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李曉夢
通訊員 唐婷 王葉鵬
和往年一樣,清明前夕,70歲的李賢付帶着香蠟和掛錢來到一座紅軍墓掃墓。他插上掛錢,點燃香蠟,再拿着掃把把墳墓周圍打掃乾淨,才慢慢離去。
李賢付在紅軍墓前打掃
李賢付,湖北省恩施州咸豐縣唐崖鎮兩河口村村民。91年前,他的爺爺答應守護這座紅軍墓,因為一句承諾,李家一家三代人數十年如一日,從青絲到白髮,無怨無悔地接力守護,履行着守護紅軍墓的莊嚴承諾。“這是我們老百姓應該做的,沒有紅軍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3月31日,李賢付對極目新聞記者說。
深山裡的紅軍墓
恩施州咸豐縣唐崖鎮兩河口村,兩面環山,山大人稀。在這裡,安靜地佇立着一座紅軍墓,莊嚴而肅穆。“自我記事起,我就跟着我媽一起到這座紅軍墓前掃墓。”今年70歲的李賢付是第三代守墓人。
李賢付為小學生講述紅軍烈士的英勇事迹
時光回到1934年8月,紅軍鄂川邊區獨立團在攻打利川茅壩時,政委馮義發在戰鬥中受傷,獨立團在撤往咸豐縣活龍坪鄉途經板栗坪時,馮義發因傷勢過重無葯醫治犧牲。據老一輩人回憶,獨立團在安葬了馮義發烈士後,臨走前部隊首長希望李賢付的爺爺照看好烈士墓,李賢付的爺爺一口答應下來。從此之後,李賢付的爺爺逢年過節都要到紅軍墓前掃墓、敬香,在彌留之際囑託子孫一定要將紅軍墓照看下去,他說,答應了的事就必須要做到,教育子孫要記得紅軍為了貧困農民翻身解放而拋頭顱灑熱血的恩情。
母親的言傳身教
李賢付的爺爺去世後,李賢付的母親吳銀弟擔負起了照看紅軍墓的使命。春去秋來,寒來暑往,不變的是對紅軍墓的打掃和祭奠,直到吳銀弟去世。
“我母親是2019年去世的,去世時103歲,她不到20歲的時候就開始守墓,守了80多年。”李賢付回憶,他很小的時候就跟着父親母親一起去給紅軍墓掃墓,從未間斷,他們還自主修繕過兩次紅軍墓。到了2005年,咸豐縣委、縣政府出資,新建墓碑,整理周邊環境,規模擴大了1倍。
李賢付說,紅軍墓就在屋後的山坡上,母親90歲後,已經爬不上山坡,他們還背着母親去給紅軍墓掃墓。“我母親的言傳身教一直感染着我們。”李賢付說,2017年清明節時,家族五代數十人都一起回老家為紅軍墓掃墓。在長達80多年的堅守中,吳銀弟早已經把守護紅軍墓作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代代相傳的赤誠堅守
“答應紅軍的事情,我們肯定要做到,而且還要做好。”李賢付說,他和老伴還一直住在紅軍墓附近的老屋裡,他也已經交代了在外務工的兒子,以後也一定要守護好紅軍墓。在祖輩們的感染下,正在上高中的孫女也對李賢付說,以後守護紅軍的接力棒就放心交到她手中。
李賢付為小學生講述紅軍烈士的英勇事迹
這幾年,李賢付家族守墓的故事也廣為人知。李賢付告訴極目新聞記者,唐崖鎮鍾塘小學的學生們已連續好幾年,每年清明節都來掃墓,聆聽革命先烈的故事,而李家守護的紅軍墓也早已成為咸豐縣紅色教育基地。
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一代又一代的守護。李賢付一家三代守護的不僅僅是紅軍墓,更是守護着一段歷史的記憶,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的沃土裡,生根發芽、代代相傳。
(圖片由通訊員提供)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