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昭平台水庫俢窯溝溢洪道的一段回憶
趙天寶
在昭平台水庫俢窯溝溢洪道的一段回憶
窯溝溢洪道是昭平台水庫南溢洪道,因為它處在窯溝的地界,所以當時叫窯溝溢洪道。
時間,1966年農曆6月25日。
為響應毛主席“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的偉大號召,上級決定修建昭平台水庫二期工程:開挖修建南溢洪道及瀉洪間,(當時稱五道閘)加固水庫大壩建護坡。我們魯山縣的主要工程是修溢洪道建閘門。(這個時期歸許昌地區管轄)
民工組織要求軍事化。全縣各大隊抽調基幹民兵以排為單位,縣設團指揮部,各行政區設營,公社為連。(連長是泉上大隊支部書記王保鈞)。自上而下統一指揮。
6月25日這天,正值盛夏三伏,天氣十分炎熱。我們泉上大隊民工排的23名民工背着行李扛着工具按時到達梁窪公社連隊集合點。上午9時,全連約300多名民工,打着紅旗,沿着剛開通的第一條公路“魯梁公路”浩浩蕩蕩開往昭平台。
民工營房在婆娑街南部,是由各大隊提前建好的土.木.草結構的大工棚。一個大棚可供一個排的人員居住。(打地鋪)
民工伙食,一個連隊一個食堂。由於我國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剛剛過後,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還很困難,所以民工的生活條件也不太好。吃糧國家補貼一部分,自帶一部分。主糧全是小麥大麥交和扁豆交。生活用水條件較差,此處無水井,吃水是在附近的小河邊沿處打個直徑1米多的小水坑,裡邊放個筐子,只要把河裡的雜物隔離開就可以飲用了。
作息時間全團統一,早上5點半鐘起床,6點出操,7點開飯,8點排着整齊的隊伍上工。11點半收工吃飯。有炊事員把飯送到距工地約1公里的小山頭上民工就餐。這是因為在中午休息時間內爆破員要放炮,為了民工的安全,工地所有人員務必撤離。
這裡的石質堅硬,含鐵量高需要打2米左右深的豎井,裝好炸藥後,待團部發信號,全工地炮手可點火起爆。爆破的土石可供當天下午和第二天上午起運。
在那艱苦的年代裡,人們為了改變一窮二白的落後面貌,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以堅強的毅力,衝天的幹勁在工地上奮戰。工地上紅旗飄飄,人山人海。有的刨土,有的裝車。兩個人一輛架子車,一個拉,一個推,你追我趕,爭先恐後。團部的高音喇叭不停地播放音樂或表揚好人好事,以激勵大家增加勞動幹勁。全團工地熱鬧非凡。現在回憶起這壯觀的勞動場面真如一幅完美的畫卷。
在60年代里,一沒有先進工具,二沒有現代化設備,全憑着勞動人民的雙手,不到三個月時間,竟把坐在溢洪道中央的兩個小山頭各切除一半。
‘興修水利 ,造福後代’,是當時的響亮口號。而今“功在千秋,利在萬代”已是事實。
昔日的昭平台,今天的昭平湖,如一湖聖水滋潤着魯山人民。乾渠兩岸的農田,旱時能澆澇時能排,保障了農業豐收。同時也解決了魯山東部幾個縣的人民用水問題。
昭平湖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在魯山的大地上。
原魯山縣梁窪鎮泉上村:趙天寶
2022.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