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瑜與錢浩梁:台上演《紅燈記》父女,台下卻從無眼神交流

2025年05月17日23:12:04 歷史 1181

要說起京劇樣板戲的代表人物,劉長瑜一定是繞不開的名字。而如果你翻出那部家喻戶曉的《紅燈記》,你會看到她和錢浩梁在台上深情演繹着一對抗日英雄父女,但很少有人知道,在這光鮮亮麗的舞台背後,他們的關係卻緊張到了“從不對視”的地步。

劉長瑜與錢浩梁:台上演《紅燈記》父女,台下卻從無眼神交流 - 天天要聞

不是梨園出身,卻戲骨天成

劉長瑜和錢浩梁,都是樣板戲時代的代表人物,但他們的出身和成長路徑卻截然不同。

錢浩梁,出身梨園世家,是正宗的戲曲人,從小耳濡目染、基本功紮實,是李少春的得意門生。京劇《紅燈記》中,他飾演的李玉和沉穩大氣,有一種革命烈士的悲壯和堅定。

劉長瑜的故事,則帶着濃濃的時代感。她不是傳統戲曲家庭出身,她是**“舊北平市長周大文”的女兒**,母親是周大文的三姨太劉氏。小時候,她叫“周長瑜”。

別看她出身官宦,但生活卻不比尋常孩子輕鬆。她9歲考入中國戲曲學校,跟着老師學旦角,一學就是八年。她的父親周大文是個超級票友,和京劇名角王瑤卿程硯秋關係匪淺,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劉長瑜耳濡目染,對京劇自然是打心底喜歡。

她19歲那年,加入中國戲曲學校實驗劇團,正式改名為“劉長瑜”,也徹底與舊家庭劃清了界限。

這一步,註定了她要以“新中國的女演員”身份登上那個時代最受矚目的舞台——樣板戲。

劉長瑜與錢浩梁:台上演《紅燈記》父女,台下卻從無眼神交流 - 天天要聞

1960年代末,《紅燈記》成為京劇樣板戲的標杆。李鐵梅、李玉和、奶奶這三位主角的選角幾經波折,最終敲定了劉長瑜飾演李鐵梅,錢浩梁飾演李玉和。

但你很難想象,這對舞台上的革命父女,在台下幾乎“老死不相往來”

早期排練時,兩人配合得還算正常。但真正的問題出現在“戲紅人不紅”之後。那個年代,出身決定一切。劉長瑜雖然表現出色,卻因為“父親是舊官僚”的身份,並不好過。

而錢浩梁不一樣。他出身好,背景乾淨,又在黨內“靠得住”,受到江青的重視。在一次排練中,江青對劇中一句唱腔提出批評,點名說“有修正主義傾向”。劇團一時人人自危。

這個時候,劉長瑜站出來“攬了鍋”,說是自己沒理解透徹劇本。看似是為了團隊,但這在當時卻是危險行為,等於挑戰了江青的權威。

從此以後,她就成了“眼中釘”

劉長瑜與錢浩梁:台上演《紅燈記》父女,台下卻從無眼神交流 - 天天要聞

錢浩梁則沒有站在她這邊。他順勢附和組織的批評。

最誇張的是,在舞台上,劉長瑜和錢浩梁需要演父女深情告別,台詞鏗鏘,情感激昂。但實際上,他們從不互相看對方的眼睛。錢浩梁的眼神對着她的額頭,劉長瑜的視線則落在他鼻樑上方。

你說荒不荒唐?在“樣板戲”的舞台上,演員連最基礎的眼神交流都做不到,卻演出了“最動人的親情戲”。

劉長瑜與錢浩梁:台上演《紅燈記》父女,台下卻從無眼神交流 - 天天要聞

我們常說“技高人膽大”,但在那樣的時代,技高未必是好事,反而是把你推上風口浪尖的理由。

劉長瑜演李鐵梅演得好,那是真的好。無論是聲音、身段,還是情緒拿捏,都恰到好處。她的“痛說革命家史”,成了那個時代的名場面。

但她越紅,被盯得越緊。甚至有人建議把她換掉,找別的演員試戲,但一個接一個試下來,誰也沒有她的效果好,領導們一邊批她,一邊又不得不繼續讓她演

這聽起來簡直諷刺。但在那個年代,哪有不荒唐的邏輯?

而錢浩梁在這場矛盾中,始終扮演“配合組織”的角色。他不僅參與批鬥會,還協助收集劉長瑜的“反革命言論”,在“右傾翻案風”那陣風最烈的時候,交上“材料”。

這些“材料”後來都成了劉長瑜再遭批鬥的依據。

你要問,錢浩梁真心恨她嗎?也未必。他只是在那個體制中,被塑造成了一個“正確的人”,在保護自己的同時,也傷害了別人。

這不是他一個人的錯,但劉長瑜的痛,卻是實實在在的。

劉長瑜的前半生,不光是在政治鬥爭中顛簸,她的感情生活也坎坷到令人心疼。

1965年,她25歲,和同學結婚。對方是她的同行,也是她在劇團最親密的支持者。就在她頂着巨大的政治壓力演出《紅燈記》的時候,這位丈夫成了她唯一的精神寄託。

可命運並沒有放過她。結婚不久,丈夫開始頻繁咳嗽,去醫院一查,竟然是肺癌晚期

劉長瑜幾乎跑遍了能找的醫院、專家、老中醫,甚至求助組織,但終究沒能留住丈夫的命。

結婚三個月,她成了寡婦。

她沒在眾人面前哭,但在送走丈夫後的很多個夜晚,她一個人躲在房間里哭成淚人。

後來追求她的人不少,有高幹子弟,也有文藝才子。她選了武打演員白繼雲,一位身體健康、性格溫厚的老搭檔。兩人性格互補,又有共同藝術追求,慢慢地,從朋友變成了夫妻。

這段婚姻終於給了她一點安慰。他們育有一子,後來一同創建了中國青年京劇團,也算是事業和家庭都找到了新的支點。

劉長瑜與錢浩梁:台上演《紅燈記》父女,台下卻從無眼神交流 - 天天要聞

幾十年後,冰釋前嫌

改革開放以後,曾經的樣板戲演員大多有了新的發展。劉長瑜得以繼續演出傳統劇目,像《春草闖堂》《辛安驛》等,還擔任了中國京劇院副院長。

她被徹底肯定了,也終於活成了自己。

而錢浩梁,因為在文革期間“表現好”,沒有受到太大清算。後來被調往河北藝術學校任教,成為京劇教育的傳承者。

很有意思的是,多年以後,他們居然又在同一個舞台上演出《紅燈記》

很多人都好奇,這兩人早年不是老死不相往來嗎?怎麼還能合作?

劉長瑜的回答很簡單:“那個年代已經過去了。那不是我們之間的問題,是時代的問題。”

這是非常清醒和難得的大度。她沒有再去追究,也沒有刻意迴避。她只是選擇向前看,因為“藝術不能有仇恨”。

那個年代,很多人都成了體制的工具,劉長瑜和錢浩梁也只是其中兩個縮影。

也許,他們並不是朋友,但在藝術這條路上,他們曾是對手、是搭檔,也最終成了能理解彼此的“同行者”。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為何薄一波初到129師便成陳賡上級?這支隊伍功勛不簡單! - 天天要聞

為何薄一波初到129師便成陳賡上級?這支隊伍功勛不簡單!

開篇:“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在抗戰的烽煙里,山西曾有支“隱形王牌軍”——走出82位開國將軍,卻在歷史書頁中悄然沉睡。論戰功,它從2000人的青年總隊發展成15萬鐵血勁旅,論傳奇,它在閻錫山的眼皮子底下“借殼上市”,把晉綏軍的軀殼變成共
瑞典驚現千年維京石棺:揭秘北歐信仰變遷之謎 - 天天要聞

瑞典驚現千年維京石棺:揭秘北歐信仰變遷之謎

2022年秋,瑞典南部的林雪平市郊外,一支隸屬政府考古團隊的研究人員在採石場勘探時,意外發現了一座距今1100餘年的維京時代石棺。這座孤懸于山丘頂端的墓葬,以獨特的環形石陣和石砌墓穴結構,成為北歐考古史上的罕見發現。
傅作義起義後,解放軍代表陶鑄為何怒斥守城的師長孫英年? - 天天要聞

傅作義起義後,解放軍代表陶鑄為何怒斥守城的師長孫英年?

1949年1月22日凌晨,北平西直門城樓上,311師師長孫英年第三次摸向腰間配槍。城下三十米處,解放軍代表陶鑄的吉普車引擎未熄,車燈直射城門洞。他下車後為何怒斥孫英年?這場持續六小時的城門對峙,將決定千年古都的命運——是玉石俱焚,還是完整交
中國最會玩“文字遊戲”的小城,卻3000年沒改過地名 - 天天要聞

中國最會玩“文字遊戲”的小城,卻3000年沒改過地名

從一條3分多鐘的視頻《邯鄲,得勁兒》開始,邯鄲這座城市,在今年一次次霸榜熱搜。在語言體系里,邯鄲話屬晉語邯新片,同時摻雜了冀魯官話和中原官話。無論山西、河南、山東任何一個省份的人來此,都能從隻言片語中get到一些熟悉的詞彙。這是一座讓“山河
尹悟銘同志突發呼吸心跳驟停逝世,年僅45歲 - 天天要聞

尹悟銘同志突發呼吸心跳驟停逝世,年僅45歲

南京藝術學院5月17日發布訃告: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藝術創作與實踐處處長尹悟銘同志,因突發呼吸心跳驟停,經搶救無效,不幸於2025年5月16日晚23時33分在南京逝世,享年45歲。▲尹悟銘(資料圖)尹悟銘同志於1980年9月出生於陝西興平,2000年考入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雕塑系,2005年7月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
長期任職山西、36歲當縣長,徐計連已調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 天天要聞

長期任職山西、36歲當縣長,徐計連已調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五家渠市政府網站“領導信息”一欄最新信息顯示,徐計連現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副師長。徐計連(資料圖)徐計連長期任職山西。公開信息顯示,徐計連,男,漢族,1983年1月出生,工程碩士,中共黨員。徐計連是重慶市雲陽縣人,工程師職稱,2007年7月參加工作後進入山西潞安工程有限公司礦建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