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知己之間總是能夠惺惺相惜,即便是相隔幾百年,彼此之間仍然能夠通過留存下來的文字,感受到對方的感情。
作為中國最偉大的革命家和文學家,毛主席對待同樣是軍事奇才和詩人的岳飛的態度便有如知己一般。
從少年時期閱讀《精忠說岳全傳》開始,一直到晚年身體病痛,仍然以《滿江紅》唱片緩解心情,岳飛都在毛主席的一生之中佔據着重要的地位。
可以說,岳飛就是毛主席心中的大英雄。甚至於,毛主席對岳飛的敬仰足夠愛屋及烏,擴大到岳家的後代。
那麼,岳飛身上到底有什麼值得毛主席崇敬的地方?在毛主席80多年的歲月中,又發生過哪些與岳飛有關的軼事呢
聽不膩的《滿江紅》
毛主席,1893年出生於湖南湘潭的一個農民家庭中,熱愛讀書的他是一個歷史迷,為此,他從小便閱讀過很多明清小說。
少年時期,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毛主席讀到了這本在康乾年間作出的《說岳全傳》,他被書中嶽飛不畏強權、抗擊外患的民族精神深深打動了。
也許正是由於這樣一件小事,才給毛主席的革命道路帶來了這麼大的影響,所以從毛主席加入共產黨、開始革命之後,便一直非常崇敬岳飛。
關於岳飛所寫的詩詞,同樣作為詩人的毛主席很喜歡他的作品,其中最喜歡的當屬《滿江紅》系列,他不僅多次吟誦還經常書寫。
這首詞對毛主席有着特殊的意義。
1932年,毛主席到福建的長汀靜心休養。
長汀一家醫院的院長傅連瞳將毛主席的休養地點安排在古老井,毛主席就住在裡面一棟靠山的小樓上。
院長思慮得非常周全,這裡風景宜人、環境優美,既是養病的好場所,還能緩解內心抑鬱的心情。
毛主席在這裡,每天都可以在後山的小道上散步,清新的空氣和枝繁葉茂的樹木總能讓他煩躁的內心平靜下來。
這天傍晚時分,毛主席像往常一樣沿着卧龍山的小道漫步,落日將山嶺照得通紅,樹葉都被撒上金色的光芒。
毛主席不由得便吟誦出了岳飛那首流傳已久的《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到而今,鐵騎滿郊畿…何日請纓提銳旅…”
當毛主席吟誦之時,字裡行間都感受到岳飛那時和他相同的憂國之心、報國之志,讓毛主席感到共鳴的同時,也幫助他緩解了一些孤獨。
除了這首《滿江紅》之外,毛主席最喜歡的就是《滿江紅·怒髮衝冠》,他曾經多次在部下面前吟誦這首詞,還會將詞專門書寫下來,墨寶不少。
晚年時期,因為眼睛的原因,毛主席無法像之前一樣每天閱讀,因此每次毛主席想要看書的時候,就拜託周邊的工作人員念給他聽。
毛主席很喜歡古詩詞,但是他覺得身邊的人在念古詩的時候沒有想象中的那種感覺,他意識到古詩詞在它們那個年代本來就是可以伴着音樂和唱的。
部門的工作人員知道了毛主席的這個訴求,於是便立即找來了音樂界的名人。
給毛主席平時喜歡聽的古詩詞配上合適的音樂,然後專門錄成唱片,這樣無法閱讀的毛主席就可以聽了。
1975年,毛主席因為左眼白內障的原因,必須要儘快進行摘除手術,在他進入手術室的時候,突然向醫生問了一句,“這次的手術,你們準備音樂了嗎?”
主治醫生感覺很疑惑,他不明白為什麼做手術還要放音樂,在聽到工作人員解釋之後,醫生才知道,原來主席飽受病痛的折磨,已經習慣聽着音樂放鬆心情了。
他趕往詢問毛主席要聽什麼曲子,主席想了一會兒,便決定還是聽岳飛的《滿江紅》。
這首詞是由當時上海著名的崑曲家岳美緹演唱的,高昂的音調每次都能讓毛主席的心情平靜下來。
就這樣,在《滿江紅》的歌唱中, 毛主席從容地躺到了手術台上,眉間彷彿已經有了戰勝病痛的力量。
岳飛精神
岳飛的事迹和他的精神不僅影響了毛主席本人,對於中國的革命道路也有很重大的意義。
在抗戰時期,國共實現了第二次的合作,但合作的過程中國民黨仍然沒有放棄“攘外必先安內”的心思,甚至萌生了利用日軍對付共產黨的念頭。
在這種想法的指引下,國民黨一度是選擇以消極的態度抗擊日軍侵略的。
明明是同一戰壕里的隊友,但是不幫忙就算了,還會時不時地捅人一刀,怎麼能不讓人寒心。
在這種情況下,毛主席便舉了岳飛的實例來鼓舞士氣、分析國內局勢。
他在會議上告訴自己的同僚,中國每個朝代內都會有正當和不正當兩條路線。
如果朝廷里的人是明君,那麼就是忠臣更多,就是正當的;如果是昏君,那麼一定是奸臣當道,這就是不正當的。
宋高宗時候,秦檜奸臣當朝,反而像岳飛這樣的忠烈被陷害致死,正是如此才會導致國土淪陷。
如今抗日是大勢所趨,國民黨逆天而行,終歸會作繭自縛,所以我們不必畏懼,無論再艱難都要守護住自己的山河。
與此同時,毛主席還會用岳飛的經歷來鼓勵在軍政大學上課的學員們。
有人擔心自己沒有學過專門的軍事戰術,無法打敗敵人,毛主席就告訴他,“岳飛也不是什麼專門的地方畢業的”,激勵他們要相信自己。
國民黨圍剿不成,又在自己國統區搞“白色恐怖”,有一些意志不堅定的人都選擇了叛變。
這是極其不利於共產黨的工作的,毛主席了解情況後,專門在演講中談到這個問題。
“歷史上有很多英雄,比如項羽、岳飛,他們都有着絕不投降的骨氣,我們許多共產黨人都被捕犧牲,但他們始終威武不能屈,反觀那些叛徒,起初信仰馬克思主義,一旦被抓了就轉向殺人,他們就沒有英雄的骨氣。”
岳飛這種不畏犧牲、堅定不降的骨氣是毛主席非常欣賞的,他常常會向身邊的人講述岳飛的故事。
在公元12世紀,女真族統領的金國時常侵犯宋朝的國土,宋朝以文治國,戰爭上根本不敵驍勇的女真人,所以在兩國邊界地方,南宋的居民生活非常凄慘。
女真人一步步地向南侵襲,南宋國土不斷淪陷,面對如此境況,岳飛主動站出來,請求率兵出戰。
岳飛帶着自己的岳家軍北上,橫掃當時為非作歹的金國人,一時英勇無比。
然而就在岳飛準備“直搗黃龍”,一舉消滅金國時,卻被南宋膽怯偷生的當朝,以一紙詔書召回了國都臨安。
在富庶糜爛的臨安城,這位本應在戰場上馳騁的將軍,卻硬生生被朝堂上的你爭我奪害了性命。
新中國成立之後,毛主席應斯大林之約,出訪蘇聯,兩個領導人在交談之際,都談到了之前艱苦的革命經歷。
當毛主席向斯大林提到30年代那場萬里大長征時,他自豪地說起紅軍戰士們面臨敵人封鎖時,始終堅持、視死如歸,最終完成長征的經歷。
當費德林將毛主席的這番話翻譯出來時,他慌張地發現自己把握不準視死如歸中“歸”這個字的含義。
於是,他便稍停了一下,恭敬地向博學多識的毛主席請教起“視死如歸”這個成語的意思。
毛主席聽後,非常耐心地向費德林解釋,
“視死如歸這個詞是中國宋代一位著名的將軍岳飛所說,他是一位民族英雄,非常受到中國人的崇敬。”
“‘歸’這個字指的是回到原本狀態,並不是常規意義上的‘回來’之義,臨時翻譯不出也是情有可原的,視死如歸這個詞反映了岳飛在征戰時,藐視困難、不怕死亡的精神。”
斯大林聽到翻譯遲遲沒有動作,疑惑地看向毛主席這邊,在聽到翻譯的解釋之後,也非常欽佩岳將軍的英雄氣節。
除此之外,岳飛訓練士兵和作戰的戰術,也對毛主席指導革命有着不小的啟發。
在長征過程中,紅軍必須要一邊趕路,一邊防止國民黨的偷襲,酷寒的冬日裡,沒有保暖的衣服,也沒有足夠的糧食。
但是紅軍戰士們始終沒有想過偷取沿途居民們的一針一線。
他們和其他那些隨意燒掠的軍隊不同,紅軍從百姓中出來,也必將回到百姓中去,兩者從不是對立關係,而是親人、是朋友。
艱難的萬里長征,不僅磨練了紅軍的意志,也鍛煉了紅軍戰士們的心性。成功抵達延安之後,毛主席還專門誇獎了遵守紀律的紅軍隊伍。
他對紅軍戰士們說,“昔日里有岳家軍‘餓死不擄掠,凍死不拆屋’,現在也有我們紅軍戰士,你們都是好樣的!”
1938年,紅軍已經改編為八路軍,與國民黨合作抵禦日軍的入侵,毛主席告訴中國民眾,這一仗必須打成持久戰,才有勝利的可能。
但是要持久作戰,除了有源源不斷的戰士,還要學會審時度勢,作為一個指揮員,要靈活地處理與敵人之間的戰鬥,儘可能地利用優勢,減少傷亡。
在抗日戰爭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憑藉毛主席要求的“審時度勢”,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陣容越來越強大。
不僅敢打仗,也能打勝仗,正面作戰、敵後游擊,各種戰略做得得心應手。
這一招便是毛主席從岳飛手裡學到的,岳飛在打仗過程中,也會積極地使用兵法, “審時度勢”便是從岳飛“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中演化而來。
在戰爭中,絕對不能認死理,要學會靈活,把握住時機,也就是天時地利人和,然後一擊即中。
從岳飛的身上,毛主席不僅學到了英雄氣節,更學到了實戰攻略。
愛屋及烏
毛主席對岳飛的敬佩,不僅表現在他時常提到岳飛,還表現在他對岳家人的讚揚。
在1952年的冬天,毛主席到河南進行視察,回北京的路上正好走到岳飛的故鄉,現在的河南安陽。
他突然提出,想要到岳飛的故里湯陰縣看一看,一行人到達了岳廟,廟前矗立着的一整塊碑吸引了毛主席的注意。
這塊碑是岳忠武王故里碑,是專門留給英雄岳飛的,上面的碑文書寫瑰麗,內容深遠。
碑文上詳細寫明了岳飛的生平,他從小便喜歡兵法,力氣極大,還沒及冠就已經能夠拉起三百多斤的弓箭。
不僅如此,上面還記錄了岳飛希望天下太平的遠大志向,“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是他對南宋朝廷的期待,他做到了“不惜死”,但最終卻被奸人秦檜所害。
儘管整塊碑有幾米高,上面的碑文也因為風吹日晒,有些字已經辨別不清,但毛主席還是非常認真地將碑上所有文字都讀了一遍。
當地的縣長仔細接待了毛主席,他告訴毛主席,“我們已經調查清楚了,岳家的後代沒有一個當漢奸的。”
毛主席聽後也非常的自豪,高興地對隨行工作人員說道,“你們聽到了嗎?岳家人沒有做漢奸的,他們保住了岳飛的英雄氣節,好!”
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毛主席心中是比較欣賞岳家的後代的,所以當他接到岳飛後裔寄來的求助信時,他驚訝之餘也有些心痛。
1951年秋天的時候,岳昌烈寫了自己的第一封信,在信里他簡單描述了自己的困難現狀,希望能得到毛主席的救助。
岳昌烈是清朝末年的秀才,到他這一代的時候,岳家已經敗落,產業什麼的都因為要維持生計而變賣出去。
岳昌烈從小生活的便不寬裕,考取秀才之後,他就在嘉興的學校里做教書先生。
但他這個人的性格非常奇怪,脾氣高傲還非常的倔犟,當老師的時候不受同事的喜歡,經常會被開除。
所以他的生活就更加的困難,而且因為沒錢他連媳婦都沒娶,孤身一人住在一間弄堂屋裡,屋子裡面陰暗潮濕,什麼傢具都沒有。
儘管岳昌烈生活拮据,但他這個人始終放不下讀書的愛好,不管走到哪裡,手裡都會帶着兩本書,讀到興頭上,還會大聲吟誦出來。
別人見他這個樣子,都在背後議論嘲笑他是個書獃子,但岳昌烈絲毫不在意。
給毛主席寫信時,岳昌烈已經60多歲了,年邁體弱的他已經幹不了體力活,迫於無奈他只能寫信給毛主席,想要讓他幫忙找一個工作。
第一封信寄出去之後,很快便到了地方政府的手裡,當地的官員看到這個岳昌烈是岳飛的後代,又看到他過得非常艱難,便派人查了查岳昌烈的情況。
一查便知,岳家後代竟然過得如此拮据,甚至已經吃不上飯了,得知這一消息後,他們趕緊將調查結果上報給了中央。
等待對於如今食不果腹的岳昌烈來說是非常難挨的,好不容易熬過了一個冬天,第二年的春天,岳昌烈便等不及給毛主席寫了第二封信。
在第二封信中,他再次提出了想要讓毛主席幫自己介紹一份工作維持生計,同時附上了自己所寫的古詩和《長征》的抄錄。
這封信並沒有讓岳昌烈等待太久,毛主席得知了這一消息後,當即就做出了批示,要求對此人予以救濟。
桐鄉縣政府在收到上級指令後,立即貫徹了批示,先是發放了生活補助,幫助岳昌烈渡過暫時的困難時期。
之後又根據岳昌烈年紀漸長但博學多識的特點,將他安排在浙江省的文史研究館做館員,既能讓他自食其力,還能發揮岳昌烈的特長。
如此種種,如此見得毛主席對岳飛以及他的後代都是非常尊重的。
幾寄哀思
儘管毛主席的工作非常繁忙,但只要一有機會,他就會到杭州的岳飛墓進行悼念。
1954年,毛主席在杭州進行憲法起草的事情,一天傍晚,他在居住的莊園里散步,陪同着的正是時任浙江省辦公廳廳長的王芳。
走着走着,毛主席突然問了王芳一個奇怪的問題,“你知道西湖旁邊有多少個墓嗎?”
王芳不知道主席問這話的原因,但還是仔細的回復說,“一共有多少我並不清楚,但是確實到處都是墳墓。”
毛主席聽後,令人深思地對王芳說道,“是啊,這些可都是達官貴人的墳墓啊,他們活着的時候揮金如土,死後還要佔上西湖這麼一塊寶地。”
王芳聽懂了主席話里的意思,想了幾個辦法但是都覺得不太滿意,於是詢問主席解決的辦法。
毛主席徐徐說道,“除了岳王墓這種代表性英雄的墓碑,其他都該遷到別的地方去,西湖本來是民眾休息遊玩的地方,結果人來了之後只能看到一座座的墓碑,這算怎麼回事!”
王芳聽後認同地點了點頭,之後毛主席又給他講了講岳飛的故事,期間不乏有一些自己關於岳飛的見解。
王芳也對秦檜殘害忠良的暴行非常唾棄,憤憤的說道,“主席,當年殘害忠良的秦檜夫婦到現在還跪在岳將軍的墳前,這種出賣國家的走狗,世世代代都被會後人唾棄。”
毛主席也絲毫不掩飾,用一句“白鐵無辜鑄佞臣”表達了自己對秦檜這個奸賊的憎惡。
幾天之後,毛主席又把王芳叫來了自己的辦公室,詢問他是不是快到清明節了,王芳回復他說,還有兩天就是清明了。
正當王芳對主席叫自己進來的原因困惑時,毛主席突然抬起頭,問王芳說,“你知不知道一句話,‘以身許國,何事不敢為?’”
王芳回復說,“知道,主席,這是岳飛岳將軍的名言。”
毛主席又問他,會不會背岳飛的《滿江紅》,但是王芳怕自己口音太重,主席聽不懂,於是便老實說自己背不好。
但毛主席還是執意讓王芳試一試,於是王芳便用山東腔的普通話給毛主席朗誦了一遍《滿江紅》。
毛主席聽的非常滿意,也忍不住跟着王芳一起背誦,背完之後,毛主席對王芳說,“王芳,我想托你辦件事。”
王芳立即說,“主席您說,我一定盡全力幫您辦到!”
毛主席笑着回復他,“不是什麼嚴重的大事,馬上就到清明節了,我不好隨意走動,要麻煩你替我給岳王墳獻上一個花圈,以表示我的悼念吧。”
王芳連忙應了下來,保證一定會將這件事辦的非常妥帖,兩天後清明節到來,岳王墳上有不少的人來祭拜,其中便有一個沒有標註姓名的花圈。
近代以來,不知有多少像毛主席這樣的偉大人物都將岳飛視為心中的英雄,正是在他們的艱苦奮鬥中,岳飛“精忠報國”的英雄氣節才得以傳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才有實現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