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年春天,各地混戰不斷,中原已經大亂,隋煬帝楊廣龜縮在江都,大有捨棄中原圉於江東之勢,而就在這個時候,當初負責保護隋煬帝南下江都的禁衛軍,即驍果軍內部暗潮洶湧,很多人在悄悄謀劃一件大事:
叛逃。
驍果軍在隋煬帝晚年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這支軍隊出現於大業九年(613年),當時隋煬帝大肆徵兵集結於涿郡,又“始募民為驍果”,這就是驍果軍的開始,驍果軍是區別於當時的府兵的,具有僱傭兵性質。
而楊廣之所以大肆徵兵募兵,正是為了修遼東古城來儲備糧草,準備舉全國之力第二次攻打高麗。
楊廣原本是希望這一次一舉攻下高麗的,但有人拖了他的後腿,誰呢?在黎陽督運糧草的楊玄感。
楊玄感據黎陽反了,按說當時國內其實小起義不斷,各地盜賊也很多,但在楊廣看來都是小打小鬧,他抽空就能解決,但楊玄感不同。
楊玄感是楊素之子,同樣是關隴貴族,楊玄感一亂帶動了不少貴族子弟的追隨,還有一些地方起義的響應,可謂給予楊廣致命一擊。
眼看着大後方有危險,楊廣自然就得撤軍,當然,楊玄感之亂很快就平定下來了,只不過這一亂到底給予了隋朝政權一個很大的震動,各地起義更是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群雄並起欲逐鹿中原。
而楊廣儘管意識到了危險,但對於高麗的執念太深,於是又有了第三次攻打高麗,但同樣以失敗告終,第二年,楊廣北巡長城的時候又被始畢可汗圍困在雁門。
這一系列的失敗給了楊廣巨大的打擊,也讓隋王朝的統治岌岌可危。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616年七月,楊廣就在宇文述的勸說下不顧阻攔執意巡遊江都,執行護衛任務的正是驍果軍。
和以往任何一次外出巡遊一樣,楊廣離開東都的時候特意讓年僅13歲的孫子楊侗留守東都,誰也不知道,楊廣這一走就再也沒有離開。
是的,楊廣到了江都就不走了,當膨脹的自信心被打擊到極致,他對平定各地叛亂已經不抱什麼希望了,甚至想將國都遷到丹陽,就此在江東不聞窗外事。
楊廣的一意孤行只得到了極少部分人的支持,畢竟於公於私,大家都不願意跟着楊廣繼續蝸居在江都。
尤其是驍果軍,驍果軍大部分都是關中人,護送楊廣下江都只是一個任務,卻沒有想着背井離鄉再也不回去了,他們以為楊廣只是巡視江東,等時間到了就回去,結果楊廣不走了,誰能受得了?
楊廣不是沒有想到這個情況,他甚至為了穩住驍果軍,想辦法讓他們在江都娶妻,但這都是暫時的,時間長了,大家還是想回家,尤其是得知楊廣不準備回去了之後更是急着回家。
但正規渠道回家是不可能的,就只能有一條路可以走,那就是逃回家去。
當然這種叛逃並不容易,剛開始有小股驍果軍試圖逃走,但被楊廣派騎兵追殺了,楊廣以為這樣能以儆效尤,震懾驍果軍,但家鄉和家人的吸引是巨大的,還是不斷有人逃走。
而且開始聚集逃走,這不是一個好兆頭,虎賁郎將司馬德戡就和幾個同事商量這件事,畢竟驍果軍人人想逃是事實,作為虎賁郎將的他們很難做,告訴楊廣吧,如果說早了可能會被殺了,如果不說的話,到時候出了事,他們也逃不掉罪責,可能會被族滅。
而且關中已經淪陷,他們的家人都還在那邊,這又是一件讓人擔心的事情, 這些事情湊在一起,如何能不讓他們心裡慌亂?
解決的唯一辦法似乎就是叛逃。
於是他們開始謀劃叛逃,司馬德戡與虎賁郎將元禮、直閣裴虔通、內史舍人元敏、虎牙郎將趙行樞、鷹揚郎將孟秉、符璽郎李覆、牛方裕、直長許弘仁、薛世良、城門郎唐奉義、醫正張愷、勛士楊士覽等等聯合謀劃此事。
這些人在謀劃的時候並不怎麼避着人,畢竟驍果軍里大部分都想跟隨,而楊廣又試圖掩耳盜鈴,即便有宮女將這件事告訴楊廣,卻被楊廣殺死,蕭後也知道楊廣的態度,就不再讓人在楊廣面前提起,所以這件事的謀劃是相當順利的,並約定三月十五就逃走。
然而,隨着知道的人增多,這件事的性質也有了變化,而這其中的關鍵在於一個叫宇文智及的人。
宇文智及這個人在歷史上的名聲不顯,但他絕對是隋末繞不過去的一個人物。
他知道後,第一件事就是勸止了這件事,這並非是他對楊廣多麼忠心,而是覺得他們的這次叛逃和以往的叛逃結局不會有兩樣,即會被楊廣處死。
畢竟楊廣再怎麼無道,再怎麼失了民心,但他到底是皇帝,威令還在,所以叛逃不可取,應該趁群雄並起之際起事,成就帝王之業。
叛逃和起事是兩種性質的事情,前者在當時就是一死,後者在當時太正常了,群雄並起,逐鹿中原,誰強誰就可以號令江湖。
司馬德戡等人一尋思也是,狼狽叛逃不如直接起事干一番大事業,既然干大事業就得有一個首領。
有意思的是,大家在推舉首領的時候居然沒有選商量這件事的人,而是選了一個對此事毫無所覺的人,這個人就是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在知道自己被推為叛軍首領的時候,表現很有意思。
《隋書》記載:“化及性本駑怯,初聞大懼,色動流汗,久之乃定。”
《資治通鑒》記載:“化及性駑怯,聞之,變色流汗,既而從之。”
簡單來說,宇文化及這個人膽小如鼠且沒啥能力,那麼,這樣的一個人,為什麼會被推為叛軍首領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宇文化及的身份擺在那裡。
他出自武將世家,祖父宇文盛當年是跟隨在宇文泰身邊的名將,父親宇文述是北周、隋朝名將,楊廣當初能奪得太子之位,就有宇文述的功勞,也因此,宇文述很得楊廣的重用,有這樣的父親,宇文化及的起點很高。
宇文化及是宇文述的長子,下面還有兩個弟弟:宇文智及和宇文士及。我們知道,當時是嫡長子繼承製,因此宇文化及的資源是很多的。
父親為他籌謀,楊廣還是太子的時候就和宇文化及很是親近,而且弟弟宇文士及又是楊廣女兒南陽公主的駙馬,也因此宇文化及很是驕橫,做了不少不法事情,儘管也會受到處罰,但往往最後啥事也沒有。
不過後來他和弟弟宇文智及在陪駕楊廣巡視榆林郡的時候,違法禁令與突厥人做生意,這讓楊廣很生氣,差點處死宇文化及,後來因着南陽公主的求情才勉強留下宇文化及的命,與宇文智及一起被賜給他們的父親宇文述為奴。
這次處罰是極為嚴厲的,一直到宇文述病逝。
宇文述病逝的時候曾祈求楊廣能夠哀憐宇文化及,所以等到宇文述病逝後,楊廣重新起用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讓宇文化及做了右屯衛將軍,宇文智及做了將作少監。
宇文化及本身沒啥能力,但架不住他出身好,又是右屯衛將軍,自然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要想領導驍果軍起事,必須得有點身份的人才行,而且謀劃這件事的還有宇文智及,宇文智及和宇文化及是親兄弟,利益很大程度上是一體的自然率先被大家提及。
至於宇文化及本身的能力,則不在大家考慮範圍內,況且能力不夠,更容易控制,自然就是好的人選。
於是宇文化及就成了叛軍的首領,但他也就佔著個首領的位置,起事都用不上他。
三月十日晚上,司馬德戡等人按照計劃裡應外合攻進了宮城,等到楊廣被控制後,大家才派武裝騎兵去迎接宇文化及這個首領,當時宇文化及嚇得渾身顫抖說不出話來,有人來參見,他也只會低頭靠在馬鞍上連連稱“罪過”。
等他終於到了宮城門前,司馬德戡等人將他迎入朝堂,稱丞相。宇文化及這才稍微安下心來處理事情,派封德彝去宣布楊廣的罪狀。
不管這罪狀成不成立,楊廣是不能活着了,最終被絞死,隋朝王室幾乎被殺了個乾淨,只有秦王楊浩因為和宇文智及關係比較好活了下來,成了傀儡皇帝。
此後,大丞相宇文化及處理好事情之後,就帶領十餘萬眾向西往長安進發。
路上並不平靜,解決了楊廣,驍果軍內也並不是都願意聽命於宇文化及,不過想殺宇文化及的都被宇文化及解決了。
而宇文化及也越來越會享受,一應待遇和皇帝沒有兩樣,回長安道阻且長,宇文化及卻還搶了百姓的牛車來運載宮女和珍寶,讓士兵負重前行。
軍中不滿越來越多,司馬德戡等人覺得宇文化及這個首領完全選錯了,宇文化及這個人無才無德無能,不僅成不了事還會壞事,於是準備廢了宇文化及。
但宇文化及當時還真的就是運氣比較好,三兄弟聯合殺死了司馬德戡等人,當然,宇文化及的運氣也沒有持續多久,因為他們在西去的路上遭遇了李密的瓦崗大軍,雙方死傷嚴重,宇文化及最後帶着兩萬大軍退守魏縣。
遭遇這樣的失敗,眼看着兵力越來越少,宇文化及兄弟急了也郁了,只能借酒澆愁,還讓宮女作陪奏樂。
喝多了後,宇文化及就指責宇文智及:
“我初不知,由汝為計,強來立我。今所向無成,士馬日散,負殺主之名,天下所不納。今者滅族,豈不由汝乎?
宇文化及這是責怪宇文智及將他強行拉進這場叛亂中,結果啥事沒做成,還擔了弒君的罪名,天下難容,走到了即將滅族的地步,這都是宇文智及的錯。
宇文智及自然不甘示弱,說:“事捷之日,都不賜尤,及其將敗,乃欲歸罪。何不殺我以降建德?”
事情成功的時候不說,現在失敗了,就來推卸責任,還不如直接殺了他去投降竇建德呢?
兄弟倆為此事沒少爭吵,一喝醉就爭吵,酒醒了就再喝,喝到後來,宇文化及又有了新的想法:反正都是要死的,為什麼不做一回皇帝呢?
於是他毒殺了楊浩,自立為帝,建立許國,不到半年後,宇文化及被竇建德所俘,與弟弟宇文智及和兩個兒子一起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