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地主出獄後讀到一篇文章,託人致信王震:我被冤枉了40年

2022年10月11日16:15:30 歷史 1585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一篇名為《我為三五九旅籌軍糧》的文章刊登於《春秋》雜誌上,該文章是馬希良先生(王震下屬)做筆錄,由專員李實口述,其中主要寫的是中原軍區副司令王震旗下359旅在當時生死存亡時期借糧的事迹。

1991年,文章在雜誌上發表不久,一位剛出獄的地主偶然讀到後,頓時一掃陰霾,驚喜不已,他立即差人打聽專員李實的下落,卻不料其早已病故,於是便輾轉找到身為代筆的馬希良先生。

1991年,地主出獄後讀到一篇文章,託人致信王震:我被冤枉了40年 - 天天要聞

這位地主身份很特殊,因為他便是《我為三五九旅籌軍糧》這篇文章的主角之一:廖復初。

廖復初當時先是簡單介紹了自己身份,隨即說明來意,他表示:“讀完文章後,讓我感慨萬千,您在大作中寫的‘廖家’,即是鄙人之家,因半世波折投訴無門,特地找你來了......”

從以上這番話中不難看出,此次廖復初肯定是有求於馬希良的。實際上也確實如此,他曾在1951年被捕入獄,直到1990年才正式刑滿釋放,之後一直過得極為窮困潦倒。

四十年來,他一直覺得冤枉,不斷投訴,但苦於沒有證據來洗刷冤屈,而這篇文章恰好能作為自己無罪的佐證,馬希良也能當作證人,於是廖復初便托他幫忙,致信給時任副主席的王震為自己重新正名。

一、廖家深明大義借糧

相信許多觀眾在看完《中原突圍》這部電視劇後,內心都久久不能平靜。

該劇講述了解放戰爭時期,湖北北部中原軍區勝利突圍的史實,在此期間發生了不少令人動容的故事,今天要講的就是其中一件。

故事要從1945年的冬天開始講起,當年蔣介石單方面撕毀停戰協議,之後開始向各個解放區發起大肆進攻,其中自然也包括王震下屬的中原軍區。

雖然事發突然,但在王震的沉着指揮之下,下屬359旅接連打了不少勝仗。但當時間來到12月底,部隊要進軍的關鍵時刻,卻不幸出現了斷糧的問題。

1991年,地主出獄後讀到一篇文章,託人致信王震:我被冤枉了40年 - 天天要聞

一邊是大雪封路,一邊是國民黨軍隊步步緊逼,359旅幾乎陷入絕境......

寒冬臘月,士兵餓着肚子打仗着實讓人揪心不已,旅長立刻找到參謀人員開會磋商解決辦法,經過大家的商討,大家一致認為只能請求地方上的同志幫忙。

因為事態緊急,第一時間便找到了當時鄂北行署專員李實尋求幫助。

李實在聽說359旅的處境後,不推諉、也不叫苦,毫不含糊就答應下來,立刻開始思考如何幫助359旅解決眼下的缺糧問題。但李實雖然帶着“行署”的響亮招牌,卻受制於當時惡劣的生存條件,任務很難完成。

當時李實首先想到的辦法是:去國統區購買糧食。

可轉念一想,這樣不僅費時,而且不安全,只能考慮就地找糧,而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時任當地首富的廖家。

李實腦海中第一個浮現廖家並不是空穴來風,因為廖家與共產黨一直處於相對友善的狀態,而且政治立場並不是站隊國民黨,也不巴結蔣家王朝。

當然,最關鍵的原因是,在抗日戰爭期間,廖家曾主動提出捐款,這也是李實第一時間考慮他們的原因。

話雖如此,但李實內心還是很忐忑的, 可是時間不等人,他只能立刻登門拜訪......

懷着複雜、為難的心情,李實終於來到廖家,但天有不測風雲,經帳房先生說明,廖家父子都不在家,這讓李實焦急萬分,但得知廖家90多歲的老祖母在家後,又重燃一線希望。

1991年,地主出獄後讀到一篇文章,託人致信王震:我被冤枉了40年 - 天天要聞

廖家祖母人稱“土地婆”,在得知此事後沒有一分鐘含糊,立刻表示:“我能當我兒(廖友湘0、孫(廖復初)的家,我懂得共產黨的政策,我廖家愛國明理,豈可當守財奴,開口吧,請你侃個數字!”

這麼乾脆地回復,甚至一時間讓李實都沒有反應過來。在停頓、頭腦風暴片刻後,李實答覆:“千擔大米,別無他求!”同時打上欠條。

老太太看後,立刻讓管家備好白米和豬肉、羊肉、蘿蔔等,但沒有吩咐管家收下欠條,而是直接當面撕掉,並說道:“現在欠條毀了,這些東西就當作我廖家給大軍的捐贈罷了!”

就這樣,在風雪中,廖家派出運輸隊,帶着上千擔救濟糧,還有豬肉、羊肉等物資向359旅所在地出發。正是因為有廖家的慷慨出手,解決了359旅的燃眉之急。

當時士兵們不僅吃上了飽飯,還葷素搭配營養十分均衡,使得戰鬥力瞬間滿血恢復,部隊稍作休整,359旅徹底走出了困境。

當國民黨還以為這支部隊已經幾乎凍餓而死時,其卻在王震的領導下向國統區發起總攻,可謂勢如破竹。359旅因為廖家的慷慨解囊順利渡過難關,從某種角度上來看,廖家為這場戰局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1991年,地主出獄後讀到一篇文章,託人致信王震:我被冤枉了40年 - 天天要聞

二、廖復初被捕入獄40年

廖家最大的產業之一,就是在附近應城縣一帶的膏鹽礦。其在當地可謂勢力龐大,不僅自建城堡,而且配有5000多名青壯年佃戶,全部持槍帶刀。

——當時十里八鄉沒有人不知道廖家,連土匪都要敬廖家三分,一開始國軍的一些下屬勢力也不敢過分冒犯。

可是隨着國民黨節節敗退,他們也不再顧及什麼名聲了,不僅大肆搜捕中共地下工作人員,甚至將黑手伸進廖家控制的膏鹽礦。

廖復初也就是廖家之孫,孫承祖業,時任當地的膏鹽礦自衛隊隊長。其雖擔任偽職,但在得知國軍的一系列骯髒小動作後,毫不猶豫與其展開斡旋。

1991年,地主出獄後讀到一篇文章,託人致信王震:我被冤枉了40年 - 天天要聞

當時為了營救中共黨員,他可以說使出了渾身解數。

在營救期間,絲毫不吝嗇的花大量銀元賄賂頭目,打點一切。不僅救出多名中共黨員,而且還資助他們去武漢朋友那裡避難,這份民族大義令人難以忘懷。

到了1949年,應城縣終於迎來了解放。由於廖復初一如既往的優秀口碑,他被推舉為膏鹽礦區代表,同時還參加了“各代會”(全稱:各界人士代表大會),這也是應城解放後最早的民意機構。

由於廖復初一向善於經營,而且人際關係相處也很融洽,因此很快便得到當地人民政府的信任,也參與多項縣政府組織的政治活動,可謂風光無兩。

可就在所有人都認為他前途一片光明時,應城縣地方法庭的一紙判決卻徹底讓廖復初這個一直活躍在商界的大咖,從當地“消失”40年之久。

僅僅兩年後的1951年,正值鎮壓反革命運動之時,廖復初被捕。該案件經由應城縣地方法庭審理,最終判處廖復初無期徒刑,罪名是“確定曾任膏鹽礦自衛隊隊長偽職”。

1991年,地主出獄後讀到一篇文章,託人致信王震:我被冤枉了40年 - 天天要聞

好在1990年6月3日,廖復初在獄中表現良好,積極接受改造,最後得以無期轉有期,在經過40年牢獄之苦後被釋放出來。

雖然廖復初重獲自由,但經歷多年風雨飄搖,廖復初的家人們早已不在膏鹽礦區,而是舉家搬到武漢生活。由於年齡已經很大了,廖復初只希望晚年能安靜陪伴在家人身邊,因此也來到武漢。

可是由於當時戶籍限制嚴格,他按實際情況只能在原籍(膏鹽礦區)生活,因此在武漢居住時一直都是“黑戶”,這讓廖復初非常沮喪......

他本就覺得當時判決有些冤枉,加上如今又不幸淪為黑戶,於是他開始長時間向有關機構投訴,但最終都不了了之。

正在他一籌莫展時,剛好看到馬希良代筆寫的這篇《我為三五九旅籌軍糧》文章發表,這讓他重新燃起了平反的希望,最後便發生了我們文章開頭的那一幕。

而馬希良得知廖復初的窘境後,也是左思右想的思考案件,他覺得廖家對國家和人民作出過重要貢獻,他必須為這位曾經幫助過組織的黨外朋友正名,於是下定決心寫信給老領導王震。

1991年,地主出獄後讀到一篇文章,託人致信王震:我被冤枉了40年 - 天天要聞

三、馬希良與王震的淵源

馬希良和王震兩人還是有一些淵源的。1942年,年僅20歲的馬希良就已經得到王震的注意,那個時候馬希良還青澀,當時名叫馬興。

他是土生土長的山西人,在抗日戰爭爆發後便加入到革命隊伍中來,由於他從小喜歡寫文章,而且語文成績優秀,所以在入伍後繼續從事寫作相關工作。

在加入革命隊伍之前,馬希良曾在《七月》上投稿多篇詩作,活脫脫一個文藝青年,入伍後的他則開始着手學習寫報告文學。

一開始因為寫作風格不同,馬希良還有些不適應,但很快,《新華日報》和《解放日報》上均可以見到多篇馬希良的文章,革命隊伍就像良田沃土培育着他堅定的革命意志。

馬希良很享受參加革命後的生活,覺得找到了人生的希望跟奔頭,沒用多長時間,他便徹底把筆風從“風花雪月”轉向戰爭與現實,熟悉革命工作的馬希良也變得更加有精氣神......

1942年,馬希良九就在359旅,雖然只是普通戰士,但20歲的他才華橫溢,已經受到很多人注意,其中自然也包括王震。

有一天,馬希良正在幹活,團長叫住他,馬希良轉過頭去,看到團長旁邊站着另一個人,像戰士模樣,這個人就是王震。

1991年,地主出獄後讀到一篇文章,託人致信王震:我被冤枉了40年 - 天天要聞

王震主動上前打招呼:“我是王震,久仰大名,看過你寫的《突擊在田野》和《他負傷了……》,你就是我們359旅的筆杆子啊!終於見到真人了,很精神嘛!”

突如其來的表揚,讓馬希良一時激動得說不出話。也就在這時,王震說了一句:“馬興,以後你有什麼要求,直接像我彙報,不用層層上報!”

聽到這裡,除了激動和興奮,馬希良只剩站在原地哽咽許久......

因為在部隊表現優秀,馬希良很快便調入359旅的教導連,開始全職寫作生涯,由於將全部時間投身於寫作上,他在不同報刊上發布作品,多年的錘鍊也讓筆法變得愈加老道。

可生活從來都不會是一帆風順,隨後的數十年,馬希良也遭受過很多挫折與阻礙,但在遇到人生十字路口時,他卻始終沒有去找過曾經的老領導,哪怕是被停黨籍,他也一直獨自默默承受。

雖然如此,但馬希良知道:這次不一樣。

在手握廖復初的來信時,王震“不用層層上報”的這句話一直迴響在自己腦海中,他需要站出來,他不能忘記給革命作出貢獻的夥伴,這是359旅戰士的責任。

這一刻,所有原本沉寂的歷史又一幕幕鮮活地展現在眼前,那份感動依然歷歷在目......

想到此時,馬希良拿出紙筆,開始給時任國家副主席王震寫信。當然,在寫給王震的信函發出的同時,他也順便聯繫上了廖復初,兩人終於見面。

1991年,地主出獄後讀到一篇文章,託人致信王震:我被冤枉了40年 - 天天要聞

當時廖復初是和自己妻女住在一起,一家五口擠在一間小房間里,妻子長期卧病在床,又因為自己戶口一直沒有着落,很難找到體面工作,一家人生活極為拮据。

馬希良看到這裡眼睛都紅了,雖然他的境況也沒有富裕多少,但還是從自己口袋裡拿出百元遞到廖復初手上。

廖復初自然嚴辭拒絕,還表示:“當初廖家贈予的是大部隊,今天怎麼能受私人饋贈,而且唐突要求幫忙,已經很麻煩了,不能再受你恩惠!”

看到其態度如此堅決,馬希良只能撒了個謊:“這是我代你向民政局申請的救濟金,請收下吧!”既然話都說到這裡,廖復初也只能接下......

四、馬希良助力廖復初平反

可就因為這麼一個“救濟金”,或者說,因為這個承諾,馬希良卻成為別人眼中的“破爛王”。

——其實馬希良的生活也很窘迫,他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工資,但因為年紀漸漸大了,多年積累的疾病已經快壓垮身體,在醫生的建議下只能停止寫作。

而且馬希良的妻子也常年遭到病痛折磨,老兩口過得雖然幸福,但也比較清貧。

在工作中,馬希良是個極度敏感的人,他對社會各界弱勢群體都投以關注的目光,私下也經常會參加各種公益活動。

可除了工資之外,馬希良去過的講座從來不收酬金,而且馬老不喜歡參加宴席是單位人都知道的事情,生活再簡單不過了。

可雖然生活並不富裕,但一諾千金又不服輸的個性卻讓馬老想破腦筋。

這一天馬希良在機關宿舍旁休息,正好看到隔壁工廠扔的一堆垃圾,他顧不得什麼面子,從這一天開始便經常出現在這座“垃圾山”上,只為賣點破爛換錢。

1991年,地主出獄後讀到一篇文章,託人致信王震:我被冤枉了40年 - 天天要聞

居住在周圍的人都知道,這裡有個身材高挑的老者,衣着得體,氣質不凡,每天卻在垃圾山裡翻動,最後打包賣到廢品收購站。

就這樣一點點積累,馬老攢夠百元就送到廖復初手裡,而且每次的回復都是一樣“這是民政部門委託我送的”。這是一位359旅的老戰士,一個中共黨員應該具備的人格魅力......

這段時間,馬希良也會經常碰到一些誤會,因為旁人並不知道他為什麼要去撿垃圾,很多人都勸他想開點,“老了老了,還做什麼發財夢?”

每每聽到這裡,馬希良也只是淡淡一笑。

因為只有他知道:作為曾經359旅的戰士,廖家的恩情不能忘,沒有當初那筆救濟糧,整個旅都可能熬不過去,這是欠人家的,他願意用自己的雙手償還,哪怕被再多人誤會。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終於有一天,馬希良、廖復初等到了上面的回復。

此前,國家副主席的王震收到馬希良的信函後,王震的情緒也頓時激起千層浪,在查明確有冤屈後,毫不猶豫的下筆對此案進行了十分明確的平反批示。

1991年,地主出獄後讀到一篇文章,託人致信王震:我被冤枉了40年 - 天天要聞

時間來到1991年10月,當時正在漢口的廖復初一家收到了一封來自應城市人民法院的判決書,全家人同聲大哭,積攢多年的情緒在這一刻釋放了出來。

判決書的主要內容有三條:1、撤銷原應城縣人民法院判決;2、宣告廖復初無罪;3、給予一定補償。

言簡意賅的三條內容,終於讓廖復初的冤情得到洗刷。

當時廖復初獨自走到房間里,內心感慨良多,卻不知道應該說什麼,但我們可以從他的表情中看出:當夢想照進現實的那一刻,他肯定充滿了感激之情......

因為當旁人問起時,廖復初也總是會笑着回復說:“我相信中國共產黨一定會實事求是給我圓夢!今天這一刻讓我再次確認,我的信仰是值得的,感謝所有關心我的人,感謝中國共產黨。”

而在這最幸福的時刻,也肯定少不了馬希良,他當時也攜妻子抵達了漢口,還帶了200元紅包給廖復初,這一刻,淚水再次決堤,兩位老人都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這一天,廖復初門外有一對對聯,上聯“半世沉冤化甘露”,下聯“一生喜淚頌黨恩”。這或許是其對自己一生最好的總結。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北京多區現冰雹!有的雞蛋大小 - 天天要聞

北京多區現冰雹!有的雞蛋大小

‍‍‍‌‍‍‌據氣象北京,5月13日16時~20時,北京市昌平、懷柔、順義、延慶、海淀、石景山、門頭溝等局地均已出現8級左右短時大風和冰雹。目前強對流回波位於房山北部、門頭溝東部、朝陽、丰台、海淀一帶,海淀區雷陣雨天氣中伴有冰雹,尺寸較大,可能造成雹災。強回波向東南方向移動,請出行丰台、大興、通州和中心城區...
白賊73|滿街都是“旗魚”人口!民進黨這次離譜到“漢人”頭上 - 天天要聞

白賊73|滿街都是“旗魚”人口!民進黨這次離譜到“漢人”頭上

民進黨上台後,為推行“去中國化”,各種“迷惑”操作不斷,令人瞠目結舌。近日,台灣地區行政管理機構網站被發現將佔總人口逾96%的“漢人”(筆者註:漢族居民)改寫為“其餘人口”,同時將僅佔2.6%的少數民族群體突出:“台灣目前已設戶籍人口2.6%為原住民族群,另外來人口佔1.2%,其餘人口佔96.2%”。民進黨當局這種妄圖...
實探“北京唯一電報窗口”:受理量增加近十倍,有年輕人發電報催“速回微信” - 天天要聞

實探“北京唯一電報窗口”:受理量增加近十倍,有年輕人發電報催“速回微信”

極目新聞記者 姚贇 曹雪嬌2025年5月1日起,杭州地區全面停止電報服務。至此,北京已成為全國唯一提供發電報服務的城市,而中國聯通西單營業廳也成為全國唯一電報業務點。5月13日下午,記者來到中國聯通西單營業廳,大廳一角就是電報服務區。服務台上擺放着厚厚一沓電報紙和一份填寫模板,有顧客正在填寫電報內容。中國聯通...
尹錫悅內亂案再添新證:被指通過秘密手機下令“我可以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戒嚴” - 天天要聞

尹錫悅內亂案再添新證:被指通過秘密手機下令“我可以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戒嚴”

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5月12日上午,韓國首爾中央地方法院對前總統尹錫悅涉嫌發動內亂案舉行第三次庭審。據韓國媒體此前報道,如果發動內亂罪名成立,尹錫悅可能面臨終身監禁,甚至死刑。▲5月12日,尹錫悅抵達首爾中央地方法院 圖據視覺中國在第三次庭審中,特戰司令部參謀長朴正煥(音)和首都防衛司令副官吳尚培(音...
鍾會在成都作亂,很多部下都死了,只有一個人活了下來 - 天天要聞

鍾會在成都作亂,很多部下都死了,只有一個人活了下來

景元四年(263年),魏國三路大軍,進攻蜀漢,主帥是司馬昭的親信鍾會,鍾會當時擔任鎮西將軍,作為主力,鍾會的兵力高達十餘萬,其他兩路大軍,分別是征西將軍鄧艾和雍州刺史諸葛緒,兩人各帶三萬多人。鍾會作為主力,和姜維主力作戰,被姜維死死擋在劍閣,不能前進一步,鍾會無奈,甚至打算撤軍了。這時,轉機出現了,作...
他最終,只能成為世人眼中“一個偉大的失敗的英雄” - 天天要聞

他最終,只能成為世人眼中“一個偉大的失敗的英雄”

一聲拖長腔調的喧呼在深宮裡回蕩,張謇聽見自己的名字被喊出時,只覺一股空乏之感陡然襲來。金鑾殿上眾人歆羨的目光里,他望着殿外簌簌飄落的梨花,想起多年前在南通老家,父親藉著煤油燈的光,用布滿老繭的手指逐字教他念《論語》的場景。
通化市委書記孫簡升任吉林省副省長 - 天天要聞

通化市委書記孫簡升任吉林省副省長

5月13日下午,吉林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人事任免名單,其中決定任命孫簡為吉林省副省長。孫簡孫簡,男,1972年2月出生,江蘇無錫人,經濟學博士,高級工程師,1994年於北京工業大學獲工學學士學位,2005年於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獲工商管理碩士學位,2016年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經濟學博士學位。...
湯和:大明柱石的生存智慧 - 天天要聞

湯和:大明柱石的生存智慧

在洪武三年(1370年)的慶功宴上,朱元璋親手為湯和斟酒。當酒液注入金杯時,這位曾統率六十萬大軍北伐的元勛卻悄然離席,伏地叩首:"臣年齒已衰,不堪重任,請陛下憐臣老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