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宣帝時期,一位來自河內郡的16歲的平民家女子王政君,參加全國“選秀”(為太子選秀女)活動,順利通過“晉級”入東宮,侍奉皇太子劉奭。王政君入東宮時,恰逢劉奭最寵愛的妃子司馬良娣病逝,劉奭一時間沒有心思搭理王政君,直到一年多後,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劉奭心血來潮臨幸了王政君,事後劉奭本人都忘了這回事,直到10個月後,東宮的一聲男嬰哭聲,才驚動了了劉奭乃至漢宣帝劉病已。大漢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王政君分娩生下一子,漢宣帝親自為他第一個皇孫命名為劉驁,並時時帶在身邊,極盡寵愛。
彼時,正是劉病已試圖廢黜劉奭太子的敏感時期,劉病已一直對劉奭不滿意,甚至說出“亂吾家者,必此子耳”的話,劉奭的太子地位可以說是岌岌可危。但因為劉驁的出生,使得劉病已重新改變了想法,畢竟劉驁是自己第一個孫子,隔代親不是說說而已,況且,幼年時的劉驁確實是聰明伶俐,劉病已在劉驁身上似乎看到了大漢的希望(劉病已要是知道劉驁後來的所作所為,估計腸子都會悔青),於是劉病已打消了廢黜劉奭的想法,而是把希望寄托在這個聰明的孫子身上,可見他對兒子有多失望。
大漢黃龍元年(公元前48年),大漢的中興之主漢宣帝劉病已駕崩,輝煌的“昭宣中興”終結,大漢最後的黃金時代結束了。劉奭順利即位為帝,是為漢元帝。劉奭即位後開始啟用王政君的兄長王鳳參政,並掌握機要,王氏外戚家族正式登上歷史舞台。王政君也隨之成為大漢帝國的皇后,後宮的主人。此時的王政君毫無疑問是人生贏家,自己的老公是一國之君,自己是一國之母,自己的兒子是將來的一國之君,女人能混到這個水平,真是羨煞旁人。
隨着劉驁的逐漸長大,身上暴露出來的問題越來越多,連平庸的劉奭都對劉驁一萬個不滿意。再加上劉奭的另一位美女小老婆傅婕妤(後為昭儀)生下定陶王劉康,劉康很是聰慧,頗有人君之風範,劉奭便想立劉康做太子。但被朝臣反對,再加上大司馬王鳳在朝中根基深厚,劉驁多年的太子生涯積累了大量的政治資源,平庸的劉奭沒有力排眾議的魄力,只得接受既定事實,劉驁的太子之位得以保全,王政君也得以安然渡過一劫。
大漢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漢元帝劉奭駕崩,太子劉驁即位為帝,是為漢成帝,尊母親王政君為皇太后。當時以太后兄長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同母弟王崇為安成侯。後來又同日封王譚為平阿侯、王商為成都侯、王立為紅陽侯、王根為曲陽侯、王逢時為高平侯,世稱“五侯”,王氏外戚家族勢力滲透到大漢帝國的各個角落。劉驁生性風流,不喜歡處理朝政,專註於美女戀愛,而舅舅們又那麼能幹,索性就把國家大事交給自己的舅舅們打理,自己也樂得清閑,大漢帝國的中央權威越來越式微。
大漢綏和二年(公元前7年)三月,漢成帝劉驁在趙合德的宮中暴死,劉欣即位,是為漢哀帝。王政君被尊為太皇太后。面對“王氏子弟皆卿、大夫、侍中、諸曹,分據勢官滿朝廷”的局面,劉欣着手排擠王氏外戚勢力,強化皇權,並將王氏家族的領頭人王莽“下放”到封地新都,王氏家族的勢力受到了空前的削弱。王政君也被架空,幾十年來王政君遇到了最大危機。
大漢元壽二年六月初三日(公元前1年8月15日),年僅26歲的漢哀帝無子而亡。王政君聞訊後,迅速移駕未央宮,部署王氏子弟控制中樞,並召回自己的侄子王莽重新擔任大司馬。但實事求是地講,此時的王政君更多是是出於自保,當時皇帝駕崩,作為皇宮內最輩分高的長輩,他做出這樣的安排不能說是想篡奪大漢江山,如果以後來的結果倒推王政君的謀反動機,那是純粹的結果論和上帝視角。應該說王政君的初衷是為了大漢,只是所託非人再加上形勢變化導致後來的情況失控了。
王莽重掌大權後,又在7年內,先後擁立漢平帝和孺子嬰兩任皇帝,徹底架空了大漢,成為帝國實際上的主人。而王政君也被隔絕於深宮之中,壓根不知道外界發生了什麼,況且彼時的王政君已經是70多歲的老人,還能指望他幹什麼。
公元9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並向王政君索取玉璽。王政君怒罵王莽忘恩負義,並將玉璽砸向石柱,使得玉璽缺了一角,後來王莽用黃金補全玉璽缺失部位,這便是金鑲玉的又由來。王政君的語言攻擊自然是挽救不了大漢200多年的基業,王莽最終還是篡漢稱帝。4年後的公元13年2月2日,王政君帶着對大漢的無限悔恨離開人世,享年八十四歲,根據她的遺願,王莽將她與漢元帝劉奭合葬渭陵,
蔡東藩有言:“孝元皇后(王政君),無傅太后之驕恣,又無趙氏姊妹之淫荒,亦可謂母后中之賢者。乃過寵王莽,使其罔上行私,得竊國柄,是則失之愚柔,非失之驕淫也。莽知元後之易與,故設為種種欺媚,牢籠元後於股掌之中。迨弒平帝而元後不察,迎孺子而元後不爭,稱攝皇帝、假皇帝而元後不問,徒懷藏一傳國璽,不欲遽給,果何益耶?要之婦人當國,暫則危,久則亡。元後享年八十有餘,歷漢四世,不自速斃,宜乎漢之致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