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就在當天,政府委員會對周恩來的任命下達了,任命他為政務院總理。
周恩來當政務院總理,那是眾望所歸的事情,他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出了巨大貢獻,是毛主席的主要助手,二人攜手合作幾十年,有着深厚的革命情誼。
周恩來當選總理後,由他從速完成政務院各個機構的幹部任命,經過一周時間的考慮和選拔,有4人被任命為副總理,協助周總理的工作。
被任命為副總理的人分別是董必武、陳雲、郭沫若和黃炎培。副總理是人民政府中的一個重要崗位,安排的人選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選擇董必武等4人有着怎麼樣的深意呢?
新中國剛剛成立,對人民政府的重要崗位,在人選上需要做到民主,不能全是“自己人”,還要安排一些德高望重的民主人士。比如,毛主席擔任政府主席後,下設6位副主席,分別是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
朱德和劉少奇都是革命元勛,資歷老,貢獻大,他們擔任副主席是眾望所歸的。宋慶齡、李濟深、張瀾是民主人士的代表,雖然他們對革命的貢獻不如朱德等人,但也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參考政府副主席的人選配置,需要將“陣營”考慮進去,因此,周總理在考慮副總理的人選時,也要考慮到這一點。
4位副總理中,董必武和陳雲是久經考驗的老黨員了,尤其是董必武,不僅年齡大,資歷也深。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開,董必武是武漢的代表,黨的13位創始人之一。
1949年10月1日,站在天安門城樓上的國家領導人,除了毛主席外,就只有董必武一人參加了中共一大。早在革命期間,董必武領導了黃麻起義,創建了工農革命軍,培養了許多革命後輩,其中不少開國將帥曾是他的下屬。
革命期間,董必武主要在後方領導工作,並不是直接參与軍事指揮的高級將領,擔任過黨校校長、最高法院院長,從事教育和法制管理工作。
當然,董必武的能力不僅僅體現在教育和法制管理上,在統戰、外交、經濟等方面也是一把好手,他是多邊形戰士,年齡雖大但樣樣精通。
新中國成立後,周總理身邊需要得力的助手協助,董必武是一個非常好的人選。周總理外出期間,政務院由董必武主持工作,他曾短暫地接替了周總理的職務,幹得有聲有色,得到了毛主席的表揚。
陳雲是“五大書記”之一,主抓經濟戰線的工作,新中國成立後,他長期擔任周總理的助手,連任了五屆副總理,在全國經濟問題上做出了巨大貢獻。
陳雲被譽為“經濟大師”,這個稱號他當之無愧,他是新中國最能幹的經濟專家之一,得到了毛主席和周總理的高度評價。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還很貧窮,急需改善全民經濟,這項重任就交到了陳雲的身上。在經濟戰線上,陳雲有非常大的能力,在他的管理下,舊中國的許多經濟頑疾得以解決,他功不可沒。
不論是毛主席還是小平同志領導時期,陳雲都是舉足輕重的人物,全國經濟的發展和完善離不開他。在國際上,西方經濟學家對陳雲的評價非常高,認為他是當時我國經濟權威第一人。
郭沫若也是新中國四位副總理之一,我們都知道他是著名的作家,寫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實際上,郭沫若早在南昌起義時期就加入了共產黨,算得上是一名老黨員了。
郭沫若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人之一,寫下了許多著作,在文學領域方面貢獻很大。新中國成立後,郭沫若被委以重任,成為政務院副總理,協助周總理完成相應的工作。
除此之外,根據郭沫若的能力所長,他還被任命為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這個職位能夠更好地發揮郭老的能力,非常適合他。
黃炎培是著名的教育家,在民主人士中的威望很高,他是一個有才華的人,清末科舉中過舉人,本可以當官享福,但為了拯救舊中國,毅然選擇參加革命,幾經生死,用實業拯救國家於水火之中。
早在新中國成立前,黃炎培看透了蔣介石統治下的民國黑暗腐朽,立下了不做官的誓言。新中國成立後,周總理非常敬重黃炎培這樣的教育實幹家,親自出馬,請他擔任副總理一職。
起初,黃炎培因為早年立下了不做官的誓言,加上年事已高,怕幫不了什麼忙,有意婉拒。周總理勸道:在舊社會是做官,現在是人民政府,不是做官,而是為人民服務嘛。在周總理的真誠邀請下,黃炎培同意出山,不辭辛勞,繼續為人民辦實事。
周總理在考慮政務院職務任命的同時,做到了舉賢避親,沒有讓夫人鄧穎超參加政務院的工作。按照革命資歷和能力,鄧穎超完全可以出任部長級別的職務,有人為她鳴不平,周總理耐心解釋道:
我是政府總理,如果鄧穎超是政府的一個部長,那麼我這個總理和她那個部 長就分不清了,人家會把她那個部長說的話,把她做的事當成是我支持的……只要我當一天總理,鄧穎超就不能到政府里任職。
周總理就是那麼地公正無私,身為總理,起到了表率作用,給下屬帶個好頭。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由周總理親自主持的新中國第一任“內閣”就這樣完美組建起來了。
從副總理的人選中,我們能夠看出周總理在工作中謙遜務實的作風,在各項人事安排方面做得非常好,很難不讓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