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顯達
在主席與開國將帥的交往中,老井岡出身的粟裕是很特殊的一位。
與林彪、彭德懷不同,粟裕臨危受命,留守蘇區,自紅軍撤出江西蘇區之後,就基本上與主席失去了聯繫。在三年游擊戰爭中,粟裕也是在艱難困苦中,錘鍊了獨當一面的能力。
由於長期獨立在外,粟裕的戰略思考能力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準。粟裕的這種能力,曾經讓主席十分惱火,但最終獲得了主席的特別信賴與提拔重用。
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之後,被白崇禧、胡璉等人的蔣軍一直追着屁股打,遲遲打不開主席預期的那種局面,甚至有着站不住腳根、不得不從中退出的危險。
看到劉鄧在大別山被敵人圍追堵截,苦苦支撐,主席便想着從華東派粟裕帶領3個縱隊的兵力直插江南,用圍魏救趙之計,從側翼吸引敵人,減輕劉鄧戰場壓力。
1948年1月28日,總部致電粟裕,要求他率領葉飛一縱、陶勇四縱、王必成六縱渡江南下,攻敵必救,策應劉鄧。
當時,總部給出粟裕3個方案,也即可在2月、3月或秋季執行這一戰略性任務。
2月1日,總部再次致電粟裕,明確提出3個縱隊在3月下旬必須出發渡江。
由原來的多選題忽然改成了單選題,這其中的緣由是因為劉鄧前不久又遭受了胡璉的致命一擊,劉鄧的好幾封告急電讓主席寢食難安,不得不催促粟裕限期南下,協助劉鄧守住大別山這個直插敵人心臟地帶的戰略要地。
但隨着中原戰局出現的新變化,粟裕對主席的南下決策有了自己的不同意見。他認為,3個縱隊採用躍進的方式南下後,由於沒有自己的後方支援將會遇到難以克服的不利因素,可能重蹈劉鄧的覆轍。從蔣軍統治區補給兵員、彈藥、糧食等戰鬥損耗,肯定不如依託解放區便利。解放戰爭之初,陳粟聯手在淮南的一次作戰失利,讓粟裕對遠離內線進行無後方依託的外線作戰,記憶猶新,十分忌憚。
面對總部的催促電文,粟裕在4月18日建議華野的3個縱隊暫不渡江南下,而是繼續依託解放區的有力支援在中原黃淮地區尋找機會打規模更大的殲滅戰。
粟裕的這個建議無異於否決了主席的分兵南下、策應劉鄧的戰略決策。這在我軍歷史上也還是頭一遭。從華野派出3個縱隊渡江南下,這是主席深思熟慮過的,收到粟裕的電文後,主席也是十分惱火。
一個戰區的指揮員想讓總部改變既定的作戰部署,這不是鬧着玩的。
當然,主席惱火歸惱火,他還是想當面聽一聽粟裕的想法。
4月30日,主席與朱德、周公、任弼時、陳毅等人專門在河北阜平縣城南庄駐地聽取了粟裕的彙報。
1948年,粟裕等人在西柏坡城南庄
主席親自出門迎接,但粟裕的心也還是挺緊張的。因為他三次拒絕了總部的南下命令,這是前所未有的。況且,戰場抗命,無論在什麼軍隊都是不允許的。
“主席好!我來負荊請罪了!希望我的電報沒有干擾您的決心!”
“粟裕啊!談不上負荊請罪,你有權利提意見。你瞧,我把朱老總、周副主席,還有少奇、弼時兩位書記,都請來了,聽你給我們幾個老傢伙上上課呢”
這番開場白,一下子讓原本預計緊張的會議氣氛輕鬆下來。
粟裕一口氣講完了他對江南和中原戰局的敵我分析和態勢預判,並一臉緊張地看着主席的最後定奪。靜悄悄的會議室里,沒有人說話,主席起身思考了許久,說:“今天的會先到這裡吧。”
到了晚上,主席又和朱德、周公等人開了一夜的會。第二天,主席告訴粟裕兩項決定:一是同意粟裕暫不過江;二是任命粟裕為華野司令員兼政委;三是必須在半年左右殲敵5-12個旅。
主席對粟裕“抗命”的處理方式是絕無僅有的,不僅沒有撤職換人,反而更加信任、提拔重用。
這種信任體現在他與粟裕絕無僅有的電文回復上。
一、“甚喜、甚慰”
這種回電通常出現在華東野戰軍打了勝仗的情況下。主席收到粟裕的殲敵戰報後,往往回電:“甚喜、甚慰”這幾個字。短短的幾個字,看似非常簡單,但卻包含着主席對粟裕的感情色彩。
蘇中戰役是粟裕在解放戰爭中的初出茅廬之戰,七戰七捷讓主席對他刮目相看。抗命總部的南下決策後,主席極為欣賞粟裕的戰略頭腦以及對整個戰局的預判能力。把一個戰略區的戰役指揮交給粟裕,主席寄予的是極度的信任。粟裕打勝仗,對於主席的信任而言,是預料之中的事,帶給主席的喜悅之情。“甚喜、甚慰”的背後是主席對粟裕的更加信任與更多喜悅。
二、一兩仗沒打好,沒有關係。好好總結經驗,形勢總體上是好的。
這種回電,出現在粟裕輸掉了一些局部戰役的情況下。粟裕是我軍的一位戰神級別的指揮員,素有“常勝將軍”之稱。當然,常勝將軍也有吃敗仗的時候。偶爾打了敗仗之後,粟裕一般都會以十分自責的態度向軍委進行深刻檢討。面對粟裕的自責,主席更多的是安慰與打氣。一兩仗沒打好,沒有關係。好好總結經驗,形勢總體上是好的。
這種回復出現在1947年,粟裕接連遭遇南麻、臨朐兩場敗仗。由於對手是十八軍的胡璉,主席十分理解粟裕的不易與胡璉的悍勇,打了敗仗之後,主席既不追究責任,也不進一步批評,而是給予更多的安慰與鼓勁。一兩仗沒打好,沒有關係。好好總結經驗,形勢總體上是好的。這話里話外都充滿着主席對粟裕打敗仗的心理安慰以及對他的繼續信任。南麻、臨朐兩場敗仗算不得什麼,是局部之敗,沒有影響到總體的形勢,要儘快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繼續保持足夠的自信,戰勝敵人。這種回復正是主席的高明之處,通過話療粟裕的失利陰影,恢復他的戰役自信。
三、你可臨機決斷,不必事事請示
這種回電出現在粟裕對於戰略戰術的運用和主攻方向上拿捏不準時。每當有不同的作戰方案,粟裕往往會向軍委進行報備請示。對於粟裕的使用,主席是高度的信任與大膽的放權。戰機往往稍縱即逝。大的作戰方針和戰役布局確定之後,指揮員的臨機決斷,極為重要。主席深明這些道理。所以,在戰場上,主席更看重指揮員對戰機的把握,他也完全信任粟裕的臨機決斷能力。
在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結束後,每每遇到粟裕的這種請示後,主席的回復通常是:你可臨機決斷,不必事事請示。主席的意思很明顯,我很信任你,別總發電報請示錯過了戰機。
這種回復體現了主席對粟裕的信任。這種信任,在林彪、彭德懷等人身上,都是少見的。比如,在四平之戰、錦州之戰上,主席對林彪的動搖“抗命”及其建設性的不同意見,往往是措辭愈加嚴厲的命令與指導。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