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說自己是炎黃子孫,炎黃子孫的意義和由來是什麼呢?

2020年02月15日11:15:14 歷史 1604

我們都說自己是“炎黃子孫”,但是對於:我們為什麼是“炎黃子孫”?,“炎黃子孫”的由來是什麼?估計能回答清楚的並不多,今天小編根據自己的理解,來給大家分享一下。

我們都說自己是炎黃子孫,炎黃子孫的意義和由來是什麼呢? - 天天要聞

首先、炎黃二帝的含義及出處:

“炎”指炎帝,以姜水成(今寶雞市境內)。“黃”指黃帝,以姬水(今陝西漆水河)成,炎帝和黃帝是華夏族的祖先,所以炎帝和黃帝的後輩也就被稱為炎黃子孫。傳說炎帝和黃帝原本是同一部落的族人,後來各自發展成了兩個敵對的部落。在阪泉之戰中,黃帝擊敗了炎帝,然後黃帝統一了兩方的部落,這一族的族人就被稱之華夏族。

炎帝:

炎帝,神農氏又稱赤帝,距今6000年至5500年左右生於姜水之岸、炎帝指耒耜,種五穀。立市廛,首辟市場。治麻為布,民着衣裳。作五弦琴,以樂百姓。削木為弓,以威天下。製作陶器,改善生活。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他與黃帝結盟並逐漸形成了華夏族。

我們都說自己是炎黃子孫,炎黃子孫的意義和由來是什麼呢? - 天天要聞

黃帝:

軒轅黃帝為華夏始祖之一,人文初祖,少典之子,本姓公孫,長居姬水(陝西武功漆水河),故改姓姬,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出生、創業和建都於有熊(今新鄭),故亦稱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他以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載入史冊。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制衣冠,建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在此期間有了文字。

炎黃:

新編初中歷史教科書將黃帝與炎帝定性為“遠古的傳說”,其中並提到:“後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內外的華人也以‘炎黃子孫’自稱。”,“遠古的傳說”、“人文初祖”這些定性很準確。“炎黃子孫”之說的由來,也是很值得補充的信息。

“黃帝”這個人物,最早出現於戰國時代。春秋以前的文獻,像《詩經》、《書經》,所載最古老的帝王是禹,沒有黃帝;稍後一點的《論語》、《墨子》、《孟子》,所載最古老的帝王,是堯、舜,也沒有黃帝。

到漢代,出於“五德始終說”司馬遷父子綜合戰國以來對“黃帝”的各種描述,將其作為帝王譜系的首位,寫入了《史記》,並以之為始祖,構築了一套“完整”的帝王血脈傳承體系,堯、舜、禹是黃帝後人,被視為“戎狄”的秦、有“蠻夷”之稱的楚,與西漢連年交戰的匈奴,他們的君王也都是黃帝後人。

《史記》開此先例後,之後的新興“蠻族”政權,在勢力深入中原後,常選擇拋棄原來的祖先傳承,轉而宣傳自己是黃帝後裔。比如,鮮卑慕容氏自稱“高陽氏(黃帝嫡孫)之苗裔”;建立遼的契丹,自稱“炎帝之後”、“軒轅後裔”。不過,金之女真、元之蒙古、清之建州,都無意自詡黃帝之後。這既有自身統治實力強大的緣故,也與儒家的“華夷之別”在於文化而非種族有關。

我們都說自己是炎黃子孫,炎黃子孫的意義和由來是什麼呢? - 天天要聞

為什麼我們自稱“炎黃子孫”

我們中國人稱自己是炎黃子孫,主要是從文化和文明的角度來說,東方文明是以黃河流域為核心和發源地的,黃河文明主要是以炎黃帝時期的文明基礎為起始點。炎黃二帝是一定意義上的中華開國者,通過炎黃兩大部落的聯合,最終形成了華夏名族的雛形。

孫中山先生在《祭黃帝文》里開宗明義地講到:“中華開國五千年,黃帝軒轅自古傳。”實際上亦將黃帝視為中華開國之人,

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戴季陶認為“中國所以能團結為一體,全由於人民共信自己為出於一個祖先;如今說沒有三皇、五帝,就是把全國人民團結為一體的要求解散了,這還了得!”1937年清明節,抗戰全面爆發前夕,國共兩黨派出代表赴陝西共祭黃帝陵。“炎黃子孫”這一身份認同,已成為國人抵禦外侮的重要精神資源。

我們都說自己是炎黃子孫,炎黃子孫的意義和由來是什麼呢? - 天天要聞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馬屁 - 天天要聞

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馬屁

俗話說得好:千穿萬穿,馬屁不穿。你要求人辦事、想要達到某種目的時,拍馬屁往往特別管用。 江湖上有一個人,那就是美國總統特朗普。他特別喜歡別人拍馬屁,因為他屬於威權型人格,特別享受那種君臨天....
中國人民抗戰紀念館展出趙一曼遺書:親愛的孩子啊,希望不要忘記母親是為國而犧牲 - 天天要聞

中國人民抗戰紀念館展出趙一曼遺書:親愛的孩子啊,希望不要忘記母親是為國而犧牲

極目新聞記者 李迎 曹雪嬌7月7日,《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開幕式,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辦。8日,該展覽面向公眾對外開放,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恢復開放。趙一曼犧牲前給兒子的遺書(圖源:記者拍攝)據了解,本次展覽面積1.22萬平方米,將展出照...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鬥 - 天天要聞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圍繞明確奮鬥目標形成的團結才是最牢固的團結,依靠緊密團結進行的奮鬥才是最有力的奮鬥”。10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鬥、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確立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提出了“兩個一百年”...
鑒往知來|百團大戰:戰績輝煌,永垂史冊 - 天天要聞

鑒往知來|百團大戰:戰績輝煌,永垂史冊

立獅腦山巔,望太行雲煙。那座座峰巒如同無言的豐碑,銘刻着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同仇敵愾、勇御外侮的崢嶸歲月、不朽功勛。 7月7日,恰逢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紀念日,正在山西陽泉市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百團大戰紀念碑廣場,向百團大戰烈士敬獻花籃,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緬懷抗戰烈士英雄事迹。 1940年8月,為粉碎...
第1視點|跟隨總書記回望百團大戰偉大勝利 - 天天要聞

第1視點|跟隨總書記回望百團大戰偉大勝利

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省陽泉市考察。他來到百團大戰紀念碑廣場,向百團大戰烈士敬獻花籃,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緬懷抗戰烈士英雄事迹,重溫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同仇敵愾、勇御外侮的光輝歷史,了解當地開展革命歷史教育、傳承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等情況。 陽泉獅腦山主峰 形如刺刀的百團大戰紀念碑直指蒼穹 不遠處,...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 天天要聞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焚燒秸稈,常被誤認為是千年傳統,實則是現代農業的“時代病”。古人用秸稈,少有“一燒了之”的草率,而是千般用法、萬種智慧。 從《齊民要術》到《陳旉農書》,從堆肥還田到修築屋舍,秸稈在古人的手中,是滋養農田的肥料,是遮風擋雨的材料,是飼養牲畜的食糧。焚燒秸稈,絕非古人首要的選擇,而是現代化農業發展中人們...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 天天要聞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血與火的14年抗戰,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無數國人在民族危亡時挺身而出,奉獻犧牲。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中國軍民傷亡超過3500萬人。在抗戰相持階段,湖南是對日戰事最多、最慘烈的正面戰場之一。當時全省人口3000萬,徵募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