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鄭國,這個處於東周王室“京畿重地”,位於中原咽喉的諸侯國,大家並不熟悉,而知道“鄭國”更多是由於成語“買櫝還珠”。
“買櫝還珠”出於《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篇:“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
說的是鄭國人購買楚國珠寶商人的珠寶,對裝珠寶和盒子愛不釋手,於是高價買下。卻將裝在其中的珠寶還給商人,只拿了盒子高高興興地走了。
故事當然是諷刺鄭國人不分主持的愚蠢行為。但也說明了,當時的鄭國商業繁榮,經濟發達。這其實是正常的,與商業立國的宋國一樣,鄭國處於中原咽喉,是整個周朝國土內 最為富庶的地方,商業繁榮經濟發達是必然的。而經濟的發達,也就意味着鄭國的國力強盛。實際也是如此,春秋時期的鄭國一度成為春秋小霸。
平王東遷,鄭武公護送周王室到達東都立下大功,平公為表感謝任鄭武公為王室卿士。這對當時諸侯可以說是最高的榮譽。等到鄭莊公即位,對周天子的態度大變,不但不像他鄭武公那樣尊敬周天子,甚至“周鄭交質”事件中射傷了周桓王,擊滅了周國軍隊。此時的鄭國,已經到達了巔峰。
此後,鄭國即陷入內亂,諸公子爭嫡,多位君王被殺,這場亂局一直延續到春秋末期。這導致了鄭國失去了增強國力與列國爭霸的機會。但是,作為一個老牌諸侯強國,鄭國不管在春秋時期還是戰國初期都不是一個軟柿子。
在春秋時期,晉人以鄭為大敵,可見鄭國的兵力自春秋初年到末年始終不弱。鄭兵曾與晉、楚和諸侯聯軍開戰,諸侯的兵甚至畏鄭不敢越過鄭境,反被鄭軍所敗。鄭國軍力的強大於此可見,則為千乘之國並非虛言。
三家分晉之後,韓國一直覬覦鄭國,也一直將兵鄭國,但實際情況卻大出韓國意料——鄭繻公十五年,韓伐鄭,取鄭之雍丘;繻公十六年,敗韓於負黍;繻公二十三年,圍韓陽翟,也即韓國的都城反而被鄭國包圍了。
可見,此時的鄭國憑藉商業的繁榮、經濟的發達和老牌諸侯的底蘊,是完全可以和韓國一較高下了。
強攻解決不了問題的背景下,韓國想到了用智謀來對付鄭國。公元前375年,韓哀侯號召趙侯、魏侯到上黨屯留會盟,還叫上了鄭康公。鄭康公收到邀請後,可以說是非常興奮,認為這是魏趙韓三國對鄭國的重視。於是,鄭康公不顧大臣勸諫,率領2萬精兵離開新鄭前去會盟。與此同時,韓國卻準備了15萬精兵突襲新鄭,於是,在會盟進行時韓國15萬精銳即刻發動了對鄭國都城新鄭的偷襲。最終,韓國大軍成功攻破了鄭國都城新城,鄭滅國。韓國成功將鄭國吞併,並很快遷都新鄭,韓國由此躋身戰國七雄之列。
可見,終“鄭”一生,都不算弱國,最終滅國之戰也多半是被算計。
伴隨着鄭國的滅亡,鄭氏子孫播遷於陳(今河南淮陽)、宋(今河南商丘)間,以原國名為姓,便是鄭姓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