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影像記憶|狼牙山五壯士

2025年04月03日17:52:08 歷史 1062

清晨的狼牙山,晨霧如紗。五尊青銅雕像在熹微中沉默佇立,嶙峋山岩將他們的身影勾勒成永恆的剪影。

狼牙山的名字,是從什麼時候叫起來的,或許沒人說得清楚,但是因為什麼叫響的,在中國卻人盡皆知。

抗戰影像記憶|狼牙山五壯士 - 天天要聞

“狼牙山五勇士紀念塔”(2017年10月27日攝)。新華社發

抗日戰爭時期,便於藏匿、適合游擊的地形讓河北易縣成為重要抗日根據地,八路軍、游擊隊從這裡出發,給敵人以沉重打擊。

1941年8月,侵華日軍華北方面軍調集7萬餘人兵力,對晉察冀邊區所屬的北嶽、平西根據地進行毀滅性“大掃蕩”。9月25日,日偽軍3500餘人圍攻易縣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區。晉察冀軍區一分區一團七連六班的五位戰士——班長馬寶玉、副班長葛振林,戰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學義,擔負後衛阻擊,掩護全連轉移。

抗戰影像記憶|狼牙山五壯士 - 天天要聞
2025年3月19日拍攝的“狼牙山五勇士”雕像。新華社發(張銘洋 攝)

他們邊打邊撤,將日偽軍引向狼牙山棋盤陀峰頂絕路。日偽軍誤認咬住了八路軍主力,遂發起猛攻。五位戰士臨危不懼,英勇阻擊,子彈打光後,用石塊還擊,一直堅持戰鬥到日落。面對步步逼近的日偽軍,他們寧死不屈,毀掉槍支,義無反顧,縱身跳下數十丈深的懸崖。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壯烈殉國;葛振林、宋學義被山腰樹枝掛住,幸免於難。

抗戰影像記憶|狼牙山五壯士 - 天天要聞
狼牙山五壯士”倖存者葛振林(右)和宋學義。李途 攝

為紀念和表彰這五位抗日英雄,當地革命政府在棋盤陀峰頂修建了“狼牙山三烈士碑”。1959年5月重建,更名為“狼牙山五勇士紀念塔”。新中國成立後,宋學義轉業到地方工作,1978年逝世。葛振林1981年7月離職休養,2005年3月逝世。

抗戰影像記憶|狼牙山五壯士 - 天天要聞
1985年8月,時年68歲的葛振林應邀參加湖南省少先隊代表會議,對孩子們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新華社記者 鄒雲 攝

歷史長河奔涌,精神火種不滅。今天的狼牙山,松濤依舊在傳頌英雄史詩。五壯士的事迹被編入中小學教材,他們的故事被電影、話劇、畫作等多種藝術形式傳播,以他們命名的英模部隊方隊在2015年“九三閱兵”亮相……八十餘載春秋流轉,五壯士的精神早已超越時空。在邊防哨所,在抗洪一線,在地震現場,“狼牙山精神”已化作新時代奮鬥者的集體基因。

抗戰影像記憶|狼牙山五壯士 - 天天要聞
2015年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這是“狼牙山五壯士”英模部隊方隊通過天安門廣場。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夕陽西沉,紀念塔的投影漸漸拉長,與連綿的太行山脈融為一體。五位勇士凝固的身影,依然保持着守護的姿勢——他們守着的不僅是歷史記憶,更是一個民族面對危難時永不彎曲的脊樑。

抗戰影像記憶|狼牙山五壯士 - 天天要聞
2024年8月6日拍攝的“狼牙山五勇士紀念塔”。新華社發(郭恩橋 攝)
抗戰影像記憶|狼牙山五壯士 - 天天要聞

主筆:張鋮

記者:牟宇

編輯:章磊 劉金海 方欣

視覺:胡秋思

圖片:中國照片檔案館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從四合院的結構說說魯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 天天要聞

從四合院的結構說說魯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從八道灣四合院的結構說說魯迅兄弟交惡的原因。魯迅兄弟交惡,是從三兄弟合資買入北京八道灣衚衕的三進四合院,三家人加上老母親生活在一起開始的。當初買房的錢3500大洋,是大哥魯迅出了大頭,家裡的開支也是以魯迅的薪資為主。
以前人們非常重視貞操觀。現在為啥不那麼重視了? - 天天要聞

以前人們非常重視貞操觀。現在為啥不那麼重視了?

人都有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實在以前還有一個貞操觀。明清時期,人們是非常看重貞操觀的。貞操本來是指堅貞不移的節操。後來就演變成了專指女子不失節。有句話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說明貞操對於女子是非常重要的,比生命還重要。那麼,從古
蘇聯當年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戰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 天天要聞

蘇聯當年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戰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大家好,今天嘮個硬核歷史!咱今天要聊的這個事兒啊,絕對比電視劇還魔幻——當年號稱世界第一“戰鬥民族”的蘇聯,明知道阿富汗是“帝國墳場”(英國、沙俄都栽過跟頭),卻非得頭鐵往裡沖,結果把自己整解體了!這事兒聽着離譜吧?具體怎麼回事,今天我就給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 天天要聞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鄰居的瓷盤"六十萬啊,這瓷盤怎麼又回到了李老頭家裡?"我望着鄰居家牆上那熟悉的花紋,心裡五味雜陳。我叫周建國,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這小縣城生活了大半輩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國,多少人的命運都在那場改革浪潮中被重新書寫。我們這些"國企大軍",轉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 天天要聞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上周,我和來自上海的好兄弟盧博士相約,一起探訪了位於廣東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鎮,近距離接觸與了解每天上午挑着水果坐火車去廣西、下午乘火車返回村裡的“擔擔軍”。前一天下午四點,我們抵達河唇鎮北部的HW村,滿眼都是番石榴,一條鐵軌就在村子旁邊,不時有呼嘯而過的綠皮火車。這一帶盛產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條件,...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 天天要聞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蔣志格 英宗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廢景泰帝仍為郕王,尋崩,葬祭如親王禮。免襄王親來朝賀。 按《明大政紀》:天順元年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誥諭廢景泰帝仍為郕王,歸西宮。戊戌,命郕王所立皇太后吳氏復為宣廟賢妃,廢皇后汪氏復為郕王妃。癸丑,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