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珍
庚子年袁世凱巡撫山東時,曾請德國駐膠州總督前來觀操。巡閱一圈後,德國人對龍騰虎躍、軍容整齊的新軍嘖嘖讚歎,他揚起馬鞭指着正在隊列中督操的王士珍、馮國璋和段祺瑞三人說:“他們可真不愧是傑出的將才啊!”
德國人或許應該知道,袁世凱的新建陸軍系模仿德國操典並聘用了多名德國教習加以訓練的,這支軍隊與德國頗有淵源。譬如軍中大將段祺瑞,就曾在德國學習過數年的軍事並在克虜伯炮廠實習過,而李鴻章辦天津武備學堂的時候,總辦蔭昌也是從德國學成回國的。
清廷曾派遣過多批軍事留學生去海外學習,如北洋艦隊的大部分管帶都曾留學英國,可惜的是,這批人在甲午海戰中大都戰死或者自殺殉國,極為慘烈。庚子年後,清廷又派出了大批的留學生前往日本學習陸軍,但這批人回國後很難在袁世凱的軍中立足,因為袁世凱認為日本陸軍系學自德國,而自己的部隊本就是直接用德國操法;另外,留日學生人員蕪雜、思想不純,因此不能重用。後來攝政王載灃將袁世凱排擠走後,軍諮府(相當於參謀本部)在新軍中大量提升留日士官生為中下級軍官,這卻成了清廷覆滅的一個最直接原因。
在被德國人盛讚之後,王士珍、馮國璋和段祺瑞為“北洋三傑”的聲名不脛而走,漸為人知。後來,又有人給這“三傑”分別起了不同的綽號——“龍、虎、豹”:王士珍“北洋之龍”,因為他才氣最大,身出中樞,而且時隱時現,如神龍見首不見尾;段祺瑞“北洋之虎”,因為他性情耿介,脾氣暴躁,又剛愎自用;馮國璋被稱為“北洋之豹”,因為其所練之兵行動迅捷,作戰有力。
王士珍,字聘卿,河北正定縣牛家莊人,他出身於耕讀世家,少年時投入淮軍統領葉志超的門下,後被保薦入天津武備學堂炮兵科深造,與段祺瑞、馮國璋等人為第一批學員。
武備學堂畢業後,段祺瑞被派往德國留學,王士珍與馮國璋則去了日本學習。不久,王士珍重新回到葉志超的部隊,並擔任了山海關武備學堂的總辦。後來陸續成為各省督軍的軍閥大佬如盧永祥(後任浙江督軍)、鮑貴卿(後任吉林督軍)、田中玉(後任山東督軍)都曾是王士珍的學生。
甲午戰爭爆發後,王士珍帶領炮隊學兵奔赴朝鮮戰場,在平壤之戰中,王士珍率領學兵隊奮勇殺敵,其左手的無名指即在此役中被炸斷。甲午兵敗後,清軍主將葉志超被定死罪,王士珍失去靠山,後來轉投聶士成麾下,隨後又被北洋武備學堂的總辦蔭昌推薦到袁世凱的新建陸軍中,由此一路升遷,飛黃騰達。
王士珍被人稱為北洋之“龍”、“三傑”之首,這並非偶然,而是他確實有幾分能耐。王士珍的父親秀才出身,他本人從小也喜好讀書,因而在練兵中不但善於謀劃,而且辦事能力很強,深得袁世凱的信任。有一次,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榮祿前來檢閱新建陸軍,袁世凱派王士珍前去迎接。王士珍當時為工兵隨營學堂總辦兼工兵營管帶,他帶領學兵在已結冰的海河上鋪設了特製的帆布橋,供榮祿的隊伍通過。等檢閱完後,天氣轉暖,榮祿返回時見王士珍仍舊用帆布橋架設在海河上,便有點猶豫,擔心冰面會有變化。這時,王士珍上前稟告說:“大人不用擔心,冰面三天之後方能解凍,請放心通過。”榮祿通過後,在三天後派人前去勘察,果然如王士珍所說,榮祿也對王士珍的精明能幹有了深刻印象。
1899年底,袁世凱署理山東巡撫,王士珍隨同入魯並擔任了參謀處總辦,成為袁世凱身邊最重要的親信。1900年6月,在義和團被清廷宣布“合法化”的時候,某義和團的首領拿着仇洋派端親王載漪的令箭來到山東,要求袁世凱允許義和團設壇操練。袁世凱一向視義和團為匪,但因為清廷當時的政策支持義和團而遲疑不定:因為答應設壇的話,好不容易被剿滅的義和團將再度興起;但要是不答應,萬一端親王得勢,難免有違令之嫌並會在日後遭到報復。
正當袁世凱左右為難的時候,王士珍摸透了領導的心思,他主動站出來說:“大人放心,這事交給我來辦!”言罷,王士珍便走出營門,當即下令將這位義和團首領綁了,隨後以“盜竊端親王令箭”的名義推出轅門外砍了。
王士珍回到營中,袁世凱的會議還沒有散,袁世凱見王士珍回來,便問:“你可將這人安置好了?”王士珍以手抹脖,很乾脆地說:“已經處決了!”袁世凱大驚,問:“你怎麼把這人殺了?萬一端親王怪罪下來,如何是好?”王士珍說:“這好辦,只須將令箭封起來,稱‘有人盜用’,送還端親王即可。”袁世凱頓時醒悟,並連贊王士珍處事果斷明決。
在庚子年間,各省的傳教士、外國商人及教民等途經山東避難時,王士珍奉命加以保護,他命令手下士兵組成便衣隊,一方面資助糧食川資,另一方面還暗中抓捕義和拳。在八國聯軍佔領北京並向京津地區進行掃蕩的時候,王士珍命人在與直隸接壤的邊界均用白灰在牆壁上寫上大字:“此山東境!”說來奇怪的是,八國聯軍看見後還真就此止步,山東省在庚子年也因此未被侵犯。
李鴻章死後,袁世凱繼任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隨後又承擔了練兵等大任,一時間炙手可熱,忙得不可開交。好在這時有王士珍在旁邊輔佐,可以幫袁世凱分擔不少軍務。據袁世凱的幕僚稱,但凡是與練兵有關的上奏或下發文稿,袁世凱都要讓他過目,因此王士珍被人戲稱為“龍目”,也就是充當了袁世凱的“眼睛”。等到袁世凱上調京城當上軍機大臣後,王士珍也升任為陸軍部侍郎,這是當時北洋將領中官職最高的,足見袁世凱對王士珍的重視。
可惜的是,好景不長,在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相繼離世後,袁世凱被攝政王載灃一腳踢回老家,北洋系勢力大受動搖。這時,王士珍正在江北提督任上,他主動借丁憂之際自請開缺,在請求了兩次才獲得批准,以示與袁世凱共患難、同進退。武昌起義後,袁世凱再度出山,他首先派人把王士珍從老家找來,並立刻任命他為陸軍部大臣。
但隨後的政局發展令王士珍大跌眼鏡,袁世凱並沒有秉承清廷的意思,反而在前線一會攻打,一會談判,又打又拉,弄得王士珍無所適從。直到前線主將段祺瑞突然發出“共和通電”,王士珍才明白過來,袁世凱已經拋棄了清廷。事後,王士珍極為憤怒,他隨即發電質問段祺瑞,“皇恩浩蕩,如何出此之策”,以發泄自己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