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開國大典畫毛主席像時,您只有30歲,如此年輕,這麼神聖而光榮的任務怎麼會落在您的身上呢?”
“其實,我也沒有什麼過人之處,只是機緣巧合之下被中央領導選中了。”
1949年4月,在一次機緣巧合下,周令釗畫的毛主席畫像被中央領導看中,將他選做了開國大典畫像的總負責人,讓他為毛主席畫像。
肩負着重要使命的周令釗,除了吃飯睡覺,其餘的時間用來了琢磨畫像,這才畫出了那樣一副令全國人民為之崇拜,心生嚮往之情的畫像。
自開國大典之後,毛主席像就一直被掛在天安門城樓上,也只有更換畫像時會才會被摘掉。
時光匆匆,轉眼間,毛主席畫像已在天安門城樓上懸掛了數十年,而這個現象,也讓許多外國人記者感到不解,為了解清心中疑惑,1980年,國際著名新聞記者法拉奇在採訪鄧小平時,拋出了這個問題,問鄧小平:“天安門上的毛主席像會掛多久?”
鄧小平聽後微微一笑,沒有思考,立即給出了一個答覆,令在場的所有人都肅然起敬。
那麼,鄧小平究竟給出了什麼回復?天安門上的毛主席像又為何會一直掛着,為何不考慮換成其他領袖畫像?
機緣巧合下,他被中央領導拍板為毛主席畫像畫師
1949年初,國民黨敗局已定,彼時的蔣介石已經在秘密的往台灣轉移錢財等物了,在這樣的形勢下,各大中央領導提出了舉行“開國大典”的提議,並在6月份的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議中,表決通過這個提議,將“開國大典”的時間定為了10月1日。
時間定好後,中央各部門立即組織籌備了起來。
其中,最令中央領導感到棘手的一個問題是:毛主席畫像該交給哪位畫師去畫?
思來想去,幾位中央領導在議論中忽然想到了一個人:周令釗。
周令釗
其實,早在這年4月份的時候,中央領導便看上了周令釗的畫技。
當時,北平六國飯店舉行了國共和談,六國飯店會場的布置便是周令釗負責的,周令釗是一名畫師,他見會場內的布置有些單調,為了緩解會場布置的單調,特意選用了毛主席在延安時的一張照片,並以此照片為藍本,畫了一張毛主席像掛了上去。
這張畫像中的毛主席頭戴八角帽,領口微微敞開,面帶慈祥的微笑,照片背景為紅色,將毛主席形象畫的出神入化,令人遠觀還能感受到毛主席畫像上的精神氣。
前來談判的中央領導,一步入會場便看到了這幅畫像,看到畫像後,他們在心中連連驚嘆,紛紛被畫師的畫技所折服。
為了結識這名畫師,會議結束後,幾名中央領導找到了布置會場的周令釗:“那副毛主席畫像,畫的真傳神,是哪位大師畫的?可否留一個聯絡方式?”
周令釗愣了一下,紅着臉低下頭,有些不好意思:“不是什麼大師,是我畫的。”
聽了周令釗的一番話後,中央領導為之震驚,因為周令釗的年齡實在是太年輕了,他們不敢相信,這麼年輕的畫師,卻能畫出那麼傳神的畫作。
之後,中央領導留了周令釗的聯絡方式,並勉勵了他一番,讓他對自己的畫技充滿希望,繼續在畫畫這條道路上奮鬥。
開國大典油畫
時間來到了6月份,各大中央領導在會議上確定好“開國大典”舉辦的時間後,開始為“開國大典”的舉辦做準備工作。
“開國大典”是在天安門廣場處舉行的,屆時,不僅會有城內的老百姓前來觀禮,還有國外的記者、友人前來。
首當其衝的是,這麼多的國內外人士前來觀禮,他們最開始注意到的,肯定是掛在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畫像,如果畫像沒有畫好的話,勢必會鬧出國際笑話。
為了解決畫像問題,中央領導開始在國內物色畫師,思來想去,他們的腦海中忽然想起了一人,而這人便是幾月前與他們相談甚歡的畫師周令釗。
領導們覺得,周令釗雖然年輕,但畫技高超,他畫過的毛主席像得到過不少人的認可,將“開國大典毛主席畫像畫師”這個任務交給他,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就這樣,周令釗被中央領導點名,成了開國大典的畫師,專門為毛主席畫畫像。
接到任務後的周令釗沒有絲毫猶豫,立即投身到了畫毛主席像的工作中。
此次畫像,周令釗依舊選了毛主席戴八角帽的照片作為參照,並在周恩來等人的建議下一再修改,將畫像上的字跡消除,將敞開的領口合上,這才畫出了這張親切又不失嚴肅感的毛主席畫像。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那日,人民早早地來到了天安門廣場,在發現天安門城樓上懸掛着的毛主席畫像時,人們紛紛被畫像所吸引,駐足腳步去瞻仰。
畫像上的毛主席帶着八角帽,側着臉,親切地笑着。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像是在朝着老百姓微笑。
這樣和藹親切的毛主席形象,深入觀禮的每位人民心中,也讓國外的記者、友人為之讚歎。
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像會掛多久?
自開國大典以後,毛主席畫像便成了天安門城樓上一道紅色風景線,每當路過天安門城樓時,人們便會忍不住往畫像的方向看,彷彿只要看一眼,心裡便踏實了下來一般。
毛主席是共產黨的領袖,帶領着八路軍將日軍驅逐出了國內、帶領着解放軍打倒了國民黨反動派、帶領着人民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在人民的心中,毛主席的形象光輝而偉岸。
出於對毛主席的愛戴,中國老百姓的家中,幾乎家家都會掛一張毛主席畫像,每當遇到了不順的事,只要對着畫像說幾句話,看上幾秒鐘,便會安下心來。
而那個時期,銷量最好的畫像便是毛主席畫像,可見人民對毛主席的愛戴之情。
之後,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畫像幾經修改,換了再換,讓人覺得有意思的是,毛主席標準像是毛主席的側面形象,1964年民眾出於愛戴之情,向上反映說毛主席畫像的形象不好,只有一隻耳。
民眾覺得身為全中國的領袖,畫像形象應該莊重,不應只露出一隻耳,這樣會有損毛主席的偉大形象。
就這樣,相關部門接到群眾的反應後,連忙請攝像師給毛主席拍攝正面照,也就是第四幅毛主席標準像。
如今,沿用至今的毛主席畫像,正是第四幅毛主席標準像。從1967年元旦起,第四幅毛主席標準像被製成畫像掛在天安門城樓上,一直未被取下來。
第四幅標準像中,毛主席端正地坐着,面露慈祥的微笑,讓人一眼瞧見便心生親切之意。
毛主席的女兒李訥見到畫像後,還曾做出了這樣的一番評價:
“第四幅標準像真好,不論從哪個角度看,主席都在看着你,他老人家很喜歡,當年是他親自圈定的。”
鄧小平
可以說,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畫像,在幾十年內換了好幾次,但無論怎麼換,都未曾換成其他領袖的畫像,天安門城樓上始終掛着的只有毛主席畫像。
中國天安門城樓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許多重大的慶典活動都在這裡舉行,是中國對外的象徵。
毛主席畫像被掛在天安門城樓幾十年未曾更換,自然引起了許多外國人的不解。
其中,意大利記者法拉奇還曾當面採訪過鄧小平這個問題。
法拉奇
當時,法拉奇是政治新聞界的著名記者,採訪過許多大人物,讓法拉奇感到遺憾的是,她採訪的許多大人物都是歐洲、美洲國家的政治人物,但亞洲的政治人物卻採訪的很少。
為此,法拉奇將目標瞄準到了中國身上,中國佔地面積世界第三,法拉奇十分好奇,這樣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在戰後的幾十年內有了怎樣的變化,是否發展成了和許多歐美國家一樣的現代化國家。
帶着這份好奇,法拉奇來到了中國,並在中國外交部的同意下,對鄧小平進行了獨家專訪。
1980年8月,法拉奇來到了中南海,受到了鄧小平的接見。
剛一見面,鄧小平便滿帶笑意的握住了她的手,向她寒暄道:“我代表中國歡迎你的到來。”
鄧小平的親切笑意,讓法拉奇卸下了心裡的緊張,隨之,法拉奇也回以笑意,與鄧小平寒暄了起來。
兩人寒暄幾句後,被人帶着走入了會談室。
在會談室里剛坐下沒多久,法拉奇便拿出了隨身的錄音筆,打開錄音筆開關後,便開始了工作。
法拉奇知道鄧小平的日程繁忙,為了不耽誤鄧小平的時間,法拉奇單刀直入,提問的第一個問題便十分犀利,讓會談室翻譯倒吸了一口冷氣。
法拉奇問:
“天安門上的毛主席像要掛多久?是否要永遠保留下去?”
面對這樣犀利的問題,鄧小平完全不怯場,他毫不猶豫的說:“永遠保留!”
說完這句話,鄧小平頓了一下,向法拉奇解釋了原因:
“過去毛主席像掛得太多, 到處都掛, 並不是一件嚴肅的事情, 也並不能表明對毛主席的尊重。毛主席為中國人民做的事,人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我們將永遠紀念他!”
之後,法拉奇和鄧小平圍繞着這個問題繼續辯論了下去,談到最後,鄧小平總結了一句話,這句話一出,讓所有人都肅然起敬。
他說:
“請你記下,我們不但要把毛主席的像永遠掛在天安門城樓上, 作為我們國家的象徵, 要把毛主席作為我們黨和國家的締造者來紀念, 而且還要堅持毛澤東思想。”
鄧小平用斬釘截鐵的語氣說出這句話後,法拉奇微微一笑,也徹底明白了中國人對毛主席畫像的感情,不再與鄧小平糾纏在這個問題上,而是換了一個問題繼續提問。
毛主席是黨和國家的締造者,他的畫像將永遠掛在天安門城樓上!
第一次會談結束後,鄧小平有些意猶未盡,隨即便和法拉奇約了第二次會談,讓法拉奇受寵若驚。
面對法拉奇拋出的一個個犀利問題,鄧小平從容不迫的接下,並回答。
而鄧小平臨危不亂的回答水準,也讓法拉奇為之讚歎。
兩輪會談結束後,法拉奇高興地伸出手,鄧小平隨即握住,這一刻,兩人相視一笑,頗有種相見恨晚之意。
回到了國外後,法拉奇整理了一下採訪鄧小平的錄音以及手記材料,原封不動的將採訪內容登在了報刊上,引起了各國媒體的紛紛轉載,也讓世界各國看到了鄧小平的領袖風采。
正如鄧小平在會談中說的那樣:毛主席是黨和國家的締造者,他的畫像將永遠掛在天安門城樓上!
毛主席不僅是新中國的領導者,還是人民的精神領袖,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是毛主席率領着工農革命,帶領着人民打贏了一場又一場勝仗,建立了新中國。
毛主席雖然已不在,但他偉岸的形象依舊活在每一位中國人民的心中,我們是永遠不會忘記毛主席的,毛主席的畫像將永遠掛在天安門城樓上,我們將永遠深切的緬懷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