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安西萬里疆,今日邊防在鳳翔。——白居易
安史之亂不單單是唐王朝的國力轉折點,也是古代中華文明的轉折。
古代中華國力的天花板
有唐一代開國就有了超強的軍事力量,和一大批傑出的軍事將領,在剛完成了統一戰爭後就把矛頭指向了域外,在北部邊疆的萬里沙場上,曾經令北周北齊和隋朝心有餘悸的草原政權、割據政權通通完蛋。
630年,李靖、李世績等率兵擊敗東突厥,降眾十來萬。唐太宗採納溫彥博等人建議,在當地設置州縣,任命突厥人首領擔任管理者。這些州縣,稱作羈縻州。這是唐代都護府制度的雛形。
唐北庭都護府遺址
現代人看唐代都護很容易和睿宗玄宗時設立的節度使搞混淆。
都護府是設立在邊境的正式衙門,負責安撫邊境少數民族,分大都護府和上都護兩等,大都護從二品,上都護正三品。
而節度使是使職,本來是臨時任命專門負責一定的區域內的軍事管理的專員,沒有所謂的品階,後面才慢慢變成定職也慢慢接管了軍事以外的財政和當地的人事任免。
例如很多邊境的節度使稱號都是都護帶的使職。在安西,都護是正式職務,有時還兼任節度使方便邊地的工作安排。比如名將封常清在天寶十一年(752年),升為安西副大都護,攝御史中丞,持節充安西四鎮節度、經略、支度、營田副大使,知節度事。
為什麼要設立這麼多邊境上的都護府,因為唐軍的滅國效率太高了,唐太宗在位23年幾乎把周邊四夷打遍了。高宗前期又把僅剩的高句麗西突厥送走。邊境地區不同於中原農耕地區,生產方式的不同導致管理的手段也不同。
看看唐初一連串的滅國行動。
635年滅吐谷渾。
640年滅高昌。
646年滅薛延陀。
668年滅高句麗。
唐初的玄甲軍,作者李輝,圖片出自文史千年
隨着唐軍騎兵的所向披靡,“天可汗”的威名在周邊民族中產生強大影響力唐朝的疆域也不斷擴大,東到朝鮮半島、北到貝加爾湖、西到今天的伊朗、南到越南,都在唐王朝管轄範圍之內。相應的羈縻府州也越設越多,最高峰時達到了856個。
四境的勁敵都被收拾的差不多了,大唐統御四夷的都護府也相繼建立起來。太宗和高宗前期,唐代君王在四境擁有超高的威望。唐軍也有無敵於世的戰鬥力,所以這段時期的軍事行動總是一支唐軍帶着不少鐵勒、回鶻、等僕從軍作戰。不單單聲勢浩大,進展順利也無往而不利。
唐初的各個都護府,趨於極盛的大唐版圖
一度在高宗麟德年間,唐代的版圖趨於極盛。
西去萬里有孤忠,不朽的安西北庭軍
640年,在平定高昌國後,在高昌西州的交河城設立首個軍府建制安西都護府,後向西移治西州,轄今新疆天山以南大部分地區、蔥嶺以西、波斯以東。西域唐軍開始了他們輝煌又悲壯的歷史。
西北的兩大都護府
剛開始,安西都護府重軍事而輕行政,這會的西突厥還十分兇悍。到了657年才被平定,到了西突厥被平定後,西部的軍事職能稍微弱化了,安西都護府要安排和內地類似的行政管理,在當地戍兵屯田,吸引移民,發展經濟。如此一來天山南北的制度文化和中原趨於一致,經濟上通過絲綢之路保持和中原和中亞地區的聯繫。新疆特別是南疆出土了大量的唐代錢幣。
789年在吐蕃人佔領河西走廊後,孤懸海外的西域依舊是一副中原樣式。
新疆出土的大曆通寶,公元770年左右
安西都護府的一把手叫大都護,從二品,是朝廷正式任命的高官。說明當時唐朝君臣對於西域是相當重視的。
河西走廊——安西都護府的起點
這裡不僅僅是漢代的故地也是隔絕河西走廊南北敵人的軍事腹地,是絲路上的貿易棧和唐代貿易賺取外快的基地。內地絲綢絹布通過這條貿易走向中亞和北疆。換來了大量的金銀和馬匹,補充了唐朝的硬通貨。
西域的駐軍對周圍也對羈縻府州形成威懾。
702年武則天執政時期,唐軍擊敗西突厥叛亂,設北庭都護府,統轄今新疆北部、中亞楚河以北、裏海以東廣大地區。不久之後,玄宗在北庭設置北庭軍。天山南北2支勁旅保護了絲路上的貿易。是當時唐帝國監視回紇、突騎施勢力。遏制吐蕃人的利刃。
安西都護府遺址
不過唐設立安西都護府不久,高原的吐蕃人下山了。670年吐蕃統帥論欽陵下山一戰拿下安西四鎮。唐軍不再是無敵的存在,當年夏秋之際薛仁貴領10萬唐軍敗於大非川,678年李敬玄領軍再次敗於青海湖。吐蕃人成了西域唐軍200年中最難纏的對手。
吐蕃將領論欽陵是唐中前期最難對付的敵人
670年到692年的高宗武后時期,雙方在安西多次較量。互有勝負,692年名將王孝傑再次光復安西四鎮。鑒於吐蕃的強大和四鎮的重要性,武則天吸取了之前輕易放棄四鎮的教訓,投入了2~3萬的常駐部隊。從此安西四鎮成了大唐在西域縱橫捭闔的基石。
玄宗上台後,整頓吏治完善邊軍的制度,繼續優化西部邊疆的基礎設施。安西軍的2萬多人爆發了極其強大的戰鬥力。成為了遏制吐蕃、拔汗那、突騎施、大食的尖刀。
張孝嵩在開元3年,率領向西挺進數千里,相繼攻克數百城,並於十一月攻入拔汗那,斬殺藩兵數千,河中地區大為震動。
夫蒙靈察開元27年跟隨拔汗那王襲怛羅斯城,攻破曳建城,唐軍再次威震西陲。
名將高仙芝的封神之戰千里躍進小勃律發生在天寶6年。安西軍行軍幾千里過蔥嶺,越高原、取連雲堡、下冰川,直取小勃律。這一仗唐軍有高原行軍、據點攻堅、騎兵追擊,各種戰術讓人賞心悅目,是西域唐軍的巔峰之戰。
唐軍遠征小勃律,攻克連雲堡
不久後封常清天寶12年再接再厲,唐軍再次跨越數千里,過蔥嶺,擊敗大勃律,徹底斬斷吐蕃的西進之路。此時哥舒翰在青海湖的戰線已經推倒了黃河九曲。和大唐打了100年戰的吐蕃東西兩面被唐軍封死,吐蕃君臣感到了脖子被勒緊的窒息感。
安西軍出擊中亞,對陣阿拉伯帝國
安史之亂來了,這場動亂導致唐軍中的西北邊軍精銳盡數內調。當收到中原淪喪,天子遇險的消息。這批忠勇之師喊着“共赴國難”的口號萬里回援。
回援內地的安西軍盡職盡責,李嗣業:最負盛名的陌刀將,早年在小勃律的連雲堡和怛羅斯就是軍隊的定海神針。在香積寺之戰時唐軍陣型不穩時,發動衝鋒逆轉戰局。收復洛陽一戰和回紇騎兵配合繞後叛軍,完成致命一擊。最後在鄴城南的愁緒崗一戰中流矢身亡。算是一位英雄的最後歸宿。
香積寺之戰,壓艙石的安西軍陌刀兵
白孝德,馬璘,段秀實,李嗣業死後安西軍的領導者之一。戰亂結束後既要防禦吐蕃還要做安西老兵的思想工作,鞠躬盡瘁,
安史之亂後吐蕃不僅緩過氣而且開始了兇猛的擴張。762年代宗剛上台,吐蕃人就兵陷涼州、又和僕固懷恩勾結進犯靈州、甚至打進關中。
此時隨着國力的衰微,關中的唐軍沒有辦法支援河西的唐軍了。由於缺乏聯繫,在涼州肅州被吐蕃佔領後,唐朝君臣以為西域已經陷於吐蕃了。直到安史之亂結束後19年,西域唐軍和中央重新取得聯繫。
朝廷這才驚喜發現,在萬里之遙的西域,還有一片地區仍然控制在唐軍手中。但此時朝廷衰微,德宗皇帝無實物嘉獎只能授予榮譽,提升郭昕為安西大都護、曹令忠為北庭大都護,並賜姓李,改名元忠。
末代安督護,郭昕
西域的安西北庭孤軍和瓜州的部隊獨自抵禦吐蕃人的進攻。790年吐蕃出河西,大軍襲擊北庭都護府。葛邏祿自怛羅斯之戰後再次人反水,回紇先是幫助唐軍抵禦吐蕃。在得到了吐蕃平分天山以北的承諾後,792年回紇葉背信棄義,誘騙北庭都護楊襲古,後又偷襲,北庭都護楊襲古英勇就義。自此天山以北的唐朝勢力被消滅。西域只剩安西都護府勉力堅持。
792年北庭都護府陷落後,西域的音訊完全斷絕,現代考古挖掘和出土文牘顯示,安西四鎮的最後陷落應該是9世紀初唐憲宗時期,末代安西都護壯烈殉國。
最後的安西老兵
安西都護的第一任都護郭孝恪649年在龜茲與突厥作戰,壯烈犧牲。160年後808年,最後一位安西都護郭昕與吐蕃戰鬥也力戰而亡,死在了龜茲。
安西軍歷史的結局不盡如人意,但歷史的溫度依舊。
安北、燕然、安東曇花一現的帝國抓手
相對於安西北庭的名氣,唐代在北部和東北的安北(燕然)、單于都護府、都護府和安東都護府則要稍遜一籌。
647年,唐軍擊敗漠北的薛延陀部後,在當地設立燕然都護府,統轄漠北鐵勒諸部各府州(今蒙古和西伯利亞一帶),高宗時改為安北都護府。
同一時期,在擊敗東突厥車鼻部後,設立單于都護府,轄今內蒙古中西部一帶。
安北和單于都護府在唐朝核心領土正北,安東都護府則在高句麗王國故土
668年,擊敗高句麗,設安東都護府,轄今吉林、遼寧南部、黑龍江下游、朝鮮半島一帶。高宗後期隨着開國將帥的批量過世,加上土地兼并等原因導致的府兵數量質量下降,這幾個地區的反唐勢力開始壯大。
百濟壯漢黑齒常之,青海湖之戰最後階段救了18萬唐軍的命
敵人蠢蠢欲動,唐內部的政治也在持續動蕩。武則天為了鞏固統治將一系列邊將迫害致死。北方的重要將領、王方毅、黑齒常之、程務挺等都被殺害。
唐朝東北防線不得不回撤到幽州,原本幽州、營州兩地互為犄角的防禦優勢也隨之失去。武則天慌不擇路居然藉助後突厥汗國鎮壓契丹人。
683年起,北方的後突厥勢力在首領頡跌利施可汗帶領下,頻繁襲擾單于都護府治所及周邊城池,都護府司馬張行師被殺。單于都護府位於漠南,這塊區域的動蕩,直接影響了長安城與漠北安北都護府的聯繫。在實力上已無法像之前那樣碾壓突厥人的情況下,安北都護府先遷同城,後繼續南遷至甘、涼二州,漠北成為突厥人的天下。
至此,單于、安北兩都護府原有的羈縻功能被弱化。
正北東北方向唐軍轉入守勢,直到開元中後期經過財政、漕運軍事改革的唐軍捲土重來、一批開元猛將蓬勃而出張守珪、信安王、王忠嗣......
30歲之前勇冠三軍,30歲之後運籌帷幄的王忠嗣
天寶年間,最後一個突厥汗國被王忠嗣消滅,東北的契丹人也消停了。但這一系列好轉也隨着安史之亂煙消雲散。
玄宗時期的邊境形勢
安史之亂後單于、安北兩大都護管轄的範圍也縮水很多,尤其是安北,其原來管轄下的河曲諸部羈縻府州受安史之亂影響,人口流失,紛紛解體。安北都護府最終在784年左右被撤銷。單于都護府在安史之亂後成為振武節度使下面的一個軍鎮。
最後一任安東都護夫蒙靈察,曾經是安西都護高仙芝的伯樂
而最後一任安東都護夫蒙靈察被安祿山安排的呂知誨殺死。忠於唐朝的安東都護平盧軍在叛軍身後作戰,平盧軍不但守住了大本營營州,還一直攻擊叛軍核心區域引來了叛軍二號史思明回來外最後。這支孤立無援軍隊渡海從遼東半島來到山東,這支部隊的轄區成了淄青節度使轄區。
小透明的安南都護府
唐代的西南開發力度不大,國家的中心還在北方。此時南方的人口除了四川、江淮和長江三角,其他地方還比較稀疏。
679年,交州都督府改為安南都護府,轄今雲南南部、廣西西南部、越南大部分地區。當時大唐的主要對手是吐蕃。為了孤立吐蕃,對於吐蕃的潛在盟友南詔也是胡蘿蔔大棒一起伺候。
天寶年間損兵折將的3次對南詔的戰爭
安南都護府的職責就是牽制南詔,但是天寶年間楊國忠主導的唐軍3次對南詔大規模用兵都慘敗收場,從交趾北上的唐軍也是十不存一。由於西南不是唐的重點方向,這裡也沒有受到安史之亂太多影響。
安南都護府也差不多堅持到唐朝的最後時刻。安史之亂後,南詔趁火打劫聯合吐蕃騷擾唐劍南道南面邊境,被唐軍打敗。此後南方保持了20年的和平,816年起,南詔再次出兵襲擊安南都護府,不過只要唐軍不主動出擊,南部的戰鬥規模都不大。
唐宣宗時,吐蕃和回鶻已經完蛋。大唐迎來了開國以來難得的一個戰略機遇期。河西漢人起義,歸義軍接連光復河西走廊的唐朝故土。但是唐朝君臣基於這一百多年對於藩鎮的不信任。始終不給與實質的援助,甚至連朝廷背書的節度使也沒授予。
唐宣宗嘉獎河西歸義軍的碑文
河西地區陷於吐蕃這一百年來,多民族混居互相不服氣。沒有中原王朝的政治背書導致歸義軍始終難以整合河西走廊所有的反吐蕃勢力,好不容易收復的土地又被其他散亂的回鶻和吐蕃勢力佔據,造成了河西地區列國林立的局面。
歸義軍,收付河西
唐末真的諸事不順,西北沒有很好鞏固來之不易的局面。本來沒多少事情的西南也出問題了。
南面安南都護李琢錯誤樂觀估計了國防形勢,撤銷了原駐紮在一線用來防備南詔的駐軍,不久後都護府被南詔全部攻陷。平靜多年的西南局勢不穩,唐懿宗選調全國精銳進入西南,但是初期進展不大。直到866年,新任安南都護高駢率軍徹底擊潰安南地區的南詔軍隊,收復安南。
唐軍在與南詔國戰爭中,有一支從徐州派遣的2000官軍,南下過程中這支部隊中的800人駐守桂林,但是連續戍邊3年得不到輪換,這800人忍無可忍,反了。
唐末的天下大亂要開始了
不久後反叛的部隊變成了20萬人,弄得唐朝要從山西抽調沙陀人精銳南下平叛。這次平叛的沙陀人中有一個人叫李克用,他的兒子李存勖在唐朝滅亡後用自己的天才軍事能力暫時縫合了大半部的北方領土,開啟了五代中的後唐。
叛亂的隊伍最後只是被官軍打散,十幾年後很多參與西南叛亂的人帶着對李唐王朝的仇恨加入了一個人的隊伍,這個人叫黃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