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齊阜昌七年,即公元1136年所刻《禹跡圖》:
南宋時禹跡圖刻石
《禹跡圖》被西方漢學家李約瑟稱為“當時世界上最傑出的地圖作品”,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地圖之一。現存的《禹跡圖》有兩方石刻圖:一幅保存在陝西西安碑林博物館,為南宋時劉豫政權阜昌七年(1136年)刻石;另一幅藏於江蘇鎮江焦山碑林,是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刻石。這兩塊刻石圖名、比例尺、內容基本一致。西安《禹跡圖》石刻地圖原置於鳳翔府岐山縣的縣學中,刻於《華夷圖》同一石碑的反面。圖面長約80.5厘米,寬約78.5厘米,描繪了宋朝時期中國的全景。圖上手方框內題有:“禹跡圖,每方折地百里,禹貢山川名,古今州郡名,古今山水地名,阜昌七年四月刻石。”註明了圖名、比例尺、地圖內容和時間等,相當於現在的“編輯說明”。
《禹跡圖》基本為正方形,方位以北為上,定向上北下南,與現代地圖一致。該圖採用“計里畫方”的繪製方法,橫方七十一,豎方七十三,全圖總共有五千一百一十三個邊長為1厘米的方格。每方折地百里,換算成比例尺相當於1:500萬。圖中河流的位置、走向以及海岸輪廓線與現代實測編繪地圖非常接近。
“計里畫方”是中國古代地圖繪製中一種傳統的繪圖方法,是在地圖上按一定的比例關係繪成方格網,並以此來控制地圖上各要素的方位和距離,其製圖原理是將地表面視為平面,把地表面的各類要素利用方格網控制,按一定比例(如“每方折地百里”“方括十里”等)縮制到地圖平面上。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胡邦波認為:“它(計里畫方)具有方位投影和按比例縮小的性質,所表示各地物之間的距離是水平直線距離,符合西晉傑出的地圖學家裴秀提出的六項製圖原則——‘製圖六體’”“這種我國古代地圖學傳統的製圖方法,在世界地圖學發展史中佔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