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御軍——建立黨領導下的新型軍隊
軍隊是戰爭的骨幹力量,是運用軍事謀略的物質基礎。建什麼軍隊,怎麼建設軍隊,怎麼領導和指揮軍隊,怎麼訓練和使用軍隊, 歷代將帥都有大量的實踐。而毛主席在建軍、治軍、練軍和用軍上, 實踐之豐富、謀略之高超,是前無古人的。
(一)創建革命戰爭的暴力工具
馬克思曾指出,“無產階級專政的首要條件就是無產階級的軍 隊”無產階級爭取解放 “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證明了暴力革命 學說的正確性。
毛主席根據馬克思主義暴力革命思想,吸取中國革命戰爭初期的教訓,清醒地認識到“在中國,離開了武裝鬥爭,就沒有無產階級的地位,就沒有人民的地位,就沒有共產黨的地位, 就沒有革命的勝利”。明確指出;“沒有一支人民的軍隊,就沒有人民的一切” 得出了“槍杆子裡面出政權”的光輝論斷,使我黨認清了武裝鬥爭和建立人民軍隊的極端重要性。
以南昌起義為起點,我黨在不到一 年的時間裡,用自己領導的武裝力量先後進行了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等100多次武裝暴動。這些起義雖然最終大都失敗了,但為中國革命戰爭積蓄了力量。
特別是秋收起義受挫後,毛澤東在江西永新 縣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整編了部隊,建立了黨組織,制定了政治制度,建立了一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完全新型的人民軍隊, 這支部隊和其他各地武裝起義保存下來的力量,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成為中國革命戰爭的中流砥柱。
從此,中國廣大的窮苦人民有了一支真正代表、謀取和維護本階級利益的武裝力量,中國共產黨真正有了一支推翻全部現存社會制度的暴力工具。
(二)確立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為了使這支革命隊伍最終取得革命勝利,毛主席從政治上採取 了一系列措施,加強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比如,在軍隊中建立健全黨的各級組織,部隊的一切重大問題都要經黨組織集體討論決定。 這就從組織上把軍隊無條件地置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
軍隊的最高領導權和指揮權集中於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只能是黨指揮槍, 決不允許槍指揮黨。紅軍建立後,隨着人數的不斷增多和成分的日益複雜,舊軍隊的作風和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特別是單純軍事觀點、 流寇思想、軍閥主義殘餘、極端民主化、非組織觀點、絕對平均主 義、主觀主義、個人主義、盲動主義等殘餘思想大量涌人,對部隊 思想造成了很大衝擊。
為此,毛澤東為軍隊制定了一整套政治工作 制度,加強部隊的思想政治工作,如建立黨委集體領導下的首長分 工負責制度、軍隊政治機關制度、軍隊黨委和黨支部工作制度、集 中指導下的民主制度等,確保了軍隊的團結統一和對黨對人民的絕 對忠誠。
此外,他還進一步規定了紅軍的性質、宗旨和任務,確立 了正確的官兵關係、軍民關係和瓦解敵軍的原則等。並在此後的革 命戰爭過程中不斷加以補充和完善,在思想上、組織上、制度上保 證了這支革命隊伍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三)加強部隊的軍事訓練
古人云,“雖有明君,士不先教,不可用也”,毛主席深知其中 的道理。從人民軍隊建立的那一天起,他就高度重視部隊的軍事訓 練,把這看成是“決定勝負的關鍵之一”。但在當時的條件下,由於戰鬥非常緊張,進行教育訓練十分困難。
用毛主席的話說,“普通的兵要訓練半年一年才能打仗,我們的兵,昨天人伍今天就要打仗, 簡直無所謂訓練”。怎麼辦?毛主席指示,“長時間的休息訓練是不 可能的,只有設法避開一些戰鬥,爭取時間訓練。”
在他的指示下,我軍利用戰鬥間隙,開展了形式多樣的軍 事訓練。如各部隊結合戰評與實戰需要,開展群眾性練兵活動;各級指揮員根據作戰任務,通過實地偵察與沙盤作業,研究克敵制勝方案;各大軍區、各野戰部隊還開辦了軍政學校、技術學校和幹部 輪訓隊,加強幹部培訓,先後為我軍培養和輸送了幾十萬幹部,有 效地提高了我軍戰鬥力。
(四)執行嚴格的革命紀律
為了取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毛主席先後制定了以“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為代表的一系列革命紀律,教育廣大幹部戰士愛護群眾一針一線,堅決破除軍閥部隊遺留下來的流氓習氣,同一切舊軍隊的壞習氣、壞作風劃清界限。
這不僅改善了軍民關係,也使 廣大指戰員懂得了紅軍來自人民、屬於人民的政治本色和為人民當 兵、為人民打仗的革命道理,極大地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
嚴格的革命紀律,不僅貫徹於革命戰爭最為艱苦的歲月里,就是在革命將 要成功或者已經成功的時候,毛主席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也是始終 如一地堅持。解放戰爭後期,解放軍攻打上海的一天早上,一位資本家推開窗戶驚奇地發現,在街道馬路和他的宅院外,整齊地睡着 一排排解放軍戰士。這些戰士是什麼時候來的,他和用人都不知道。
這位資本家曾見識過各種各樣的軍隊,唯獨這支軍隊最不擾民。他 不無感慨地說:看來蔣介石在上海的日子不多了!這句話很是意味深長,結果也正如他所料。
可以這樣說,執行嚴格的革命紀律、對老百姓秋毫無犯,是黨和軍隊取信於民的重要保證,是人民軍隊戰 勝一切強敵、奪取革命勝利的重要法寶。
三、運籌——實施統攬全局的科學預見
毛主席的謀略預見,具有大處着眼、高屋建瓴、氣魄宏大的特點。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歷程中,他所關注的往往是關係到革命鬥爭 道路的選擇、戰爭的進程與結局以及戰略形勢的轉換前景等重大問 題。
而他對這些問題的分析與預測,也就具有一種指明方向、揭示 規律、展示前景的重要作用,體現出一種別人難以企及的雄才大略。
(一)指明革命鬥爭的發展道路
道路的選擇是革命發展的關鍵。只有選擇正確的道路,才能保證革命鬥爭從谷底走向勝利。而指明革命道路,需要有對社會歷史 發展方向的遠見卓識和偉大氣魄,能夠站在社會發展的制高點,進行超前思維,預見事物發展的大趨勢。毛主席是具有這種天才的偉 大的革命先知者。
在中國革命的艱難歷程中,正是毛主席以他超乎常人的特有智慧和預測能力,指出了中國革命發展的必由之路。當 1927年蔣介石背叛革命、中國大地血雨腥風、共產黨人幾乎處於絕 境的緊急關頭,毛主席帶領隊伍走上了井岡山,開闢了革命根據地, 點燃了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後又系統地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理論,指明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
從土地革命 戰爭、抗目戰爭到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都及時總結創造、鞏固和 發展農村革命根據地的豐富經驗,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路線,方針 和政策,為從農村根據地向城市進軍進而奪取全國勝利奠定了堅實 的基礎,正如鄧小平所指出:“毛主席最偉大的功績是把馬列主義的 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實際結合起來,指出了中國奪取革命勝利的道 路。”“如果沒有毛澤東,中國恐怕還要在黑暗中多走幾十年。”
(二)推算和駕馭戰爭的大體進程
在戰爭指導中統觀全局,預見未來,這是駕馭戰爭的奧秘。而 合理地預測戰爭進程,描繪戰爭發展的基本輪廓,則是制定正確的 戰略戰術的基本依據,是自覺地把握戰略全局的重要前提。
毛主席在中國革命戰爭中表現出的運籌全局的傑出才能,是以對戰爭發展 變化的科學預見為基礎的。抗日戰爭初期,面對日寇的猖狂進攻和 敵優我劣的不利局面,毛主席敏銳地預見到了日本帝國主義必然滅 亡、中國抗戰必然勝利的歷史結局。同時又科學地提出了抗日戰爭 不能速勝,優劣轉換需要時間。
因此,抗日戰爭要經過三個階段, 並具體論述了各個階段敵我雙方力量消長的可能性,以及我應採取 的戰略戰術,從而清晰而完整地描繪出了中國抗日戰爭的大致進程和輪廓,為確立持久戰的戰略方針提供了令人信服的依據。
戰爭的發展具有階段性,毛主席善於根據戰爭發展情況,適時地組織戰略轉變,緊緊地把握着戰爭的全局進程。1947年6月,解放戰爭已經進行了整整一年。這時,國民黨軍隊雖然受到很大削弱,但無論在數量上或裝備上都還佔有優勢,而對依然十分嚴峻的軍事戰爭形勢、毛主席高明運啊,預見到了戰略局勢發生轉換的可能, 認為戰略進攻的時機已經到來,不應等到敵人的進攻完全被粉碎、 我軍在數量上和裝備上都超過敵人之後再去展開戰略進攻。
為此, 毛主席決定抓住這個有利時機舉行全國性反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控制區域。並做出了實行中央突破、千里躍進大別山,奪取中原的戰略計劃,經過幾個月的艱苦奮戰,挺進中原的大軍機動作戰, 大量殲敵,在江淮河漢廣大地區建立了中原根據地,把國民黨的戰 略後方,變成了我軍的前沿陣地,從而促成了戰略全局的轉換,加速了全國勝利的到來。
(三)預見戰局結果及時部署續戰
作為作戰指導者,正確地估計每一個戰役行動的結局及其對戰 略全局可能產生的影響,及時部署下一次作戰十分重要,對此,毛主席的認識是很深刻的。他認為:“即使初戰打了一個勝仗,若這個仗不但不於全戰役有利,反而有害時,則這個仗雖勝也只算敗了。”
因此他要求:“在打第一仗之前,必須想到第二、第三,第四以至最後一仗大體上如何打法,我挨次的一仗勝了,敵軍全局將起如何變化,假若敗了,又將起如何變化。雖結果不見得乃至決不會盡如所期,然而必須依據雙方全局, 仔組地切實地想明自,沒有全局在胸,是不會真的投下一着好棋予 的。”
從戰略全局出發預測戰 投行動結局,這在解放戰爭對傅作義戰略決戰中體現得最為明顯。 戰略決戰之所以首先在東北戰場發起,是因為毛主席預見到,我軍如能順利實現就地殲滅衛立煌集團的預定目的,不僅將極大地震動 華北和華東、中原敵軍,而且可以使東北野戰軍成為我軍的一支強 大戰略預備隊,而後不論使用在哪個戰場,都能比較有把握並有利於推動整個戰局的發展。
遼瀋戰役勝利結束後,毛主席不等蔣介石和傅作義反應過來,接着進行了平津戰役,一舉殲滅國民黨軍隊47 萬人,取得了酣暢淋漓的勝利。由於毛主席能夠客觀正確地估算戰役戰鬥的變化,及時靈活地用兵布陣,使得解放戰爭這盤棋很快就走活了。
真誠的感謝大家的關注和點贊,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我們一起探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