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過百年,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規律,誰也逃脫不了,任是貴為帝皇將相,賤如販夫走卒,都是一樣,終歸難逃生病、老去,直至死亡。俗話說人吃五穀雜糧,哪有不生病的?
醫學可以拯救生命,有人存在,就需要醫生。醫學是人類在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而成的,可以說是人類最古老的職業之一。
醫生顧名思義就是學醫治病之人,中國醫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們現在將那些鑽研學習醫學科學技術,挽救生命以治病為業的人稱之為醫生或醫師,然而,在過去,對醫生還有各種不同的別的稱謂,有的稱謂現在已經不再用了,有的在民間卻仍沿用至今。那麼你都知道都有哪些別的稱謂以及這些稱謂的由來嗎?
一、醫生,大多數人都認為醫生是近現代對醫學從業者的稱謂,其實不然,醫生這一稱謂在唐代就有了。在唐代,官府設置學校令人習醫,凡學醫的人稱為醫生。所以從官學中學醫肄業的人,掌握醫藥知識、以治病為業之人皆稱為醫生。
二、大夫,大夫本是古代的一種官職。從周朝起,各個諸侯國中,君王以下有卿、大夫、士三級官員。每個等級又分上中下,比如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等。隋唐以後大夫成為一個名銜而不是官職。類似現在的職稱。比如:諫議大夫、光祿大夫等是一個爵位。到了宋朝宋徽宗年間,重新制定官階,增加了醫官這個編製。把醫官最高級別定為大夫,漸漸地人們就將醫生尊稱為“大夫”。為了區別於官名,將稱醫生為“大夫”的“大”讀成 dài,而不讀 dà。
三、郎中,相對於北方人尊稱醫生為大夫,南方人則更多地將醫生尊稱為郎中。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戰國始有,秦漢治置。後世遂以侍郎、郎中、員外郎為各部要職。郎中作為醫生的稱呼也始自宋代。
雖然大夫與郎中都是對醫生的尊稱,但是由於宋代官階設置的時候,大夫是醫官的最高級別,郎中則是次於大夫的醫官,所以在我國古人的習慣上,大夫和郎中便有了區 別。一般設館治病的醫生,都稱為大夫;至於草藥店或上街高喊包醫奇難雜症的醫生,卻稱為郎中。所以後來人們稱呼醫院的醫生,多數叫大夫,而不叫郎中,就是這個緣故。
四、坐堂醫,坐堂醫是在中藥店中為患者診脈看病的中醫大夫。坐堂醫源於漢。相傳漢代名醫張仲景曾作過長沙太守,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他坐堂行醫,並分文不取。為了紀念張仲景崇高的醫德和高超的醫術,後來許多中藥店都冠以某某堂,並把坐在藥鋪里診病的醫師稱為“坐堂醫”。這種稱呼一直沿用至今。
五、衙推,衙推原為唐代所設的官名,五代、宋時用來稱操醫卜、星相之業的人。宋代又用於市井醫的別稱。不過此稱謂現在已經不再用,也鮮為人所知了。
六、杏林、 醫生還有個別號稱杏林。傳說三國時東吳有位名醫叫董奉,醫德很好,他為貧窮百姓治病不收錢,但要求病人痊癒後到山上栽上幾棵杏樹,不到幾年,滿山成了杏林。後來人稱那些醫術精、醫德也高的醫生為杏林。
七、儒醫,舊時指讀書人出身的中醫。儒以仁為本,仁者愛人,醫乃仁術,醫生要有一副仁慈之心去對待病人,古人認為,儒者不可不知醫。宋朝以後,醫者之傳承漸漸依附於儒學體系,出現「儒醫」的觀念,不但以《易經》等儒家經典來解釋醫籍,排斥禁咒、服食、辟穀、調氣諸法,且不承認神仙家及房中術可列入醫學傳統中,所以古代又有“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之說。
八、另外還有一些服務於宮廷和官府的專門醫生,都有其專門的稱謂,如御醫,太醫,太常,院使等。
九、赤腳醫生,赤腳醫生是“文化大革命”這一特定時期對農村疾病防治工作人員的稱呼。“赤腳”指不脫離農業勞動。這種人員一般經過短期培訓後邊勞動邊行醫,不拿工資,由生產隊記工分作報酬。所在的機構叫大隊衛生室,衛生室的收入歸大隊所有。
十、鄉村醫生,“文化大革命”結束後,行政上由公社、大隊改為鄉(鎮)村,村衛生室里的赤腳醫生亦改稱“鄉村醫生”。
以上就是古今以來我國對醫學從業人員的稱謂,以及這些稱謂的由來,你都知道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