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新中國成立後,小學課本中就有了紅軍長征中“飛奪瀘定橋”的課文,成為了幾代人都耳熟能詳的故事,《中國軍事百科全書》更是有權威記載,但是多年來,一直有個問題被爭議,那就是敵人為什麼不直接炸斷鐵索,而是死守對岸呢?
圖|課文《飛奪瀘定橋》插圖
瀘定橋位於四川省瀘定縣的城西,是四川內地通往康藏高原的重要關隘,當年飛奪瀘定橋的22位勇士戰鬥後被人們記下名字的寥寥無幾,直到幾十年後,這個謎底才被揭開。
問題一:紅軍為什麼非要走瀘定橋
聶榮臻多年後曾回憶說:“毛澤東同志特別向我們指出,奪取瀘定橋是一個戰略性措施,只有奪取瀘定橋,我們才能避免石達開的命運。”
毛主席在這句話中提到了兩個關鍵點,一個是必須要奪取瀘定橋,第二個是絕不能當第二個石達開。
首先,為什麼非要奪取瀘定橋,要從當年特殊的戰略背景開始說起。
圖 | 1934年,毛澤東(左一)和警衛員在江西瑞金
從1927年青年毛澤東帶領隊伍上了井岡山後,蔣介石就多次集中兵力對井岡山發起進攻,企圖把紅軍力量全部消滅。
但幾年苦戰,蔣介石不僅打不過紅軍,反而是紅軍在毛澤東的領導下,不斷的擴兵,不斷的成長,從第一次反“圍剿”到第四次反“圍剿”,在毛主席高超的軍事戰略指揮下,紅軍一次次粉碎了蔣介石的陰謀。
但隨後,博古的上台導致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甚至導致紅軍在湘江戰役中傷亡巨大,整個部隊從8萬人銳減到了3萬人,隨後在全軍的強烈抗議下,紛紛要求更換領導,毛主席被推到了最高領袖的位置上,紅軍的命運才開始扭轉。
沒有想到,遵義會議剛剛召開後沒幾個月,蔣介石如同狗急跳牆,得知毛澤東成了紅軍領袖後,更是瘋狂對紅軍進行追殺。
1935年5月20日,中革軍委命令一方面軍快速渡過大渡河,紅軍在安順場渡過大渡河後,發現這裡只有幾隻小船,每個船上每次只能坐十幾個人。
但是現在有幾萬紅軍,最快也要一個月的時間。
另外,國民黨在後面窮追不捨,想在幾天內渡河根本不可能。
圖|瀘定橋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聶榮臻等人向毛主席彙報後,毛主席認為,想要過河只有一條路可選,那就是大渡河上的瀘定橋。
那麼,奪取瀘定橋到底有沒有個可能呢?當時中央把奪取瀘定橋這個艱巨的任務交給了長征以來一直擔任先鋒的楊成武,也就是紅4團,一開始給他的命令是在3天內奪取瀘定橋。
但是安順場到瀘定橋一共有320里地,也就是說紅四軍必須每天急行軍80里地,但是剛走了一天,中央急電楊成武,明天就必須拿下了瀘定橋,不然紅軍危在旦夕。
“限左路軍於明天奪取瀘定橋,你們要用最高的行軍速度和堅決機動的手段,去完成這一光榮的任務。”
這意味着楊成武必須帶領隊伍一天奔走240里地的蜿蜒崎嶇的山路,而且當時大部隊人都是靠一雙腿,儘管這不太可能,但是楊成武還是一天不吃不喝,堅持完成了任務,終於在5月29日凌晨到達了瀘定橋。
再看瀘定橋當時的狀況,整個橋長101.67米,寬3米,東橋頭台枯水位高14.7米。橋上有13根鐵索,上面鋪有木板,楊成武趕到的時候,敵人已經開始拆木板,整個橋上木板被拆去了一大半,紅軍要想過去,只能強攻。
據《文史資料選輯》等證實,楊成武的紅四團趕到瀘定橋的時候,馬上開始和敵人交火,不然敵人就把木板拆完了。
問題二:飛奪瀘定橋的最難之處
瀘定橋建造於18世紀初葉,當時康熙皇帝下令建造,在瀘定橋的橋東立有清康熙《御制瀘定橋碑》,記述建橋始末。
整個橋面以13根鐵索由12164個鐵制扣環連結而成,重約21噸。當年太平天國崛起時,翼王石達開就曾率軍強渡大渡河,但是在強攻瀘定橋時,被四川總督攔截包圍,4萬將士全軍覆沒。
所以在飛奪瀘定橋前紅一團為何多次命令一次次縮短時間,就是因為毛主席有言在先,必須吸取石達開的教訓,避免重滔復轍。
當時紅軍隊伍差不多也是3萬多,蔣介石還說,紅軍也必然會葬送在這裡,顯然,蔣介石也認為紅軍想要渡過一個鐵索橋是無稽之談,但是他沒有想到,紅軍的多麼的英勇。
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最早把紅軍飛奪瀘定橋的事迹報告給了全世界,在《西行漫記》一書中,他這樣描述當年的故事:
在瀘定橋的橋頭,敵人的一個機槍陣地正對着紅軍,他們的後面是敵人的圍追堵截,攻橋開始後,一個紅軍中了槍,掉在了水流里,第二個也中了槍,大概有20多名勇士用雙手拉着鐵索,匐匍前進,把手榴彈一個個丟進了敵人的機槍陣地……
斯諾在延安曾採訪了很多參與飛奪瀘定橋的而老戰士親歷者,可信度和權威性還是很高的,他所提到的“二十多勇士”實際上指的就是飛奪瀘定橋的22勇士。
這些勇士隨着革命戰爭的繼續,很多人的名字已經不被人熟知,其中劉金山便是22勇士之一。
圖 | 飛奪瀘定橋22勇士之一劉金山
劉金山小名劉伢子,1908年出生於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田村鎮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從1930年就開始參加紅軍,當時長官問他,為什麼要參加紅軍,他說:“我是個孤兒,是紅軍讓我翻身做人的,我生死都要和紅軍在一起。”
1935年5月,飛奪瀘定橋前,紅四團趕到瀘定橋時,敵人已經把木板拆走了很多,甚至只剩下了13根光溜溜的鐵索,寒氣逼人,向下望去,是湍流不息冰冷的江水,對面還是敵人的重機槍。
面對此景,敵人在對面狂妄地喊道:“有本事你們飛過來啊。”
為了完成任務,紅四團決定組建“敢死隊”衝過去,當時共有21個勇士報名,劉金山趕到瀘定橋後,毛遂自薦,他馬上請示讓自己參加敢死隊。
隨後,組織上得知劉金山在此前多次戰鬥中的英勇表現,答應了他的請求,批准他加入敢死隊,組成了22人小隊。
隨着團長的一聲令下:“上橋,掩護!”戰鬥激烈地打響,22個勇士衝上去爬在了鐵索上。
劉金山記得,當時他全身掛着手榴彈,腰上還拿着大刀,走前前面的同志還拿着幾個行軍鍋,但是敵人的火力密度很大,有四個戰士不幸中彈掉入了江心。
但這沒有把劉金山嚇倒,他用手拉着鐵索,慢慢向前,鐵索上的倒刺早已經讓戰士們雙手血肉模糊,但是戰士們依然沒有退縮,而是繼續向前。
隨着後面紅軍戰士的機槍掩護,對面的敵人看到紅軍如此英勇,馬上招架不住了,開始扔燃燒瓶,把橋對面僅有的幾塊木板點燃了。
隨着火越燒越大,劉金山和廖大珠等人見勢不妙,決定馬上衝過去。一方面,敵人用火攻,如果時間長了,僅有的幾塊木板就被燒完,更不能踩着過了,另一方面,隨着火勢的蔓延,鐵索也可能被燒紅,匍匐前進更沒有希望了。
千鈞一髮之際,劉金山和廖大珠突然站起來,從腰間取出長刀:“沖啊,同志們!”隨着幾聲吶喊,身後的戰士們都站起了起來,憑着幾個僅有的木板,穿過火海,衝過了橋面,撲到了敵人的陣地里。
楊成武看到戰士們如此英勇,馬上讓後面的戰士鋪木板,幾分鐘後,戰士們一擁而過,那幾個勇士早已經和對面的敵人打成一片,混亂不已。
衝過橋後,劉金山感到陣陣鑽心的痛,原來由於大火,他身上很多地方都被燒焦了,甚至皮膚和槍身都沾在了一起,血肉模糊,疼痛難忍。
任務終於完成了,紅4團奪取了瀘定橋,完成了毛主席下達的非凡任務,這些勇士還獲得了中央的獎賞,每個人一個列寧服,一支鋼筆,一個日記本,還有一個搪瓷杯,這是那個年代最高的獎勵了。
飛奪瀘定橋的勝利,對新中國來說,是意義重大的,新中國十大開國元帥,其中就有七位元帥長征時經過了滬定橋。
毛主席日後在他的詩詞《長征》中有一句“大渡橋橫鐵索寒”就是對這些勇士最高的讚賞。
問題三:敵人為何不炸斷鐵索
紅軍奪取了瀘定橋,那麼橋對面的敵人是誰呢?為什麼沒有直接炸斷鐵索呢?
根據1979年6月內部發行的《文史資料選輯》,其中有一篇文章《二十四軍在川康邊區阻截紅軍的實況》記載了當時國民黨角度的一些細節。
當時駐守在橋對面的是國民黨第24軍,此後軍長是劉文輝,得到紅軍要奪取瀘定橋的消息後,劉文輝火速讓38團團長李全山率領隊伍,為一線右翼,兵力重點擺在瀘定橋。
第38團團長李全山來到瀘定橋後,馬上讓人一邊拆除橋面的木板,一邊開始建築工事,當時天色已晚,李全山等人趕路疲憊不堪,便草草了事,沒有想到木板還沒有拆完,紅軍已經到了對岸。
天還沒有亮,李全山根本沒有時間完全拆完木板,因為當時木板是用鐵釘牢牢固定在鐵索上的,在敵人的那端,仍有少許的木板。
聶榮臻回憶說:“當時瀘定橋被拆得只剩下幾根光溜溜的鐵索,懸掛在令人頭暈目眩的激流之上。”
由此可以確定,當時敵人從一邊開始拆除,但是沒有拆完,紅軍這邊望過去基本上都是鐵索,可以想象,如果敵人全部拆完,不僅紅軍過橋的難度很大,而且敵人受橋也很容易,這足以說明,毛主席緊急命令加快時間,是多麼高瞻遠矚。
據那篇文章描述,當時紅軍和第38團在瀘定橋激戰,李全山傷亡50多人,他們見勢不妙,才開始用火攻,因為李全山根本沒有想到紅軍可以衝過來。
文中記載,李全山看到招架不住,向上級求援,希望旅長袁國瑞援助,不料當時袁國瑞也在大渡河和紅軍戰鬥,接到李全山的電話後,說了一句“我們這裡也很緊張”便放了電話。
由此可見,22個勇士的壯舉把李全山給嚇壞了,但是現在求援已然來不及,只能用最後的火攻拖延時間,不料紅軍勇士穿過火海,用生命奪取了瀘定橋。
那麼問題來了,當時李全山的長官劉文輝為何不直接下命令炸斷鐵索呢?這樣豈不是更簡單?
事實上,劉文輝也不是等閑之輩,他之所以不會炸橋,是因為他也有自己的深思熟慮。
第一,他認為紅軍不可能攻過來,沒必要炸橋。
劉文輝長期在蔣介石的領導下,形成了固有的觀念,認為紅軍向來是不堪一擊,沒有任何的軍事實力,但他低谷了紅軍戰士,紅軍22個勇士頑強地沖了過去,用生命的代價換取了飛奪瀘定橋的勝利。
第二,劉文輝認為自己的軍隊戰鬥力強,紅軍打不過。
這從劉文輝僅僅讓一個團駐守瀘定橋就可以看出,但紅軍指揮有方、英勇善戰,一部分部隊強渡大渡河,形成兩路紅軍夾河而上之勢,飛奪瀘定橋志在必得。
第三,劉文輝不敢炸,炸了就是千古罪人
要知道,在古代尤其是沒有先進技術的支撐下,造橋大多數情況都因地制宜,大渡河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橋下的河流更是常年湍急,深不可測。
當年康熙皇帝下令造橋時,不僅耗費無數人力和物力,每一根鐵索都需要利用“索渡原理”連接在兩岸,不僅如此,在兩岸都要幾十米的深井,鐵索在深井中用生鐵澆鑄固定。
換言之,雖然只有13根鐵索,但這是確實連接兩岸唯一的通道,幾百年來這個鐵索橋服務着兩岸居民,如果輕易炸斷,於老百姓來說,於歷史來說,無異於千古罪人。
史沫特萊在書中也證實:當時的川軍拆了部分橋板,沒有全部拆除。瀘定橋是兩岸唯一通道,如果沒有特別緊張的軍情,誰會願意拆掉中國的這座歷史名橋呢。
地地道道的四川人劉文輝不可能不知道這個道理,而且一直在國民黨中賣命,劉文輝知道這樣做得不償失,而且這個人是有愛國主義情懷的,他向來反對內戰,所以從那個角度來說,劉文輝絕不會鋌而走險。
當然,根本原因是劉文輝對紅軍的作戰能力不看好,他自認為紅軍不可能越過只有鋼索的瀘定橋,除非是“飛”過來,不料,22個勇士靠着頑強的鬥志真的“飛”了過來,這一仗,不僅震驚了國民黨,更讓國內外感到震驚。
除了埃德加斯諾的報道,《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史》中也有記述:“在紅軍到達前,敵人已將鐵索橋上的木板拆除,只剩13根鐵鏈橫在大渡河上,勇士們冒着敵人密集的火力,攀登着懸空的鐵鎖鏈,向對岸衝去。”
而22勇士之一的劉金山,被授予“飛奪瀘定橋戰鬥英雄”稱號,榮獲二級八一勳章,和劉金山一樣,這22個勇士的名字,很少有人知道。
勇士的晚年
劉金山等飛奪瀘定橋的戰士,日後更是淡泊名利,有幸活下來的最後都為新中國做了巨大的貢獻,劉金山在1955年授銜時主動邀請降銜,最後被授予大校軍銜。
但是很多人還不知道劉金山是飛奪瀘定橋的老紅軍,知道楊成武將軍的回憶錄面世後,這22個勇士的光榮事迹才浮出水面。
後面有人讓劉金山寫寫回憶錄,或者說寫個傳記,他婉言謝絕說:“這又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要寫就寫寫我犧牲的戰友。”
劉金山的回答多麼的樸實真誠,他的回答向黨遞交了滿意的答卷,他是毛主席的忠誠戰士,更是黨的忠誠戰士。
在生活上,劉金山更是艱苦樸素,他每次出門都來不做專車,要求子女更是不行允許坐公家的車,不要拿公家的東西。
在孩子上學過程中,劉金山不允許孩子們對外說自己是幹部家庭,也從來不會給孩子任何特殊,大家都稱呼劉金山是:軍長家裡的農民工。
1999年9月,劉金山在蘇州病逝,享年91歲。
如今,當年那22個勇士可以查到檔案的寥寥無幾,他們都是無名英雄。
一如劉金山的孩子們說,父親沒有留下任何的物質財富,但是他留給子女的是永遠的精神財富,永遠值得後代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