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旅居美國的李宗仁結束了在外漂泊的生活,重新回到祖國。和當初赴美時一樣,此次回國,站在李宗仁身邊的女人仍然是郭德潔。
在外界看來,長期活躍於民國政壇的郭德潔與李宗仁伉儷情深。然而,鮮有人知的是,李宗仁的原配夫人並不是郭德潔,而是李秀文。
李秀文與兒子一家
李秀文出生於廣西一戶普通農家,她自小家境貧寒,由於在姐妹中排行第四,所以大家都叫她“四妹”。
還沒出生時,李秀文家中已經有一個哥哥和三個姐姐,當時人們重男輕女的觀念非常濃厚,所以她一出生並沒有受到家庭的特別重視。
五歲時,李秀文得了一場重病,家裡為她請了鄉里的幼兒郎中來診治。然而,經過幾天治療之後,她的病情卻不見任何好轉。
當時正值秋收農忙時節,父母均要下地收割糧食,哥哥姐姐們也都要去幫忙,家裡人都顧不上生病的李秀文,就把她單獨放在家裡的一間小灰屋裡,讓她自生自滅。
其實,這時李秀文的父母已經不抱希望了,只等這個小女兒咽了氣,找個僻靜的地方草草埋了了事。
不料,在被單獨放在“小灰屋”里兩天之後,奄奄一息的李秀文竟然緩過勁兒來。那日,一家人剛從地里勞作回來,就聽到小灰屋的李秀文大叫,說自己肚子餓,要吃飯。
父母聞聲,欣喜異常,連忙喂她吃粥。沒想到吃過之後,李秀文竟奇蹟般的好起來了。
李秀文
李秀文重病恢復的消息一下子在村裡傳開了,村裡人都說她福大命大,有神靈庇佑,命格不凡。
聽到村裡人的議論後,李秀文的父親也將信將疑。一日,他找來一位算命先生為李秀文看相。算命先生仔細端詳李秀文的面相之後,又認真的為她批了八字,最後笑盈盈地對她父母說:“您這位女兒富貴雙全,福祿過人,不是一般人吶!”
一聽此言,李秀文的父母喜出望外。自此之後,他們對這個女兒倍加珍視,不僅不讓她下地做農活,就連她的吃喝用度也與其他幾個女兒不同。
說來也怪,不久之後,“福氣”果然應驗。李秀文年過四十的母親再次懷孕,而且生下的還是一個兒子。
李家三代單傳,中年又得一子,李秀文的父親非常高興。村裡人更是將李秀文傳的神乎其神,大家都認為是她為李家帶來了福氣。
李秀文不僅“有福命”,而且人長得端正,又做得一手好女紅。到了十五六歲的時候,有不少人家都來上門提親。
然而,父母為了讓李秀文能嫁到一個好人家,並沒有急於為她訂婚,總是細心為她把關。一來二去,李秀文年紀漸長,卻仍然待字閨中。
十八歲那年,鄰村李宗仁家上門提親。媒婆在合過兩人的八字後,連聲稱讚,直說他們是天生一對。
李宗仁
對於李宗仁的八字,李秀文的父母倒是挺滿意,不過聽說李宗仁家中兄弟姐妹不少,老兩口又擔心閨女嫁過去日子不好過,於是非常猶豫。
眼見李秀文的婚事遲遲定不下來,可愁壞了她的嫂子。在當時人們看來,家中閨女年紀大了尚未出嫁是一件非常丟人的事。李秀文的嫂子不想一輩子養着這個小姑子,於是總是在家裡陰陽怪氣。
李秀文生性堅強,她也不想再看嫂子臉色生活,於是一氣之下便對母親說,“不等了,我就嫁這個人!”
緣分天註定,原來兩家早有淵源。李秀文小時候生那場重病時,家裡給她請來診病的郎中就是李宗仁的爺爺。當時別人都盛傳鄰村李家四妹福大命大,對自己醫術頗有信心的老郎中只是笑而不語。
很快,兩家完婚。婚後,李秀文才得知自己與婆家的淵源,更讓她沒想到的是,自己的丈夫竟然是一個看起來文質彬彬的學生。
不過,李宗仁並沒有嫌棄大字不識一個的妻子,而是耐心地勸她一定要認字。為此,李宗仁還特意說動父母,在農閑時讓家裡女人都能讀書認字。
剛結婚時,李宗仁在外求學,李秀文則在家侍奉公婆。她勤勞賢惠,為人和善,與婆家長輩和各位兄弟姐妹都能相處得融洽。
李宗仁在家族中排行第九,因此李家人也都親切地稱李秀文為“九嫂”。
李宗仁
剛成婚的夫妻二人感情一直和睦,不過由於長期分居兩地,聚少離多,婚後數年,他們才有了第一個孩子。不幸的是,這個孩子出生沒幾個月就夭折了。
民國六年,李宗仁升任營長,駐防新會。戰事稍歇,李宗仁寫信回家,要接李秀文隨軍。此後,李秀文在新會做了幾年隨軍太太。在這期間,她生下了獨子李幼鄰。
當時人們都認為產房是不吉利的地方,擅自進入者會被剝奪進祠堂上香的資格。然而,李宗仁毫不在乎。當李秀文生產時,李宗仁全程守在門外,一聽到裡面傳來孩子哭聲,他馬上衝進了產房,絲毫不顧接生婆的阻攔。
兒子的出生,給他們夫妻二人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不過好景不長,很快戰事又起,夫妻兩人不得不再次面臨分別。
1920年,兩廣戰爭爆發,李宗仁受命到前線征戰,李秀文起先也隨軍到了廣西玉林。不過之後戰事逐漸激烈,李宗仁整日忙于軍事無暇顧及妻兒,於是便派人將李秀文母子送回了桂林老家。
然而,老家的境況也並不樂觀,無奈之下,李秀文又帶著兒子隨公婆前往上海避難。
1923年,公婆接到李宗仁從桂平的來信,信中說他已在當地另娶新人。公婆得知後,不免對李秀文這個兒媳有些心疼,於是便主張她帶著兒子前去團聚。
李秀文聽了公婆的話,帶著兒子一路風塵僕僕地從上海趕到了桂平。見到丈夫早早站在門口迎接,抱起兒子更是高興地不願鬆手,李秀文懸了一路的心才放了下來。
不過,一想到丈夫剛娶新人,她又不免有些酸楚。在李宗仁的安排下,原配與新人見了面。一見到郭德潔,李秀文覺得自己毫無優勢,對方不僅年輕漂亮,而且還有文化。
李宗仁和郭德潔
事實上,相比於李秀文,郭德潔確實更擅長官場應酬,她常常活躍于軍官的太太圈,有時還在背後譏諷李秀文是“鄉下婆”。
對於社交地位,李秀文是完全不感興趣,也不多去涉足,更不曾想過要爭上風。她知道倘若自己撒起潑來,也未嘗不可讓郭德潔難堪一下,不過這隻會給外人作為飯余酒後的笑料而已,實際是出了丈夫的丑。
於是,秉持着息事寧人的態度,李秀文盡量不去理會郭德潔的高傲。另外,李秀文也看不慣太太圈整日吃喝玩樂的做派,因此很少參與她們的活動。她每天只是守在兒子身邊,督促家裡子侄讀書,盡量避免與郭德潔同時出現在同一場合。
起初,李秀文和郭德潔相處得還算說得過去,郭德潔從不在李秀文面前使性子,李秀文看郭家長輩都是謙恭老實的人,對他們也很是尊敬。總體來說,他們這段三人行的日子過得還算平穩。
後來,為了兒子能夠接受好的教育,李宗仁安排李秀文母子去了香港。在此之後,三個人再沒有在同一屋檐下生活過。
少年李幼鄰
李秀文母子離開後,郭德潔常以“李太太”的身份跟李宗仁外出應酬,並且隨着李宗仁身份的提升,郭德潔在外面的聲望也越來越大。
或許是覺得自己有了在外聲勢的“底氣”,郭德潔在家裡行事也越來越沒有顧忌了。
1942年,李宗仁的母親在老家去世,郭德潔隨李宗仁一起回桂林奔喪。按照當地規矩,開堂祭奠時,身為家裡明媒正娶的兒媳,李秀文和大嫂要並排跪在前面,郭德潔應該跪在李秀文身後。
然而,郭德潔一向以“李太太”自居,對於李家這樣的安排她很不甘心。在跪拜時,郭德潔一直想方設法地往兩人中間擠,甚至用手使勁扯李秀文,想要將她拉到身後。
靈堂重地,前來弔唁的人絡繹不絕,李秀文原本並沒有打算聲張,可是郭德潔毫無停手之意,幾次把手撩到她的頭髮上,扯得她頭皮生疼。
最後,李秀文忍無可忍,她回頭怒瞪郭德潔一眼道:“你放規矩些!”
此話一出,立馬引起周圍人注意,郭德潔覺得臉上掛不住,頓時雙頰一紅,反咬一口,對眾人說是李秀文動手打她。
李宗仁的大哥見狀,心知肚明,但也並未多說,只是叫郭德潔不要留在兒媳之列,隨他到男人那邊拜奠。
李宗仁和郭德潔
對於大哥的處理,李宗仁也並無意見。的確,只要她們兩個人沒有鬧到他面前,他通常都是樂意當做沒事發生的。
雖然丈夫視若無睹,好在婆家人大多都是向著李秀文母子的,這讓與丈夫長期分居兩地的她,倒也不至於太難過。
早在多年前,李宗仁的父親在上海病逝,臨終時曾將自己手頭的一萬元積蓄,託付給了家族中德高望重的“八公”,讓他轉交給家裡人。
辦完喪事後,八公同李宗仁的母親劉太夫人商量,問她這筆款如何發落。
劉太夫人說,“這筆錢應該交給九嫂,德鄰(李宗仁)帶郭德潔在外,九嫂獨自守個兒子,將來幼鄰出國讀書,要用很多錢,再說這是幼鄰爺爺的遺願,不用商量什麼了,只有九嫂應該收受。”
如此,靠着公婆的體恤,李秀文手頭上才有了一筆傍身錢。從長遠打算,李秀文用這筆錢在桂林陸續置下一些房產。
1937年,李秀文托八公在義學巷買下了一間面積頗大的老式房子,一共為五進三開間,並將後進改建成兩層樓自己居住。之後為了給兒子多存些錢,李秀文又在桂林購置了一座三進老式房子和兩間鋪面用於出租。
1941年,為了躲飛機方便,同時也為了兒子留美回國有地方居住,李秀文用近些年自己攢下的積蓄,託人在桂林找了塊合適的地皮,又請廣州建築工匠修了一座法式小洋樓。
這座小洋樓氣勢恢宏,當時在桂林首屈一指,連李宗仁和郭德潔見了都讚嘆不已。不過,後來在桂林淪陷後,這座小洋樓也被日本人一把火燒掉了。
多年經營毀於一旦,好在李秀文堅強豁達,靠着親友的幫襯樂觀地度過了這段時光。另外,此時的李幼鄰已經長大成人,他不僅在美國學業有成,而且還已經成家立業,這也讓李秀文十分欣慰。
李秀文和兒子李幼鄰
1949年,李幼鄰攜妻女回到桂林老家,準備接母親李秀文到美國定居。一行人先到香港,只等幫李秀文辦好籤證便可飛美國。
不過沒想到的是,此時同在香港的李宗仁突發胃病,情況緊急,李幼鄰不得不提前與李宗仁、郭德潔同行赴美治病,留下妻子珍妮陪母親等待簽證。
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當時李秀文的簽證遲遲沒有辦下來,她的赴美計劃只能一拖再拖。
直到1952年,經朋友建議,李秀文最終決定先轉道古巴,之後再找機會赴美與兒子一家團聚。
在古巴居住五年半後,飽嘗離別痛苦的李秀文終於收到了入美居住證,如願與兒子生活在一起。
雖然此時丈夫也同在美國,但仍沒有和李秀文一家同住,而是依然與郭德潔在一起生活。不過,有孫女們的陪伴,李秀文在紐約盡享天倫之樂。
李秀文和李宗仁
可是孩子們總有長大的一天,隨着孫女們陸續長大離家,李秀文也越來越孤獨。樹高千丈,依然免不了落葉歸根。年紀越大,她就越懷念在老家的生活。
自從1965年李宗仁回國後,李秀文總能接到丈夫從祖國傳來的好消息。李宗仁不止一次給李秀文寫信,告訴她老家發生的喜人變化,並勸她也早日回國。
遺憾的是,還未等李秀文動身回國,郭德潔和李宗仁就先後在北京病逝了。
丈夫的突然病逝,更加重了李秀文回國的決心。1973年,在駐美大使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李秀文順利踏上了回國的飛機。
之後,在政府的妥善安排下,李秀文在桂林安了家,又與老家的親友生活在了一起,子侄都在身旁,兒子也常來陪她,晚景豐隆。
此外,李秀文也很會給生活找樂趣。勞動慣了的她,把精力都投入到自己住的小院里。
即使這時已經年過八旬,但她仍閑不住,只要一有時間就會在院里種菜。在她的侍弄下,她的小院里蔬菜不斷,一眼望去充滿生機。
1992年,一生勤勞善良的李秀文在桂林逝世,享年102歲。雖然她的婚姻算不上圓滿,但她堅韌知足、不爭不搶,生命另有別樣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