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泉州版水滸傳:廣東農民武裝90人大戰泉州地方軍

2022年11月02日05:43:13 歷史 1370

據《永春縣誌》載:

●明正德元年(1506),廣東農民武裝90人,進軍永春德化,沿途官兵不能抵擋。

●明正德五年(1510),廣東農民武裝再次進攻永春。


明朝泉州版水滸傳:廣東農民武裝90人大戰泉州地方軍 - 天天要聞

雖然,《永春縣誌》中關於此次農民起義的描述僅有寥寥數筆,卻給以我們很大的想象空間。區區90名農民武裝,竟然可以千里迢迢爬山涉水從廣東一路殺到泉州來,沿途的官兵居然無法抵擋,一則可能是當時的泉州地方官兵戰鬥力太弱了,且因農民軍數量太少,未加以重視;二則90名農民武裝可能個個都是武藝高強的武術高手,武功本領類似於北宋末年的水滸英雄。


明正德五年(1510),廣東農民武裝再次進攻永春。既然用了“再次”一詞,極有可能還是同一支農民軍,事隔四年,未被剿滅,竟然捲土重來,生命力確實頑強,戰鬥力不容小覷。


官府既然這麼不給力,其實早就應該請泉州南少林的武僧出山,也派出90名少林高手迎戰,估計早就剿滅了。


明朝泉州版水滸傳:廣東農民武裝90人大戰泉州地方軍 - 天天要聞

水滸傳》中,有108個好漢,但是旗下還有眾多的嘍啰,絕對是一支有規模有建制的武裝。在我們的印象中,農民起義少說也得聚個幾千人,才好攻城略地,耀武揚威。幾十幾百規模的,只能呆在山寨里,在附近打劫打劫,都不好意思出去溜達。而廣東的這支農民軍,就憑着區區90人,跨越兩省多年作戰,實在令人驚嘆。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銘記歷史記憶,凝聚民族復興力量 | 新京報社論 - 天天要聞

銘記歷史記憶,凝聚民族復興力量 | 新京報社論

▲資料圖:北京盧溝橋上的石獅。圖/新華社“我們是善戰的前鋒,我們是民眾的武裝,從無畏懼,決不屈服,永遠抵抗,直到把日寇逐出國境,自由的旗幟高高飄揚。”1939年,29歲的河北青年張松如離開正定省立七中,進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這一年,他以“公木”的筆名與音樂指導鄭律成合作創作了這一組《八路軍大合唱》。此前兩...
誰能想到,一次無禮竟為秦國的崛起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 天天要聞

誰能想到,一次無禮竟為秦國的崛起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眾所周知,分封制是周王朝的核心,而禮制則是其核心中的核心。那時候講的“禮”,跟現在的“禮”有很大的不同,但也有些相同之處。我們可以理解周“禮”為現在的“禮貌”,周朝貴族才講“禮貌”,普通國人、野人、蠻夷戎狄是不講的,或者說他們根本不知道這東
什麼是勝利? - 天天要聞

什麼是勝利?

戰爭的最終目標當然是取得勝利。 人們總是期望看到勝利的場景:扛着紅旗,將旗幟插到對方陣地上,歡呼雀躍,國與國開戰,誰都希望勝利。 但是,近年來的三場戰爭卻讓我們看到了一種新的現象....
古代生活太苦了,穿越女想辦法回現代,不料差點丟了小命! - 天天要聞

古代生活太苦了,穿越女想辦法回現代,不料差點丟了小命!

劇名《我的神使大人》04。穿越女偷偷鑽進一口大水缸里,她準備從這水缸里穿越回去。因為前幾天她就是從這水缸來到古代的,好不容易再找到這口大缸,穿越女高興壞了,畢竟在古代的每一天都太難熬了。晚上和一大堆太監住在一起,沒有風扇,沒有蚊香,呼嚕聲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