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2025年03月29日13:12:12 歷史 1952

寰瀛之內 在祁山茲域

據《晉書·志第四 地理上》記載:昔大禹觀於濁河而受綠字,寰瀛之內可得而言也。天有七星,地有七表;天有四維,地有四瀆。八紘之外,名為八極。地不足東南,天不足西北。八極之廣,東西二億三萬一千三百里,南北二億三萬一千三百里。自地至天,半八極之數,自下亦如之。昔黃帝令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萬九千八百八步。史臣案,凡周天積百七萬九百一十三里,徑三十五萬六千九百七十里。所謂南北為經,東西為緯。天有十二次,日月之所躔;地有十二辰,王侯之所國也。或因生得姓,因功命土,祁、酉、燕、齊,在乎茲域。

一、大禹觀於濁河、西漢水、天水、天河 治水在秦 瀛之內隴南

夏都陽城在隴川以南堯舜地, 秦襄公在岐豐以西建立秦國的禮縣祁山以西

《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穎川.南陽,夏人之居也。”《水經·領水注》:“穎水自竭東運陽翟縣故城北,夏禹始封於此.為夏國。”

根據《史記·禹本紀》記載:“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載壺口,治梁及岐。既?太原,至於岳陽。覃懷致功,至於衡漳。禹貢雍州之地,舜置十二牧雍其一也,周武王都豐鎬,平王東遷以岐豐之地賜秦襄公,秦襄公在岐豐以西建立秦國。秦襄公將岐豐以東之地還周

《左傳·哀公六年》引《夏書》曰:"惟彼陶唐,帥彼天常,有此翼方。”社豫注:“唐虞及夏同都冀州。"大禹治水從隴南市禮縣開始

根據《史記·禹本紀》記載:“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載壺口,治梁及岐。既?太原,至於岳陽。覃懷致功,至於衡漳。其土白壤。賦上上錯,田中中,常、衛既從,大陸既為。鳥夷皮服。夾右碣石,入于海。”

意思是說:禹治水是從冀州開始的。冀州:就在壺口,在梁山和岐山之間。這裡有大片平原,一直到達秦嶺的南麓。在治理好覃水和懷水後,他接着治理衡水和漳水。這一帶是肥沃的白色土壤,田地屬於中中等,即第五等。禹規定其賦稅為上上等,即第一等,當然也有第二等的。凡此種種,因為地力情況很不相同。常水和衛水疏通以後,陸地交通也方便多了。這裡的秦人稱鳥夷(禮縣是秦人故里)部落生產毛皮服裝,這裡的水通過仇池的夾石碣石,進入武都海。

冀州在什麼地方?據《史記》記載:“舜,冀州之人也。舜耕歷山,淦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就時於負夏。”意思是說:舜,是冀州人。舜在歷山(歷城即今西和縣城)耕過田,在雷澤(仇池)打過魚,在河水(河池水)岸邊做過陶器,在壽丘(成縣南山)做過各種家用器物,在負夏(嘉陵江邊)跑過買賣。

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武公十年滅冀戎,置冀縣。”冀州就是秦國設置最早的冀縣,治所在地在天水市甘谷縣南,管理着隴南市禮縣大部分地方。“治梁及岐。”即甘肅隴南市、陝西漢中市古為梁州,岐:陝西省鳳縣為南岐州。岐或祁山(祁山,秦人西垂宮大堡子山),這裡的“治”不是治理,而是設置,即“冀州”在梁山和岐山之間。“梁山,古人把西秦嶺山峯叫梁、或梁山、大樑上。”“岐山即諸葛亮伐蜀六出祁山,西漢水就是發源西秦嶺大樑上的嶓冢山,發源後從天水齊壽山(嶓冢山)流入禮縣一直沿祁山流的。”古冀州就在西秦嶺和祁山之間。舜命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他從冀州開始,我認為冀州就在天水市甘谷縣南,隴南市禮縣北,隴南是秦人發祥地,冀縣也是武都海(雷澤)最北邊,也是最高處。“壺口”據《三秦記》曰:“仇池縣界,山上有池,故曰仇池,山在倉洛二谷之間,常為水衝擊,故下石而上土,形似復壺。”壺口正對冀州。

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的祖先,是帝顓頊的後代子孫,名叫女修。女修織布時,燕子掉下卵,女修吞了,生下兒子大業。大業娶少典的女兒,叫女華。女華生大費,大費跟隨禹平治水土。事情成功後,帝舜賜給禹黑色玉圭。禹受賜說:“不是靠我就能成功,還多虧大費的幫助。”帝舜說:“費呀,是你贊助禹取得成功,我要賜你黑色旗旒。你的後世子孫將繁多興旺。”因此把姚姓的美女賜給他為妻。大費拜受,幫助舜馴養鳥獸,鳥獸多被馴服,這就是柏翳。舜賜姓為贏氏。

大費生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大廉,即鳥俗氏;另一個叫若木,即費氏。費氏的玄孫叫費昌。其子孫有些住在中原,有些住在夷狄。費昌生當夏桀之時,脫離夏,投奔商,為湯駕車,而在鳴條打敗桀。大廉的玄孫叫孟戲、中衍,他們長着鳥的身子卻能說人話。帝太戊聽說,便卜問是否可讓中衍來駕車,卜的結果是吉,便召中衍來駕車並賜女為妻。從太戊以來,中衍的後代,世世輔佐殷國有功,所以贏姓中有不少顯名於世,終於成為諸侯。

以上說明,大禹治水從禮縣開始,還得到了禮縣秦人祖先大費的幫助,大費治水有功,舜賜姓秦人為贏氏。秦人是燕子掉下卵,女修吞了,生下兒子大業。秦人長着鳥的身子卻能說人話。後人稱秦人“鳥夷”。秦人善養馬鳥,生產毛皮服裝。

據《山海經·海內北經》記載:蛇巫之山,上有人操柸而東向立。一曰龜山。意思是說:有一座蛇巫山,山上有人手拿杯子,面朝東而立。一說此山名叫龜山。

西和縣漢源鎮古時叫白石鎮,旁邊的山叫龜山,漢朝星隕於地成白石,狀如龜,故名。

據《山海經·海內北經》記載:西王母梯幾而戴勝杖,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崑崙虛北。意思是說:西王母身子倚靠着桌几,頭上戴着首飾,她的南面有三青鳥,專門負責給西王母取食。西王母住在昆崙山的北面。

據《山海經·海內北經》記載:有人曰大行伯,把戈。其東有犬封國。貳負之屍在大行伯東。意思是說:有個人名叫大行伯,手中拿着戈。大行伯所居之地的東邊有個犬封國。貳負的屍體也在大行伯所居之地的東面。

據《山海經·海內北經》記載:犬封國曰犬戎國,狀如犬。有一女子,方跪進柸食。有文馬,縞身朱鬣,目若黃金,名曰吉量,乘之壽千歲。意思是說:犬封國又叫犬戎國,該國之人的樣貌與狗相像。這裡有一位女子,正跪在地上,手捧一杯酒向丈夫進獻食物。這裡有一種帶有斑紋的馬,全身呈白色,有紅色的鬃毛,眼睛像黃金一樣閃閃發光,這種馬名叫吉量,人只要騎過它就能壽達千歲。

據禮縣縣誌記載:周宣王(秦庄公)與大駱犬丘之地為西垂大夫”。周宣王及秦庄公時為西垂地。漢為嘉陵道及西縣地。後魏分置蘭倉縣。西魏又改漢陽縣,以在西漢水之陽得名。又設潭水縣。隋改長道縣。宋置大潭縣。潭水與大潭之名,均以縣境有湖潭之水而得名。

以上說明:禮縣位於海的西北角以東的地方。在昆崙山的北面,這裡有犬封國又叫犬戎國,秦人就住在“西犬丘”,秦人非子能養馬,有文馬,縞身朱鬣,目若黃金,名曰吉量,乘之壽千歲。

據《史記·秦本紀》記載:非子居住在犬丘,喜愛馬和其他牲口,並善於飼養繁殖。犬丘的人把這事告訴了周孝王,孝王召見非子,讓他在汧(qiān,千)水、渭水之間管理馬匹。馬匹大量繁殖。孝王想讓非子做大駱的繼承人。申侯的女兒是大駱的妻子,生了兒子成(封地就是成縣),成做了繼承人。申侯就對孝王說:“從前我的祖先是酈山那兒的女兒,她做了西戎族仲衍的曾孫胥軒的妻子,生了中潏,因為與周相親而歸附周朝,守衛西部邊境,西部邊境因此和睦太平。現在我又把女兒嫁給大駱為妻,生下成作繼承人。申侯與大駱再次聯姻,西戎族都歸順,這樣,您才得以稱王。希望您考慮一下吧。”於是孝王說:“從前伯翳為舜帝掌管牲畜,牲畜繁殖很多,所以獲得土地的封賜,受賜姓嬴。現在他的後代也給我馴養繁殖馬匹,我也分給他土地做附屬國吧。”賜給他秦地作為封邑,讓他接管嬴氏的祭祀,號稱秦嬴。但也不廢除申侯女兒生的兒子做大駱的繼承人,以此來與西戎和好。

隴南有雷澤、仇池、武都海。據《史記》伏羲生於仇池,長於成紀.仇池山就是隴南市西和縣大橋鄉的仇池山。據《太平御覽》引《遁甲嚴山圖》載:“讎夷山,四絕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處”。隴南市西和縣有仇池山。仇池山現有伏羲出生的伏羲崖,出生的崖洞,還有伏羲母親華胥氏踩過的腳印,有伏羲神廟。據傳,華胥國有個叫華胥氏的姑娘,到一個叫雷澤的地方去遊玩,偶爾看到了一個巨大的腳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於是就有了身孕,懷孕十二年後生下一個兒子,這個兒子有蛇的身體,人的腦袋,取名為伏羲,華胥國因和神母名相忌諱,華胥國更名華陽國。隴南市古時是海洋,今隴南禮縣鹽關鎮古時為滷水縣,有鹽井,產井鹽,可證古為海底。武都海史稱天池大澤,公元前111年,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開置武都郡,治武都縣。何謂武都:說者謂天池大澤在縣之西,故謂之都。現在隴南市境內過去稱武都海、仇池、河池的,就是雷澤。天池大澤的存在,使得先秦以至西漢初年的古漢水上遊河道具有航運之便利

二、夏、周、秦都西邑犬丘就是禮縣祁山

另據《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武王克殷,求太怕.仲雍之後,乃封周章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墟。”《太平寰宇記》載:虢縣,南四十里。舊四鄉,今六鄉。古虢國之地,即周文王弟虢叔所是,曰西虢。按《禮記注》雲:“虢,或謂郭,在武都南一百里,有虢叔城是也。”又按《地理志》雲:“虢,漢並於雍。”今虢縣,後魏立為武都郡。西魏時,武都郡治洛邑縣,即原虢縣。

《史記·秦本紀》記載:武公元年,伐彭戲氏,至於華山下,居平陽封宮。三年,誅三父等而夷三族,以其殺出子也。鄭高渠眯殺其君昭公。十年,伐邽、冀戎,初縣之①。十一年,初縣杜、鄭。滅小虢。

據《史記·夏本紀》的記載:“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據《山海經·海內經》記載:“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意思是說:黃帝生了駱明,駱明生了白馬,白馬就是鯀。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以廣漢西部白馬氐羌人居住地置武都郡(隴南市的前身)。

《尹至》記載的更加詳細:湯往征弗附。摯度,摯德不僭。自西翦西邑,戡其有夏。

這個西邑夏其實就是夏朝的都城,春秋時期稱為“西邑夏”,那麼商朝人又是怎麼稱呼夏朝的呢?

清華大學教授推測,“西邑”可能是夏朝的代稱,而不是直接說夏朝。在甲骨文上面同樣提到了一個叫“西邑”的地方。

如:貞,於西邑。貞:燎於西邑。

近現代的一部分考考古學家認為古人在地名上的記載都是直接了當,他們認為西邑可能只是西邊的某一個地方,從未想過這個地方可能就是夏朝。

秦公簋,1917年出土於甘肅省禮縣紅河鄉西垂宗廟遺址王家東台的一個青銅器窖藏,1959年由故宮博物院撥交中國歷史博物館,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銘文內容記載秦國建都華夏,已歷十二代,威名遠震;秦襄公繼承其祖先功德,撫育萬民,武士文臣,人才濟濟,使自己永保有四方,乃作此器以為頌。銘文:不顯朕皇且,受天命鼏宅禹跡,十又二公,在帝之坯。嚴,恭夤天命,保業厥秦,虩事蠻獶。

三代之前舜帝在圭山賜大禹玄圭!賜伯益贏姓!將帝害高辛氏之子契“封於商,賜子姓”,始有圭戎、圭盡縣、上邦。玄圭是伏羲文化的聖器!!子曰“石紐,西夷人也” 《 十道錄 》 說:“石紐是秦州地名‘ · 。姜、姬、尹、狄、禹、桂、萃、辛、權、贏、秦、李、趙、庄、龍、皮,雙,壤馳、上官等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基礎姓氏都源自隴南,

禮縣、西和縣秦朝稱西縣。“西縣”的“西”字,《說文》言其是“鳥在巢上,象形”。為什麼“鳥在巢上”為“西”呢?因為秦人本為少昊氏後裔,以鳥為圖騰,從很早的時候他們就從今山東遷至最西的朱圉山(在甘肅省甘谷縣南部,與禮縣接壤)。後從朱圉山沿茅谷(即古代神話中所說昧谷、蒙谷)向南,到漢水上游(西漢水、東漢水本為一條水,到漢代才因地震而上游部分在峪陽南流,形成兩條水),因而也名其地為“西”。文獻記載秦代已有“西縣”之名,則形成應在此前更早的時期。所以,“西”就是日落之處。《太平御覽》卷三引《淮南子》,說:

日入崦嵫,經細柳,入虞泉之池,曙於蒙谷之浦。日西垂,景在樹端謂之桑榆。

這段話見於《淮南子·天文》,唯於“日入”下奪“崦嵫,經細柳,入”六字。而兩書中“曙於蒙谷之浦”一句中“曙”當是“暗”字之誤。(如作“曙”,則應為“曙於暘谷之浦”,才能與本段開頭“日出於暘谷”相一致)這段文字雖帶有神話的色彩,但其中提到的一些地名,也應同先民對太陽運行的認識,同部族測日的活動有關。《淮南子》言“日入崦嵫”;屈原《離騷》中說“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王逸註:“崦嵫,日所入山也。下有蒙水,水中有虞泉。”《山海經·西山經》言鳥鼠同穴山之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新編《辭源》說:“崦嵫,山名,在甘肅省天水縣西,古代神話說是日入之處。”《尚書·堯典》‘分命和仲宅西。’鄭玄註:‘西者,隴西之西,今人謂之兌山。’”《後漢書·郡國志》漢陽郡“西縣”下引鄭玄此注作“今謂之八充山”,蓋“八充”為“嶓冢”之音轉。“兌”乃是“八充”二字之誤。又《堯典》原文作“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偽《孔傳》:“昧,冥也。日入於谷而天下冥,故曰昧谷。”《十道志》言:“昧谷,在秦州西南,亦謂之兌山,亦曰崦嵫”。我們想,崦嵫並不在華夏最西部,據《山海經》、《穆天子傳》等文獻,崑崙、敦煌一帶以至更西之地已在春秋以前人知識範圍之內,怎麼反倒以在今甘肅南部天水、禮縣一帶之山為“日所入山”?因為這是秦文化的遺留。秦人長期居於西垂(後之西邑、西縣)地,而以其以西之山為日落之山,傳於口耳之間,書於史籍、文獻,以後遂融入中原文化,成神話之一部分。所謂“昧谷”、“蒙谷”,即禮縣東部的峁谷、峁水(文獻中或作茅谷,今作“冒水河”,“昧”、“蒙”、“茅”、“峁”、“冒”皆一音之轉)。其水發源於朱圉山東南,秦人正是沿着這條水到了西漢水上游眾水交匯之地的“西垂”的。

三、寰瀛之內 在祁山茲域

據《晉書·志第四 地理上》記載:昔大禹觀於濁河而受綠字,寰瀛之內可得而言也。或因生得姓,因功命土,祁、酉、燕、齊,在乎茲域。

甘肅省禮縣祁山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祁山甘肅禮縣東、西漢水北側,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東至鹵城(今鹽官鎮),綿延約50華里

諸葛亮六出祁山

祁山是三國時魏蜀必爭之地,因諸葛亮伐魏“六出祁山”而得名。位於甘肅省隴南市禮縣東。漢時于山上築城,南臨西漢水十分險固。

三國時期的祁山位於魏蜀兩國交界處,祁山上有諸葛亮故壘(今祁山堡)、民戶萬餘家,山勢秀險、崎峻,自古以來,祁山是兵家必爭之地。

基本介紹

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六出祁山”的事迹,早已為我國人民所稱道;他為統一事業表現的百 折不撓、鞠躬盡瘁[cuì]的精神,亦早已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一部分。“六出祁山”是諸葛亮晚年西線北伐戰略行動的代稱,也是人生為理想執着追求奮鬥、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毅力與意志的象徵。

祁山景觀

南宋紹 熙2年(1191)4月,無疾而化,留偈([jì] 即佛經中的唱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祁山人文

祁山中部峰頂,三國時有城,極為嚴固,城南三里有亮故壘,今名祁山堡,距 禮縣城25公里。

南北朝時期,為紀念諸葛亮,在堡內建有武侯祠,歷有修復。現存武侯祠殿宇,前後三院,為歇山式建築。正殿內塑高大的孔明像,手執羽扇,端坐正視,後殿祀關羽,最後為起佛殿院。門外有照壁、戲台,為建國前後重建或改建。尚存歷代名人書寫匾額多面,楹聯5副,碑石20餘通,對諸葛亮畢生事迹和功跡概述甚詳,字跡勁秀,古趣盎然。祁山堡已成為三國之旅的重要景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禮縣祁山堡遠景

武侯祠

武侯祠距禮縣縣城25公里,塑有諸葛武侯神像,名人題寫的匾額條幅氣勢恢宏,警句炙口,書藝精道。武侯祠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立了文管機構。祁山武侯祠已對外開放,慕名旅遊者絡繹不絕。以武侯祠為中心,四周尚有點將台、藏兵灣、九寨、上馬石、小祁山、鹵城鹽井、西縣、木門道、鐵籠山等十餘處古遺址,可供人們參觀遊覽。祁山已成了絲綢古道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相關歷史事件

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諸葛亮於成都向後主劉禪上《出師表》後,進入漢中設臨時丞相府。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四月,親率主力首次北伐(一出祁山),隴右的天水等三郡降蜀。由於先鋒馬謖失街亭,情勢急轉直下,亮只得撥西縣千餘家還漢中。是年冬,諸葛又率大軍二次北伐,出散關(寶雞西南),圍陳倉(寶雞市東),後因糧草不濟而退兵。建興七年(公元229年)三次北伐,亮派陳式佔領了魏之武都(今成縣),陰平(今文縣)二郡,亮本人曾到達建威城(今西和縣城附近,距祁山僅20公里)。建興八年(公元230年)四次北伐,諸葛亮派魏延西入羌中(今天水、隴南一帶),郭淮截阻魏延於祁山一帶,被延擊敗。建興九年(公元231年)二月,諸葛亮親自進行第五次北伐,以木牛運輸糧草,再出祁山,六月破上邽(今天水市麥積區)。由於李嚴假傳退兵旨令,亮在退保祁山途中射殺張郃於木門道(今禮縣羅家堡附近)。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親率十萬大軍從漢中樂城(今城固縣北)出發,進行了最後一次北伐,殺出斜谷口,據五丈原(今陝西岐山縣東南),始以流馬運送糧草,八月卒于軍中。六役中,諸葛亮北伐直接出祁山兩次,間接出祁山二次,(一次是亮到祁山南的建威(今西和),一次是魏延與郭淮戰於祁山一帶),還有兩次未經祁山,總稱“六齣”,是泛指其西線北伐戰略行動的整體而已。

祁山中部峰頂,三國時有城,極為嚴固,城南三里有亮故壘,今名祁山堡,距禮縣城25公里,。祁山武侯祠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立了文官機構。祁山武侯祠已對外開放,慕名旅遊者絡繹不絕。

位於隴南地區禮縣城東23公里的祁山鄉,北距天水市70多公里,是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統師三軍,揮師北上進攻曹魏的營堡,因諸葛亮“六出祁山”而聞名。

南北朝時期,為紀念諸葛亮,在堡內建有武侯祠,歷有修復。現存武侯祠殿宇為三間硬山頂神廳,後連接三間懸山頂大殿,內塑高大的孔明像,手執羽扇,端坐正視。祠堂左右有月門可入關羽殿院,院後為起佛殿院。祁山堡已成為三國之旅的重要景點。

四、《水經注卷二十漾水、丹水》記載的祁山、西漢水

漾水出隴西氏道縣.冢山,東至武都沮縣為漢水。常璩《華陽國志》曰:漢水有二源,東源出武都氐道縣漾山,為漾水。《禹貢》導漾東流為漢是也。西源出隴西西縣.冢山,會白水,徑葭萌入漢。始源曰沔。按沔水出東狼谷,徑沮縣入漢。《漢中記》曰:.冢以東,水皆東流,.冢以西,水皆西流。即其地勢源流所歸,故俗以.冢為分水嶺。即此推沔水無西入之理。劉澄之云:有水從阿陽縣,南至梓潼、漢壽,入大穴,暗通岡山。郭景純亦言是矣。岡山穴小,本不容水,水成大澤而流,與漢合。庾仲雍又言,漢水自武遂川,南入蔓葛谷,越野牛,徑至關城合西漢水。故諸言漢者,多言西漢水至葭萌人漢。又曰:始源曰沔,是以《經》雲漾水出氐道縣東至沮縣為漢水,東南至廣魏白水。診其沿注,似與三說相符,而未極西漢之源矣。然東西兩川,俱受沔、漢之名者,義或在茲矣。班固《地理志》、司馬彪、袁山松《郡國志》,並言漢有二源,東出氐道,西出西縣之.冢山。闞駰云:漢或為漾。漾水出崑崙西北隅,至氐道,重源顯發,而為漾水。又言,隴西西縣.冢山,在西,西漢水所出,南入廣魏白水。又云:漾水出豲道,東至武都入漢。許慎、呂忱並言,漾水出隴西豲道,東至武都為漢水,不言氐道。然豲道在冀之西北,又隔諸川,無水南入,疑出豲道之為謬矣。又云:漢,漾也,東為滄浪水。《山海經》曰:.冢之山,漢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江。然東西兩川,俱出.冢而同為漢水者也。孔安國曰:泉始出為漾,其猶蒙耳。而常璩專為漾山漾水,當是作者附而為山水之殊目矣。余按《山海經》,漾水出崑崙西北隅,而南流注於醜塗之水。《穆天子傳》曰:天子自春山西征,至於赤烏氏。己卯,北征,庚辰,濟于洋水,辛巳,入於曹奴。曹奴人戲,觴天子于洋水之上,乃獻良馬九百,牛羊七千,天子使逢固受之。天子乃賜之黃金之鹿,戲乃膜拜而受。余以太和中,從高祖北巡,狄人猶有此獻。雖古今世殊,而所貢不異。然川流隱伏,卒難詳照,地理潛悶,變通無方,復不可全言闞氏之非也。雖津流派別,枝渠勢懸,原始要終,潛流或一,故俱受漢、漾之名,納方土之稱,是其有漢川、漢陽、廣漢、漢壽之號,或因其始,或據其終,縱異名互見,猶為漢漾矣。川共目殊,或亦在斯。今西縣.家山,西漢水所導也,然微涓細注,若通冪歷,津注而已。西流與馬池水合,水出上邦西南六十餘里,謂之龍淵水,言神馬出水,事同餘吾來淵之異,故因名焉。《開山圖》曰:隴西神馬山有淵池,龍馬所生。即是水也。其水西流,謂之馬池川。又西流入西漢水。西漢水又西南流,左得蘭渠溪水,次西有山黎谷水,次西有鐵谷水,次西有石耽谷水,次西有南谷水,並出南山,揚湍北注;右得高望谷水,次西得西溪水,次西得黃花谷水,咸出北山,飛波南入西漢水,又西南,資水注之。水北出資川,導源四壑,南至資峽,總為一水,出峽西南流,注西漢水,西漢水又西南得峽石水口,水出苑亭西草黑谷。三溪西南至峽石口,合為一瀆,東南流,屈而南注西漢水。西漢水又西南,合楊廉川水,水出西谷,眾川瀉流,合成一川。東南流,徑西縣故城北。秦庄公伐西戎,破之。周宣王與其先大駱犬丘之地,為西垂大夫,亦西垂宮也。王莽之西治矣。建武八年,世祖至阿陽,竇融等悉會。天水震動,隗囂將妻子奔西城,從楊廣。廣死,囂愁窮城守,時潁川賊起,車駕東歸,留吳漢、岑彭圍囂。岑等壅西谷水,以縑幔盛土為堤,灌城,城未沒丈余。水穿壅不行,地中數丈湧出,故城不壞。王元請蜀救至,漢等退還上邦。但廣、廉字相狀,後人因以人名名之,故習訛為楊廉也,置楊廉縣焉。又東南流,右會茅川水,水出西南戎溪,東北流,徑戎丘城甫。吳漢之圍西城,王捷登城,向漢軍曰:為隗王城守者,皆必死,無二心,願諸將亟罷,請自殺以明之。遂刎頸而死。又東北流,注西谷水,亂流東南,入於西漢水。西漢水又西南,徑始昌峽,《晉書地道記》曰:天水始昌縣,故西城也。亦曰清崖峽。西漢水又西南,徑宕備戍南,左則宕備水自東南,西北注之。右則鹽官水南入焉。水北有鹽官,在.冢西五十許里,相承營煮不輟,味與海鹽同。故《地理志》雲西縣有鹽官是也。

故《地理志》雲西縣有鹽官是也。其水東南徑宕備戍西,東南入漢水。漢水又西南,合左谷水,水出南山窮溪,北注漢水。又西南,蘭皋水出西北五交谷,東南歷祁山軍,東南入漢水。漢水又西南,徑祁山軍南,雞水南出雞谷,北徑水南縣西,北流注於漢。漢水又西,建安川水入焉。其水導源建威西北山,白石戍東南,二源合注。東徑建威城南,又東與蘭坑水會,水出西南近溪,東北徑蘭坑城西,東北流注建安水。建安水又東徑蘭坑城北,建安城甫,其地故西縣之歷城也。楊定自隴右徙治歷城,即此處也,去仇池百二十里,後改為建安城。其水又東合錯水,水出錯水戍東南,而東北入建安水。建安水又東北,有雉尾谷水,又東北,有大谷水,又北,有小祁山水,並出東溪,揚波西注。又北,左會胡谷水,水西出胡谷,東徑金盤、歷城二軍北,軍在水南層山上。其水又東注建安水。建安水又東北,徑塞峽。元嘉十九年,宋太祖遣龍驤將軍裴方明伐楊難當,難當將妻子北奔,安西參軍魯尚期追出塞峽,即是峽矣。左山側有石穴洞,人言潛通下辨,所未詳也。其水出峽西北流,注漢水。漢水北連山秀舉,羅峰競峙。祁山在.冢之西七十許里,山上有城,極為嚴固。昔諸葛亮攻祁山,即斯城也。漢水徑其南。城南三里,有亮故壘,壘之左右,猶豐茂宿草,蓋亮所植也,在上邦西南二百四十里。《開山圖》曰:漢陽西南有祁山,溪徑逶迤,山高岩險,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今此山於眾阜之中,亦非為傑矣。漢水又西南,與甲谷水合,水出西南甲谷,東北流注漢水。漢水又西徑南蚜北蚜中。上下有二城相對,左右墳壠低昂,亘山被阜。古諺云:南蚜北蚜,萬有餘家。諸葛亮《表》言:祁山去沮縣五百里,有民萬戶,矚其丘墟,信為殷矣。漢水西南徑武植戍南。武植戌水發北山,二源奇發,合於安民戍南,又南徑武植戍西,而西南流,注於漢水。漢水又西南,徑平夷戍南,又西南,夷水注之。水出北山,南徑其戍,西南入漢水。漢水又西徑蘭倉城南,又南,右會兩溪,俱出西山,東流注於漢水。

祁山是秦嶺的余脈。祁山位於甘肅禮縣東、西漢水北側,西起北岈,東至鹵城,綿延約50華里。連山秀舉,羅峰兢峙,被譽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地扼蜀隴咽喉,勢控攻守要衝,所以成為三國時魏蜀必爭之地

祁山海拔237米,是禮縣境內最高峰。閶江河水從西面繞城而過,宛若一條銀色的玉帶。它的下游幾里地,有一個地方,崖石對峙,流急灘險,名叫“閶門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五、秦人西垂宮---祁山

眾所周知,陝西乃秦國故地。然而,陝西是秦人的發祥地但並非起源地,最初的秦人到底立國何處,學術界爭論不休。上世紀90年代初,因大堡子山盜墓猖獗,文物大量流失才引起學界和警方的重視,根據追繳的文物以及各種線索,所有證據都指向甘肅東部一個不起眼的窮鄉僻壤-隴南市禮縣。至此,國人苦苦找尋了幾百年的秦國西垂故地終現於世。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禮縣街景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禮縣街景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禮縣街景

秦人以玄鳥為圖騰乃商人後裔(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本居東海之濱。因周初參與了三監叛亂,作為懲罰被周天子將為奴隸,舉族遷徙到甘肅東部為王室養馬。周孝王時期,秦非子因養馬有功,升為附庸。

兩周之際,秦襄公護送平王東遷洛邑,獲岐山(祁山)以西之地封諸侯。岐山(祁山)以東之地還周,於禮縣西漢水腹地建起了自己的國家。天子給於秦人的封地乃是空頭支票-岐豐之地(西周王畿)尚在犬戎手中,秦人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下開啟了勵志之路。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秦人從甘肅進入陝西,一路東進,穆公時拓地千里獨霸西戎位列春秋五霸。春秋後期,經歷四代亂政,被魏國壓制在河西之地百年不得喘氣。至孝公(嬴渠梁)時,商鞅變法大成,一躍成為頂級強國。後歷經惠文王(嬴駟)、武王(嬴盪)、昭襄王(嬴稷)、孝文王(嬴柱)、庄襄王(嬴異人),直至秦王政(嬴姓趙氏),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天下一統,惟有大秦。

禮縣秦文化博物館是集中展示秦人早期歷史的文化殿堂。在這裡,做工精美、想象豐富、極具藝術氣息的青銅器,無一不昭示着秦人燦爛的文化。秦人並非中原諸侯眼中落後愚昧的夷狄,禮縣出土的青銅器不斷刷新我們對秦人早期歷史的認知。我們所熟知的歷史並非就是真的歷史,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春秋筆法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官修史書從來都是為政治服務。對秦人,需要再認識。

蟠虺紋車型器(歷經3000年仍能行走的四輪小車)和秦公鎛(秦公大墓身份的直接證據)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絕對不能錯過。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禮縣秦人廣場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禮縣秦人廣場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秦公鎛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秦公鎛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秦公鎛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秦公鎛銘文細節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蟠虺紋車型器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蟠虺紋車型器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來禮縣,別忘了品嘗特色小吃-禮縣麵皮雞湯碎面,味道很贊。禮縣麵皮和漢中熱米皮截然不同,麵粉蒸就(加鹼),口感勁道,風味獨特,尤其用於蒸煮的超大號平底鍋讓人過目難忘。禮縣夜市黎記麵皮,五星推薦。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禮縣夜景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禮縣麵皮的神器-超大號平底鍋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禮縣麵皮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禮縣麵皮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禮縣麵皮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一張麵皮可以做兩碗

下一站,我們去往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區遺址。

Chapter 3 大堡子山-秦人霸業的起點

大堡子山位於禮縣縣城以北14公里,正是文獻中語焉不詳令古今學者苦苦尋找的西犬丘(西垂)之地,因盜墓揭開了塵封的歷史。國道247可以直接開到陵園邊上,爬上一段土坡就來到祭祀坑和宮殿遺址區域。大堡子山見證了秦人篳路藍縷初創基業的歷程,為秦國後來的強盛和統一奠定了基礎。秦人共有四大陵區,除了雍城陵區(陝西鳳翔)、芷陽陵區(西安臨潼,葬有昭襄王、宣太后羋八子等)秦始皇陵外,大堡子山西垂陵區是秦始皇先祖的長眠之地,可以說是秦人統一中國的起點。最初的幾代秦公都在與犬戎的鬥爭中戰死沙場,均埋葬在大堡子山。只是由於盜墓嚴重,現在還無法確定大堡子山秦公的具體身份,留待學者繼續努力。

秦人因叛亂成為養馬的家奴,在風雨飄搖之際艱難立國,從大堡子山到汧渭之會(今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從汧渭之會平陽(今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從平陽雍都(陝西省寶雞市鳳翔區),從雍都涇陽(陝西省咸陽市涇陽縣),從涇陽櫟陽(西安市閻良區),從櫟陽咸陽(今陝西咸陽以東,地跨咸陽、西安),毋忘東出的意志傳承500多年而不衰,這是何等的奇蹟。同時,大堡子山也是祁山的西端起點,諸葛亮六出祁山的路線就在大堡子山東邊不遠處。

大堡子山居高臨下,腳下是西漢水谷地(禮縣縣城)。河谷平原可以生產糧食繁衍人口,大堡子山憑險據守是宮殿(政治中樞)和墓葬區,這對於立國於戎狄之地的秦人而言,兼顧了軍事防禦和農業生產雙重需要。古人的智慧可見一斑。同時,從大堡子山遺址看,早期西犬丘規模並不大,說明秦人時刻準備搬遷(秦人遷都十分頻繁一路東進),其昭然的野心暴露無遺。

登上大堡子山,秋風拂過臉龐,看着眼前的祭祀坑,觸目之間皆是蒼涼貧瘠的黃土地,俯瞰腳下蜿蜒流過的西漢水,瞬間理解了詩經《秦風·無衣》袍澤的深意。那不是詰屈聱牙的晦澀詩句,而是秦人不屈的戰歌。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247國道直接開到陵區邊上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墓葬區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堡子山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堡子山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堡子山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堡子山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堡子山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從大堡子山俯瞰西漢水河谷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西漢水河谷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西漢水河谷中的城鎮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正前方是禮縣縣城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堡子山,換個角度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堡子山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堡子山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堡子山居高臨下,軍事優勢明顯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不同角度的大堡子山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247國道翻越大堡子山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247國道禮縣方向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不同角度的大堡子山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不同角度的大堡子山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腳下是西漢水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堡子山下蜿蜒流淌的西漢水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Chapter 4 祁山堡-諸葛丞相六出祁山的前敵指揮部

提起祁山,往往會和岐山混淆。岐山位於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和眉縣一帶,系秦嶺山脈的一支,為周王朝的發祥地,有鳳鳴岐山的典故,是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西岐所在地,岐山腳下就是著名的周原,先周的都城。祁山位於甘肅省隴南市禮縣西漢水北側,西起大堡子山,東至鹵城(今鹽官鎮),綿延約50華里。祁山連山秀舉,羅峰兢峙,被譽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地扼隴蜀咽喉,勢控攻守要衝,所以成為三國時魏蜀必爭之地。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祁山堡戰略位置示意圖

祁山堡為寬闊平川上突起的一座孤峰,坐落在西漢水北岸,高數十丈,周圍里許,四面如削,高峻奇拔。營堡只西南有門可入城堡,再沿盤折小徑,迂迴曲轉上至山巔。山上平地三千平方米,其下懸崖絕壁,峭峙孤險。此地進可攻天水,退可回漢中,諸葛亮六出祁山時,於此處屯兵設立前敵指揮部。現在祁山堡上建有武侯祠,香火十分鼎盛。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西漢水邊的祁山堡,孤峰獨立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遠望祁山堡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祁山堡大門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從祁山堡俯瞰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祁山堡周邊地形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祁山堡周邊地形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祁山堡周邊地形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祁山堡周邊地形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祁山堡武侯祠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祁山堡武侯祠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五十三) - 天天要聞

祁山堡距離大堡子山11公里,可謂近在遲尺。諸葛亮和秦人先祖不約而同選擇了幾乎相同的地方,是巧合還是英雄所見略同?

祁山堡周邊全是蘋果樹,國慶期間正值豐收的季節,漫山遍野的蘋果香,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犒勞了味蕾,可謂一舉兩得。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遵化義王莊:饅頭山下的歷史與傳說 - 天天要聞

遵化義王莊:饅頭山下的歷史與傳說

作者:王亭貫在遵化地北頭鎮的群山環抱中,義王莊如一顆明珠鑲嵌在冀東平原與燕山余脈的交界處。這座始建於明朝的村莊,因王氏家族“正直講義氣”的家風得名,歷經六百年風雨,積澱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犯貪污罪、洗錢罪、詐騙罪、買賣國家機關證件罪!80後幹部楊永被判20年 - 天天要聞

犯貪污罪、洗錢罪、詐騙罪、買賣國家機關證件罪!80後幹部楊永被判20年

4月2日,“廉潔四川”發布案例《以案為鏡丨騙取公款投資“翻盤” 終陷“敗局”》,詳情如下:【案卷】楊永,男,漢族,1982年6月生,四川簡陽人,2002年7月參加工作,2004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簡陽市原雷家鄉人民政府,簡陽市財政局國庫支付中心、農業農村科工作。2022年1月,楊永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簡陽市紀委...
河南西峽:清明時節祭英烈 薪火相傳育新人 - 天天要聞

河南西峽:清明時節祭英烈 薪火相傳育新人

“芳草萋萋春風暖,鳥語聲聲花正妍。追憶往昔悼英魂,培育新人薪火傳。”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賡續紅色血脈,3月31日上午,河南省南陽市西峽縣回車鎮第一初中以“追尋先烈足跡 勇擔時代使命”為主題,組織師生代表前往西峽縣烈士陵園開展清明祭掃活動。 上午8時,師生們懷着崇敬的心情,整齊列隊來到烈士陵園。他們展開鮮艷...
美日還在密謀,可日本最後“堡壘”已被中國攻破 - 天天要聞

美日還在密謀,可日本最後“堡壘”已被中國攻破

就在3月的最後一周,美國防長赫格塞思展開了對日本的訪問,整個過程絲毫沒有一點遮掩,非常直截了當的對外公開了自己的目的,公開表示,美國要“遏制中國”,日本是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然而,就在美日防長8....
處長夫婦雙雙被策反!機關單位工作人員要注意這幾個方面 - 天天要聞

處長夫婦雙雙被策反!機關單位工作人員要注意這幾個方面

當前,保密工作形勢複雜嚴峻,我黨政機關和涉密單位一直是境外間諜情報機構覬覦的重點目標,他們不遺餘力進行政治滲透、情報竊密、勾連策反等破壞活動,對我國家安全構成極大威脅。機關、單位工作人員必須繃緊思想之弦,強化危機意識,時刻警鐘長鳴。1.利用親屬“迂迴策反”某單位涉外部門處長章某某,在境外任職期間被某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