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文化不自信,一改明朝對傳教士的寬容政策,把他們全趕到澳門

2022年10月14日09:51:19 歷史 1075

清朝文化不自信,一改明朝對傳教士的寬容政策,把他們全趕到澳門 - 天天要聞

大清宮廷里的西洋人


近代西方的入侵使得中國教案頻發,社會上也興起了一陣陣反教熱潮,並隨着革命活動的開展而達到頂峰。在清朝建立之後到1840年西方入侵之間,清朝歷代皇帝一改大明時期的傳教士政策,逐漸削弱傳教士在華影響,並採取嚴格的禁教政策。

一、明清更迭與政策變遷

清朝時期的中國,還是有不少西洋傳教士的。但他們在中國已經不再以傳教士的身份行動,而是以畫家、醫生或官員的身份服務於皇室。

清朝文化不自信,一改明朝對傳教士的寬容政策,把他們全趕到澳門 - 天天要聞

《如懿傳》郎世寧和如懿


為什麼身為傳教士,卻只能生活在宮廷中,以傳教士以外的身份生活工作呢?這就不得不提及清代前中期的傳教士政策了。在傳統的歷史敘事中,傳教士部分是十分割裂的,人們往往只看到明末出現了大量的傳教士,又看到清末又有大量的教案發生,而明末至清末的數百年歷史彷彿憑空消失了。

那這中間發生了什麼?

滿清入關之後,一反之前大明的對外國策,開始在對外交往方面實行緊縮政策,明末政府藉助傳教士的技術和關係網,協助明軍抗擊清軍,可見明朝在文化方面的整體氛圍是包容開放且寬容的,對於西方傳來的新鮮事物,無論是軍事技術,還是科技文化,都採取了正面的態度。但清代不同,這是一個以異族身份入主中原的王朝,他們對漢族中原文化都採取十分謹慎的態度,更何況是來自西洋的異國文化與傳教士。對先進的西洋科技,清帝在不得不使用的基礎上,一改前朝的寬鬆政策。

清朝文化不自信,一改明朝對傳教士的寬容政策,把他們全趕到澳門 - 天天要聞

《大明風華》中的葡萄牙人


二、清帝的傳教政策

近代以來,中國內部教案接連不斷,但其實早在清初便發生了不少教案,而這些教案又大多成為清帝用以禁止傳教的理由。1664年,清初最為嚴重的一次教案爆發,由於這場教案與曆法息息相關,因此被稱為“歷案”,歷案說到底是中國天文官員與西洋傳教士在觀測天象測定曆法方面發生的矛盾。儘管“歷案”後來被平反,傳教士也得以繼續在欽天監擔任官職,但康熙皇帝早先以“歷案”為由,下令大清國內“永遠禁止傳習”的政策卻並未隨平反而發生改變。

清朝文化不自信,一改明朝對傳教士的寬容政策,把他們全趕到澳門 - 天天要聞

欽天監牌匾


作為清代基業的主要開創者,康熙時期的大清在許多方面都繼承明制,儘管他下令禁止傳教,但康熙本人與傳教士的關係卻十分緊密。對相關禁令,康熙其實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到了晚年,“禮儀之爭”爆發,康熙再度頒布傳教禁令,但此時的康熙已無力顧及這些次要事務,真正的禁教其實是從雍正皇帝開始的。

清朝文化不自信,一改明朝對傳教士的寬容政策,把他們全趕到澳門 - 天天要聞

西洋人在清朝宮廷


雍正在位時間雖然只有十幾年,但他卻是大清國脈的重要中樞,康熙開創基業,國家到雍正時期才算是真正穩固或整頓下來。自雍正元年(1723年)開始,他便下令嚴禁傳教士在華傳教,朝廷規定除駐留北京的傳教士之外,全國各地的教士一律遣返至澳門地區,民間不準出現一個傳教士。雍正二年(1724年)開始,全國數百所教堂全數被改組為學校、祠堂、廟宇或糧倉,數十名傳教士被驅逐至兩廣澳門一帶,甚至有教士或教徒因此而死。

清朝文化不自信,一改明朝對傳教士的寬容政策,把他們全趕到澳門 - 天天要聞

雍正皇帝


乾隆時期的宮廷中有大量的傳教士,他們的職務涵蓋宮廷畫師、宮廷醫生、欽天監官員等各方面,可見乾隆在即位前期並未繼承其父的政策,對傳教士同樣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福建巡撫上奏,當地教士白多祿在當地發展教徒2000多人,說天主教已經發展到十分壯大的地步,如若放任自流,將會造成不可挽救的後果。

清朝文化不自信,一改明朝對傳教士的寬容政策,把他們全趕到澳門 - 天天要聞

聖白多祿主教雕塑


在乾隆的默認下,白多祿被下令處死,至此乾隆朝結束了初期的寬鬆政策,開始執行嚴厲的禁教方略,先後有7名傳教士被處死,大量相關書籍被銷毀。在1840年中國進入近代社會之前,這一次天主教算是遭遇了毀滅性打擊。

清朝文化不自信,一改明朝對傳教士的寬容政策,把他們全趕到澳門 - 天天要聞

西人繪製白多祿行刑圖


三、禁教的原因和影響

禁教在清朝是一個緩慢且漫長的過程,歷經數代皇帝的多次反覆,這背後所牽涉的原因很複雜,但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看傳教士對朝廷是否具有“使用價值”。清朝對西洋文化的態度,並不像明末那般包容悅納,而是看重其實用價值,鴉片戰爭之前的清朝,整體上處於和平穩定的環境中,清代帝王也大多較為勤勉,他們不再需要西洋人,西洋人最擅長的天文技術,經過百餘年的模仿學習,也早已被中方官員所掌握。況且在華傳教士大多是以個體的方式活動,他們背後的國家力量此時並沒有發揮什麼作用,而傳教士個人的力量相對於龐大的清帝國來說,實在是太過於渺小了。

在鴉片戰爭之前,經過清政府禁教政策的百餘年教化,老百姓對教士與天主教持懷疑與驚恐的態度,與此同時,官員也對傳教士十分陌生,他們同樣認為傳教士是來迫害他們的。而西方傳教士則彷彿要將憋了百餘年的怨氣發泄出來一樣,他們藉助《不平等條約》所獲得的傳教權在中國各地肆意傳教,並做出許多出格的事情,導致清末教案頻發,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的歷史走向。

清朝文化不自信,一改明朝對傳教士的寬容政策,把他們全趕到澳門 - 天天要聞

教案頻發


文史君說

傳教士在華傳教一事,簡單來講是文化在東西方之間的傳播,但背後卻體現出一個國家對外來文明的態度。晚明在對傳教士進行諸多限制的同時,盡最大限度保障其正當權益,但清代卻一改前朝的寬鬆政策,將傳教士及其背後的西方文化視為洪水猛獸,致使教案接連發生,對整個清朝乃至之後的民國,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參考文獻

陶飛亞:《懷疑遠人:清前中期的禁教緣由及影響》,《復旦學報》2009年第4期。

陶飛亞:《教會防範教案:甲午戰後新教傳教士集體上疏清廷考》,《上海大學學報》2008年第 6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陽)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haoranwenshi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前神父侵犯案再起波瀾,教宗利奧十四世被控包庇縱容 - 天天要聞

前神父侵犯案再起波瀾,教宗利奧十四世被控包庇縱容

近日,一名被解除神職的前神父對天主教教宗利奧十四世提出重磅指控,稱其曾在擔任教會要職期間縱容性侵醜聞,引發輿論震動。事件核心圍繞美國芝加哥教區一樁陳年性侵案,牽涉多方責任與教會內部爭議,再次將天主教會的信任危機推向風口浪尖。現年76歲的前神父詹姆斯·雷(James M Ray)近日向美國媒體披露,教宗利奧十四世...
世界就是一個巨大的草台班子 - 天天要聞

世界就是一個巨大的草台班子

遠古的即興表演人類最早的文明,往往誕生於意外和混亂。蘇美爾人在兩河流域建立城邦時,既沒有統一的規劃,也沒有明確的分工。他們發明楔形文字,最初只是為了記錄倉庫里的糧食數量,誰也沒想到這套符號會成為人類最早的書寫系統。
比雲南省面積還小的德國憑啥玩轉歐洲當老大 - 天天要聞

比雲南省面積還小的德國憑啥玩轉歐洲當老大

位於歐洲中部的德國領土面積約為35.74萬平方公里。要知道我國一個雲南省就有39萬平方公里。可就是這樣一個還沒我國雲南省大的國家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卻一點都不小。德國全稱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意志人作為德國的主體民族佔全國總人口的90%以上。
歷史幽深里的三國 - 天天要聞

歷史幽深里的三國

記者 成長1每一個男生都曾有一個英雄夢,許多人的英雄夢都是從看三國開始的,我自然也不例外。童蒙時代,我就被連環畫上的三國故事深深吸引。上小學之後,與央視版《三國演義》電視劇迎頭相遇,看到那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躍然於熒屏之上,心中涌動的英雄豪情又被一次次點燃。再後來,家裡買了第一台電腦,一股腦安裝了一批三國...
得知長子被捕,斯大林:我不會用一個敵軍元帥去交換一名士兵 - 天天要聞

得知長子被捕,斯大林:我不會用一個敵軍元帥去交換一名士兵

在歷史書里,斯大林的形象是複雜的。他是蘇聯的強人,是二戰的勝利者之一,是讓國家走向工業化的推手。但他同時也是大清洗的發動者,是冷酷決絕的政治領袖,甚至,在一些人眼裡,是一個對自己兒子都毫不留情的“鐵石心腸”。他那句“我不會用一個敵軍元帥去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