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我們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上都不是一個孤單的個體,都有自己的親人,有自己的朋友圈,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有的人甚至為了自己的事業可能還要遠走他鄉,所以才有了“每逢佳節倍思親”(出自唐朝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金句。在我國有過年的習俗,一年到頭不管有錢沒錢,不管有多遠,只要在條件允許下都要回家和親人們團聚。家在哪遊子的心就在哪。在人們的觀念里親人是很重要的存在的。
但是人們生老病死是一個自然規律,一旦親人不在了,去世了,那麼人們又是如何來表達對親人們的思念呢?在過去人們去世後多是土葬,有“入土為安”的說法,那個埋葬的地方就叫墳,墳前有個墓碑,刻着親人的名字,每當人們思念去世親人的時候就會到墳前拿出親人生前喜歡吃的食物去祭拜,然後打掃一下墓碑。我們叫掃墓。相傳早期是古代帝王將相的“墓祭”之禮,最早始於周朝。後來民間也開始仿效,在規定的那幾天來祭祖掃墓。這就是“清明節”的來源。距離現在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清明節含有自然與人文兩大隱意,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時至今日。
既然人們那麼看重祭祖,自然就會對下葬的位置看得很重要,就會有很多的講究。過去古人會把一個人或者一個家族的運勢和祖上下葬的位置聯繫起來了,所以才會有“祖上冒青煙”、“祖上積德”、“不孝兒孫地”等的說法,其實這些都沒有科學依據。只是當時那個時代人們解釋不了解某些現象,找的一個理由借口罷了。
當然也會出現很多關於這方面的俗語了,比如“墳有三象,富貴吉祥”、“墳前枯樹須遷墳”、“窮不改門、富不遷墳”等我們知道俗語都是古人生活經驗和親身實踐的總結,對於後人來講要麼就是警示,要麼就是以小事見大道理,我們後人覺得有用就借鑒,覺得沒啥用可以忽略,不畢過於計較。那麼這句“窮不改門、富不遷墳”俗語說得是否有道理?又是為什麼呢?
1.窮不改門”,這個“門”有門戶,大門的意思。做門戶之意時,在過去可以代表一個家族的姓氏。能夠自立門戶的人都是不簡單的人。那“窮不改門”意味着再窮也不能改變姓氏,在過去改變姓氏有那麼幾種情況,第一種就是皇帝恩賜比如《史記》中記載,於是上曰:“本言都秦地者婁敬,‘婁’者乃‘劉’也。”賜姓劉氏,拜為郎中,號為奉春君。”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他的手下有一位很有本事的大臣,也是善於出謀劃策,不比張良差,此人本名原為“婁敬”當劉邦稱帝後就賜他國姓“劉”,婁敬改名為劉敬。
第二種就是過繼,古時候窮人們,生了很多孩子,但是又養不活,又捨不得看到孩子餓着,正好某些家庭沒有孩子或者需要孩子來繼承自己姓氏,然後就把孩子過繼給需要孩子的家庭,這樣孩子的姓氏是必須跟着養父母的姓氏的。在古代過繼是很嚴格的,必須與生父母斷絕關係,養父母就是其法律意義上的雙親,除非再做“歸宗”,並在法律上得到確認。當然不只是在窮人中有過激的行為,在皇室家族中也存在。比如光緒皇帝就被過繼給了咸豐帝,宣統皇帝溥儀被過繼給了同治皇帝。
第三種就是我們說的倒插門,也就是上門女婿。在過去上門女婿是需要更改成跟女方姓的。但是在過去男尊女卑的思想影響下,古人們對改姓還是很忌諱的除非有什麼改變命運的機會,或者不得已才會改,一般人的觀念都是“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思想。因此輕易不會去做上門女婿。那樣會被人看不起,並且在女方家裡還沒地位,只能受氣地生活。當然凡事不是絕對,只是大多是這樣的情況。比如洪武大帝朱元璋就是一位很成功的上門女婿。有興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這裡不做表述。因此這三種改姓的情況,在過去窮苦人更多的是接觸到後面兩種情況。這兩種情況都是萬不已才去做。
“門”意為大門時。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當人們過得不如意的時候,就很容易怨天尤人,埋怨這個,抱怨那個,甚至還認為是老天不公平導致的,把自己不如意的責任推卸給一些不存在的事物身上或者推卸給不能有任何實際意思上的現狀改變的事物上。
比如是不是大門不夠氣派,是不是祖墳位置不對或者是不是自己娶的妻子不能旺夫等。然後就開始瞎折騰,比如把大門進行修繕,要知道在過去修繕大門可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在過去修繕大門是要花錢請人來看的,加上選料,人工費等可以說是一筆大開銷。給本來就不富裕的家庭又增加了經濟上的負擔。但是最主要的是大門是修繕了,人還是以前的人,居住在屋裡的人並沒有實際意義的改變,沒有進行自我反思和深刻反省。沒有改變自己現狀的能力,完全把個人或者一個家族的命運寄託到修繕大門上,光靠去修繕一個大門就想達到改變命運的效果實在是太不靠譜並且很荒誕,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1. “富不遷墳”這個很好理解,這裡的“墳”是有祖籍之意,說的是不管你多富裕,不管你走了多遠,在哪裡定居都不應該忘記自己的祖籍,因為祖籍是遷不走的。我們不應該忘記自己的故鄉。所謂“落葉歸根”也就是這樣意思。人不能忘本。比如清朝的從二品大員蒙應瑞在73歲時(公元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尋根山東蒙陰,山東蒙陰是中華蒙氏姓氏的發祥地之一。也是其遠祖中華名將蒙驁蒙武的家鄉,名將蒙恬名卿蒙毅的故鄉。
因此“窮不改門、富不遷墳”這句俗語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我們應該努力拚搏才能改變現狀,積累財富。但是等自己生活好了富裕了,不應該忘記自己的祖籍,要有一顆感恩的心。你們覺得呢?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