明)赫然在列。

重視提拔使用青年,是毛澤東的一貫思想。毛澤東曾就唐代詩人王勃的少年早亡發出這樣的感嘆:“青年人比老年人強,貧人、賤人、被人們看不起的人、地位低的人,大部分發明創造,佔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他們乾的。百分之三十的中老年而有幹勁的,也有發明創造。這種三七開的比例,為什麼如此,值得大家深深地想一想。結論就是因為他們貧賤低微,生力旺盛,迷信較少,顧慮少,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說敢幹。如果黨再對他們加以鼓勵,不怕失敗,不潑冷水,承認世界主要是他們的,那就會有很多的發明創造。”(《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2頁)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06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650頁) 從歷史到現實,從“諸葛亮”到“你們”,毛澤東的殷殷期望,影響着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年。

二、知識分子:“那個穿八卦衣拿鵝毛扇子的就是知識分子”

知識分子一直是毛澤東關注的一個重要群體。三國時代人才輩出,期間所湧現出的眾多“知識分子”自然而然進入到了毛澤東的視野中。諸葛亮便是其中之一。

1945年4月,黨在延安召開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4月24日,毛澤東在大會上作口頭政治報告,在講到黨內幹部時,談到了知識分子問題:

毛澤東評點諸葛亮,為何未能一統三國,《隆中對》有戰略失誤 - 天天要聞

◆1945年4月,毛澤東與周恩來在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

你們看過《三國演義》《水滸傳》,魏、蜀、吳三個國家,每個國家都有每個國家的知識分子,有高級的知識分子,有普通的知識分子,那個穿八卦衣拿鵝毛扇子的就是知識分子;梁山泊沒有公孫勝吳用蕭讓這些人就不行,當然沒有別人也不行。無產階級要翻身,勞苦群眾要有知識分子,任何一個階級都要有為它那個階級服務的知識分子。奴隸主有為奴隸主服務的知識分子,就是奴隸主的聖人,比如希臘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我們中國的奴隸主也有為他們服務的知識分子,周公旦就是奴隸主的聖人。至於封建時代的諸葛亮、劉伯溫,《水滸傳》里的吳用,都是封建社會裡的知識分子。(《毛澤東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2-343頁 )

毛澤東在這段話中提到的“那個穿八卦衣拿鵝毛扇子的就是知識分子”,其所指正是諸葛亮。他在後文亦提到“至於封建時代的諸葛亮、劉伯溫,《水滸傳》里的吳用,都是封建社會裡的知識分子”。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每個國家中確實都匯聚了一批優秀“知識分子”,正如毛澤東所說,“每個國家都有每個國家的知識分子,有高級的知識分子,有普通的知識分子”。曹魏政權中,有荀彧荀攸程昱、郭嘉、滿寵呂虔等人;蜀漢政權中,有諸葛亮、龐統簡雍孫乾蔣琬法正等人;孫吳政權中,有周瑜、張昭虞翻步騭陸績、程德樞等人,這些人都是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為本國政權的鞏固貢獻了力量。

毛澤東借三國之事,是為了說明“一個階級革命要勝利,沒有知識分子是不可能的”。他之所以在黨的七大上強調知識分子問題,主要是針對當時出現的一些情況:“因為整風審干,好像把知識分子壓低了一點,有點不大公平。好像天平,這一方面低了一點,那一方面高了一點。我們這個大會,要把它扶正,使知識分子這一方面高一點。是不是要反過來?那也不是。”(《毛澤東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3頁 )對待知識分子,毛澤東認為應該採取這樣的態度:“我們要歡迎他們為我們黨服務,為我們黨的利益而奮鬥,為人民的利益而奮鬥。我們的黨,我們的軍隊,我們的政府,我們的經濟部門,我們的群眾團體,要吸收廣大知識分子為我們服務,我們要尊敬他們。”(《毛澤東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3頁 )

毛澤東評點諸葛亮,為何未能一統三國,《隆中對》有戰略失誤 - 天天要聞

◆1959年1月,毛澤東會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政府代表團。

怎樣對待、培養和使用知識分子,一直是毛澤東面臨和重視的一個問題。他經常談到要重視知識分子、吸納知識分子、解決知識分子的立場問題。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提倡“筆杆子槍杆子結合起來,事情就好辦了”,留下“纖筆一枝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的著名詞句。1939年12月,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了《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的決定,強調“對於知識分子的正確的政策,是革命勝利的重要條件之一”,規定“今後一切戰區的黨和一切黨的軍隊,應該大量吸收知識分子加入我們的軍隊,加入我們的學校,加入政府工作”。新中國成立後治理國家,搞建設,更需要知識分子。1956年1月,毛澤東在知識分子會議上提出“沒有他們就不行了”。1958年1月,毛澤東起草的《工作方法六十條》中明確要求:“中央各部,省、專區、縣三級,都要比培養‘秀才’。沒有知識分子不行,無產階級一定要有自己的‘秀才’。這些人要較多地懂得馬克思主義,又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科學知識、詞章修養。”1959年1月,毛澤東在會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政府代表團時,再次強調:沒有他們(知識分子),我們不能進行工作,就沒有工程師、教授、教員、記者、醫生、文學家、藝術家。1964年5月,在聽取國家計委彙報關於第三個五年計劃初步設想時,毛澤東再次談到:要信任知識分子,如果只按出身,那麼,馬、恩、列、斯都不行。社會主義理論的產生,只能經過知識分子,工人自己產生不出馬克思主義。從這些講話、談話以及文件中,可以管窺毛澤東對知識分子的態度。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等人穿越歷史時空,成為毛澤東心中“知識分子”的代表,並讓毛澤東以此為例,在黨的七大上闡明黨對待知識分子的正確態度,歷史與現實的碰撞正應如此精妙。

三、群眾:“中國人民中間,實在有成千成萬的‘諸葛亮’”

“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是一句廣為人知的民間諺語,有時也作“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多用來形容人多智廣。作為語言大師的毛澤東,多次在講話中運用這句諺語,藉以表達不同的意涵。

其中一次是藉以說明人民群眾中蘊含偉大力量。1943年11月29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招待陝甘寧邊區勞動英雄大會的講話中說:

“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這就是說,群眾有偉大的創造力。中國人民中間,實在有成千成萬的“諸葛亮”,每個鄉村,每個市鎮,都有那裡的“諸葛亮”。(《組織起來》,《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933頁)

毛澤東在此處借用“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說明“群眾有偉大的創造力”。不僅如此,他還將人民群眾比喻為“成千成萬的‘諸葛亮’”,號召共產黨員要到廣大人民中去。他說:“我們應該走到群眾中間去,向群眾學習,把他們的經驗綜合起來,成為更好的有條理的道理和辦法,然後再告訴群眾(宣傳),並號召群眾實行起來,解決群眾的問題,使群眾得到解放和幸福。”(《組織起來》,《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933頁)

毛澤東評點諸葛亮,為何未能一統三國,《隆中對》有戰略失誤 - 天天要聞

◆1943年11月,毛澤東在招待陝甘寧邊區勞動英雄大會上作《組織起來》的報告。

當時,陝甘寧邊區正遭受國民黨的重重封鎖,日軍在各抗日根據地內實行燒、殺、搶的“三光”政策,邊區財政、經濟都處於非常困難的境地,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毛澤東深入思考後,決定將各方面力量“組織起來”,開展大生產運動。1942年12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級幹部會議上作《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書面報告,提出“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總方針,進一步推動了生產運動。邊區的農民群眾和部隊、機關、學校、工廠中的群眾,經過一年的生產,“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成績和很大的進步,邊區的面目為之一新”。這次會議,正是招待陝甘寧邊區從農民群眾中、工廠中、部隊中、機關學校中選舉出來的男女勞動英雄,以及在生產中的模範工作者。毛澤東在會上說:“我想講的意思,拿幾個字來概括,就是‘組織起來’。……事實已經完全證明:高級幹部會議的方針是正確的。高級幹部會議方針的主要點,就是把群眾組織起來,把一切老百姓的力量、一切部隊機關學校的力量、一切男女老少的全勞動力半勞動力,只要是可能的,就要毫無例外地動員起來,組織起來,成為一支勞動大軍。”(《組織起來》,《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928頁)

群眾路線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內容。他多次強調:我們共產黨員,無論在什麼問題上,一定要能夠同群眾相結合。如果我們的黨員,一生一世坐在房子里不出去,不經風雨,不見世面,這種黨員,對於中國人民究竟有什麼好處沒有呢?一點好處也沒有的,我們不需要這樣的人做黨員。我們共產黨員應該經風雨,見世面;這個風雨,就是群眾鬥爭的大風雨,這個世面,就是群眾鬥爭的大世面。在這次會議上,他還特別指出存在一種與“群眾路線”相反的錯誤方針:“那就是缺乏群眾觀點,不依靠群眾,不組織群眾,不注意把農村、部隊、機關、學校、工廠的廣大群眾組織起來,而只注意組織財政機關、供給機關、貿易機關的一小部分人;不把經濟工作看作是一個廣大的運動,一個廣大的戰線,而只看作是一個用以補救財政不足的臨時手段。這就是另外一種方針,這就是錯誤的方針。”廣大黨員幹部必須堅決反對這一方針,堅決反對這種脫離群眾的行為,對此,毛澤東鮮明指出:“這種黨員的作風就是國民黨的作風,這種黨員的臉上就堆上了一層官僚主義的灰塵,就得用一盆熱水好好洗乾淨。”毛澤東在講話的最後,以富有激情的號召,鼓舞廣大勞動模範繼續深入群眾,做出更大的成績。他說:“各位勞動英雄和模範生產工作者,你們是人民的領袖,你們的工作是很有成績的,我希望你們也不要自滿。我希望你們回到關中去,回到隴東去,回到三邊去,回到綏德去,回到延屬各縣去,回到機關學校部隊工廠去,領導人民,領導群眾,把工作做得更好。”(上述引用均出自《組織起來》,《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930-936頁)

人民群眾有無限的創造力,無限的智慧,他們就是毛澤東的“諸葛亮”,是廣大黨員幹部的“諸葛亮”。正如毛澤東所說:與民眾在一道,一刻也不脫離民眾,中國革命就一定能夠勝利。

四、同志:“單獨的一個諸葛亮總是不完全的,總是有缺陷的”

團結奮鬥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毛澤東在闡述黨內團結問題時,也曾使用過“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這句話。1957年11月18日,毛澤東在莫斯科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上發言時說:

任何一個人都要人支持。一個好漢也要三個幫,一個籬笆也要三個樁。荷花雖好,也要綠葉扶持。這是中國的成語。中國還有一句成語,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單獨的一個諸葛亮總是不完全的,總是有缺陷的。

毛澤東評點諸葛亮,為何未能一統三國,《隆中對》有戰略失誤 - 天天要聞

◆1957年2月,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一次(擴大)會議上作《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

這段話主要針對的是黨內同志的團結問題。恰恰因為“單獨的一個諸葛亮總是不完全的,總是有缺陷的”,所以“團結”顯得尤為重要。這裡的“諸葛亮”代表的主要是黨內同志。毛澤東進而談到了如何團結黨內同志的問題,他提出要採取“辯證的方法”。毛澤東指出:“對他們要採取辯證的方法,而不應採取形而上學的方法。什麼叫辯證的方法?就是對一切加以分析,承認人總是要犯錯誤的,不因為一個人犯了錯誤就否定他的一切。”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就是對立統一。毛澤東認為,要正確運用這種方法對待犯錯誤的同志。具體而言:“第一是要鬥爭,要把錯誤思想徹底肅清。第二,還要幫助他。一日斗,二日幫。從善意出發幫助他改正錯誤,使他有一條出路。”

毛澤東在此探討的對待黨內同志要採取辯證分析的方法,實際上是團結—批評—團結這一原則的具體體現。團結—批評—團結,是中國共產黨解決黨內矛盾的基本原則,也是統一戰線工作的基本方針。抗日戰爭時期,為了從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系統地整頓黨的作風,全黨開展了整風運動這一深刻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運動。在整風運動中,批評和自我批評的作風得到確立和發揚,概括成為“團結—批評—團結”的公式。1957年2月27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一次(擴大)會議上發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演講,指出,解決人民內部矛盾,要採取民主的方式,採取“團結—批評—團結”的公式,即從團結的願望出發,經過批評或者鬥爭,在新的基礎上達到新的團結。在同年11月的這次面對國外共產黨和工人黨的發言中,毛澤東再次探討了這一爭取黨內團結的重要方式。他分析了黨內存在的各種各樣的馬克思主義者:“有百分之百的馬克思主義者,有百分之九十的馬克思主義者,有百分之八十的馬克思主義者,有百分之七十的馬克思主義者,有百分之六十的馬克思主義者,有百分之五十的馬克思主義者,有的人只有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的馬克思主義。”這就意味着同志之間不是“鐵板一塊,整齊劃一”,而是也會存在分歧與隔閡。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毛澤東提出採取“兩隻手”的方式:“對犯錯誤的同志,一隻手跟他作鬥爭,一隻手跟他講團結。鬥爭的目的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原則,這叫原則性,這是一隻手。另一隻手講團結。團結的目的是給他一條出路,跟他講妥協,這叫做靈活性。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原則,這是一種對立面的統一。”毛澤東正是以諸葛亮也是“有缺陷的”作比,使廣大黨員幹部認識到自身也可能存在不足,進而提出以辯證分析的態度正確對待黨內同志,以爭取更好的團結。

毛澤東評點諸葛亮,為何未能一統三國,《隆中對》有戰略失誤 - 天天要聞

◆諸葛亮《出師表》。

實際上,除了青年、知識分子、群眾、同志這四種獨特身份的“化身”外,毛澤東對諸葛亮還有過多次評點。比如,稱讚諸葛亮的民族政策。“諸葛亮會處理民族關係,他的民族政策比較好。獲得了少數民族的擁護。……這是他的高明處。”(蘆荻:《毛澤東讀二十四史》, 1993 年12月20日《光明日報》)毛澤東所稱讚的民族政策,主要指的是諸葛亮七擒孟獲以及“西和諸戎,南撫夷越”之事。又如,指出諸葛亮的戰略失誤。毛澤東在讀到《古文辭類纂》中收錄的蘇洵《權書·項籍》一文時批寫:“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106頁)毛澤東指出劉備失敗的原因是由於分兵而治,削弱了力量。按照《隆中對》的部署,劉備“跨有荊、益”之後,既要派兵守衛荊州門戶,又要經營川蜀,荊、益兩州相距千里,其間更有“難於上青天”的蜀道相隔,兩路兵力很難協同作戰,此謂“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後關羽鎮守荊州,諸葛亮留守成都,劉備駐守白帝城,更是“三分兵力”,毛澤東因而得出“安得不敗”的結論。聯繫毛澤東一貫主張的“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軍事戰略思想,更容易理解這一評批。再如,毛澤東對諸葛亮的人格非常讚賞。他曾說,“讀諸葛亮《出師表》而不流淚者,其人必不忠”(《毛澤東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0頁),並且多次運用諸葛亮《出師表》中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自勉勉人。1944年11月15日,毛澤東為延安《解放日報》“鄒韜奮先生逝世紀念特刊”題詞:“熱愛人民,真誠地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就是鄒韜奮先生的精神,這就是他之所以感動人的地方。”(《毛澤東題詞墨跡選》,第76頁)他還曾說,共產黨就是以諸葛孔明的辦法辦事,那就是“言忠信,行篤政,開誠心,布公道,集眾思,廣忠益”。(中共呼和浩特市委黨史資料徵集辦公室等編:《呼和浩特史料》第五集,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2頁)無論是政治才能還是人格魅力,諸葛亮都在毛澤東心中留下了深刻烙印。

撥開歷史的煙塵,我們依稀可見:

207年,26歲的諸葛亮丰神俊逸,隆中一對出南陽,開啟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生;

1919年,26歲的毛澤東意氣風發,回湘創辦《湘江評論》,寫下詩一般動人心魄的語言:“時機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閘門動了。且開了!浩浩蕩蕩的新思潮業已奔騰澎湃於湘江兩岸了!”

一年後的1920年夏,毛澤東認定自己成為了一名馬克思主義者。他的前方,亦將是為黨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生。

本文為《黨史博採》原創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侵權必究

維權支持:河北冀能律師事務所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多爾袞的人生很失敗嗎? - 天天要聞

多爾袞的人生很失敗嗎?

在某乎上看到一個答案,說的是為什麼多爾袞被後人捧得那麼高?這答案給我看樂了!說多爾袞有一項功勞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為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做了一個偉大的實驗。他以開國皇帝之實力,挫骨揚灰的悲慘結果,告訴了後世:帶着孩子的盤不能接,別人的兒子養
逝者 | 113歲新四軍老戰士施平在滬逝世!系施一公祖父 - 天天要聞

逝者 | 113歲新四軍老戰士施平在滬逝世!系施一公祖父

新四軍老戰士、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施平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4年6月2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13歲。施平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的祖父。今重刊舊文《施平:一隻理想主義的“土撥鼠”》(原載於2015年4月11日《文匯報》),以饗讀者。百歲施平,攝於2010年9月。“我是一隻土撥鼠。”施平在自傳里這樣寫...
1949年之前,毛主席的這些罕見留影,平時很難見到,極其珍貴! - 天天要聞

1949年之前,毛主席的這些罕見留影,平時很難見到,極其珍貴!

一張老照片,珍貴的鏡頭,溫馨的畫面,永恆的記憶。拍攝於1947年,拍攝地點在陝北小河村,這是毛主席與機要科人員留下的彌足珍貴的合影和罕見的鏡頭,溫馨的畫面,永恆的記憶,此時的毛主席和其他同志一樣蹲在地上,也沒有站在核心位置,但是並不影響他的
遭遇地頭蛇,兇悍的土司、拚命的阻擊,徹底斷了石達開的生門! - 天天要聞

遭遇地頭蛇,兇悍的土司、拚命的阻擊,徹底斷了石達開的生門!

哥走的是懷念,還有傷感兵駐慶遠期間爆發的“萬里回朝”事件,對石達開的打擊是致命的,除了太平軍精銳損失慘重,更嚴重的是此事帶來的感情傷害。石達開沒有料到自己竟然會落得個眾叛親離下場,那些曾經無限擁戴自己的兄弟們,為什麼都會選擇離我而去,難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