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00年,這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時代,在這個被後人稱為“軸心時代”的時間段,誕生了一批影響世界千年格局的思想家,甚至成為了各文明之間典型的代表人物,為什麼這些人會扎堆出現呢?“軸心時代”的這一切真的只是巧合嗎?背後又隱藏着什麼秘密呢?
軸心時代書籍
軸心時代
公元前500年左右,此時正值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成為了擺設,諸王成為了真正的統治者,同一時期,古希臘,古印度等國家也處於列國紛爭的時期。東西方國家出現了一大批文人,學者,他們的出現,推動着社會逐漸從文化的初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過渡。
其中以老子、孔子、釋迦牟尼、蘇格拉底等多位思想學者為代表的。有一個神奇的現象,這些先人全都位於地球北緯30度線附近,他們好像相約而來,他們的思想都成為了幾千年後的發展方向。直到今天,依舊影響着世界。這個時期就是“軸心時代”。
軸心時代的人物
孔子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出現了不少的聖人,但其中很多人只是頂着聖人的頭銜,但是有一人,卻被中國,乃至全世界,認為當之無愧的“聖人”,這個人就是“中國儒家派創始人孔子”,不過孔子卻並不這麼認為:“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孔子畫像
或許很多人都會認為,孔子會是七國時期有名的人物,真相恰恰相反,孔子在世的時候,並沒有書本中所描寫的那麼風光,甚至還有一點凄慘,他的一生,大多數時間都在遠離時代旋渦中心,不受當時社會權臣百姓的待見。可就是這麼一個人,卻成為了影響千年的人物。
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是魯國人,在孔子三歲的時候,父親叔梁紇病逝,叔梁紇正妻施氏被逐出家門,施氏一個人帶着孔子和他的兄長,一路來到曲阜闕里。
幼年孔子生活清貧
幼年時期的孔子,生活非常清貧,已經深刻認識到了生活的重要性,此時的孔子,已經有了做學問的決心,並且付出實際行動,公元前533年,孔子為了能夠回到祖籍祭拜祖先,迎娶了宋國丌官氏之女為妻。
此時的孔子將近20歲,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孔子思考如何治理國家,並且對天下大事便顯出了特別高的興趣,在公元前525年,孔子開辦了自己的私人學校,此時已經有不少的學子慕名前來,到孔子30歲的時候,已經有所成就。
孔子的一生都在堅持“聖人無常師”,潛心學問,從社會中吸取經驗,“雅言”就是孔子從多地方言中總結出來的通行標準話,簡單理解就相當於現在的“國際用語”。
此外,孔子還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秦國的強大就離不開孔子的思想影響,當初商鞅投奔秦穆公時,就採用孔子的“仁道”,轉化為“帝王之道”,此時的秦穆公聽完商鞅的言論後,所表現出來的是不可置信。
商鞅將孔子的“仁道”,轉化為“帝王之道”
甚至還認為是在信口開河,第二次再見秦穆公的時候,商鞅又為其講解“王道”思想,此時的秦穆公依舊不認可商鞅的思想,直到後來的“霸道”,才徹底打動了這位秦國的君王,也為大秦帝國的建立,帶下了厚實的基礎。
《史記·商君列傳》中記載:商鞅原是衛國國君後裔,故又叫衛鞅或公孫鞅,後被秦孝公封為商君,故稱商鞅。商鞅“有奇才”,“好刑名之學”,曾在魏國效力,但沒得到重用。聽說秦孝公求賢若渴,便從魏國來到秦國,並三次見到秦孝公。第一次,商鞅講“帝道”,秦孝公不感興趣;第二次講“王道”,秦孝公仍沒興趣;第三次講“霸道”,秦孝公興趣大增,“語數日不厭”,於是決定重用商鞅,變法圖強。
孔子《論語》對後世影響深淵
雖然商鞅最終沒有使用實行孔子的仁道主義,但是孔子的思想卻依舊成為影響後世千年的存在。尤其是他的學生為其整理的《論語》,更是成為了當代學子必讀之物。
《論語·述而》中有這麼一篇: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rǔ)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如今孔子早已經在網友的調侃下,成為了全名網紅教師,穩坐“文化圈一哥”的寶座,2000多年,如今全世界都有孔子學院,很多外國人也在學習“子曰”“子曰”。
當之無愧的學術界一哥
老子
關於老子的傳聞有很多,其中最具有爭議的是老子的年齡,有人說老子只活了幾十年,但是也有一部分認為,老子已經達到了長生不老的境界,我們暫且不說這位先人是否已經羽化登仙,還是與天地融為一體。
僅他對中國歷史的貢獻,就已經不能用金錢來衡量了,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史書記載,老子出生在公元前571年,去世於公元前471年。老子作為中國古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老子作為中國古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被唐朝皇帝直接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編著的《老子》,《道德經》等著作,更是至今依舊被學子們熟讀。就連被稱為聖人的“孔子”,也是老子的學生。老子和孔子之間,曾經有過這麼幾段對話,至今還在影響着中古人的思想。
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
孔丘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矣”
老子道: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老子講究順其自然
這段話的意思是老子認為,天地之間,無論是人,還是其他動植物,本就和自然是一體的,大自然有春夏秋冬,人有生老病死,只要順其自然,就不會迷失本性,正是因為心中經常想着功名利祿,所以才會有很多的煩惱。
道教
孔子聽聞後回答道:如今國家戰亂不亂,我心中擔憂國家,擔心仁義不能夠在全天下實行,作為大丈夫卻不能夠為國建功立業,為民做一些事情,心中感慨萬千。
但是老子卻認為,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推動自然,飛禽走獸就算是沒有人類的幫助,也可以走向繁榮,這都是順其自然的事情,不需要過多的憂慮。
雖然這只是史書記載兩人聖賢的一段對話,但是如果沒有他們,或許今天的中國,在文化領域,會落後很多年,甚至在歷史上留下一大片空白。
釋迦牟尼
公元前1500年,一批外來着入侵到了古印度,他們在這裡建立了種姓制度,將人劃分為四個等級,在外來人的影響下,婆羅門教成為了古印度重要的宗教。作為如來的化身,釋迦牟尼並非是一位不老不死的神明,而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
釋迦牟尼出生在孔子時期,大約在公元前563年,那個時期的印度戰亂不斷,國家之間經常發生戰亂,老百姓生活過得苦不堪言,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釋迦牟尼出生了。
釋迦牟尼畫像
釋迦牟尼也並非一開始的時候就叫“釋迦牟尼”,他的真名是“喬達摩·悉達多”,不僅是迦毗羅衛國的王子,更是將來的王位繼承人。釋迦牟尼雖然出生在戰亂年間,但是他的生活卻過得很幸福,可就是這麼一個人,卻在懷疑眼前的世界並非是真實存在的,而是虛假的,只是一種幻想。
釋迦牟尼也並非是一開始就走上了修行的道路,他在偶然的一次機會下,遇到了一位病人,這位病人感染重疾,十分痛苦,釋迦牟尼在別人的口中第一次聽到了疾病這個詞,並且了解到了人終有一死。
為了擺脫這種束縛,選擇離家出走,去尋找他心中的道路
他回到家後,陷入了深思,即便是妻子為其剩下一個兒子,都未能讓釋迦牟尼從中脫離出來,甚至為了擺脫這種束縛,選擇離家出走,去尋找他心中的道路,就這樣,本來是一位王子的喬達摩,成為了修行者“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作為佛教的創立者,他在人世間經歷了81年,西遊記中九九八十一難,就是出自於此。那麼釋迦牟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
這就要和他的母親說起了,在生下釋迦牟尼7天後,他的母親就去世了,釋迦牟尼是在乳母和其他妃子的養育下,長大成人,養母並非像電視劇中所演的一樣,十分惡毒,反而對釋迦牟尼細心照顧。
據說當時有一位高人阿私陀(星象家)在看到釋迦牟尼後,做出了預言:“此子非凡,可拯救世間。”這當然都是後話了。
高人阿私陀(星象家)在看到釋迦牟尼後,做出了預言:“此子非凡,可拯救世間。”
釋迦牟尼的母親雖然不在了,但是他的父親凈飯王卻十分喜歡這個兒子,並且為他搭建了一座十分神奇的宮殿,據說這座宮殿一年四季都是春天,因此也被稱為“四時宮”,只要釋迦牟尼進入宮殿內,就會是春天,因此釋迦牟尼從小就不知道外面的春夏秋冬,這也就是為什麼上面我們所說的,當他見到生老病死後,心中會感慨萬千,甚至還會認為這個世界並不真實。
釋迦牟尼在父親有意的維護下,他成為了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讀書人,並且在他十二歲的時候,就已經成為了當時印度最有學問的“小神童”。
釋迦牟尼是一位非常感性的人,也是一位憐憫眾生的聖人
但釋迦牟尼卻因為從小失去母親,在心中留下了不小的陰影,據說釋迦牟尼從小就具有強悍的敏銳感知力,有一次在樹下坐禪時,非常容易自然的就達到了初禪之境。
釋迦牟尼是一位非常感性的人,也是一位憐憫眾生的聖人,其實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吃飽了撐着,當他看到有一隻蟲子被農民挖出來的,又被飛鳥吃掉後,心中感到世界眾生相互殘殺,充滿苦難。
釋迦牟尼七歲的時候,就開始學習,宗教,軍事,政治等方面的內容
釋迦牟尼七歲的時候,就開始學習,宗教,軍事,政治等方面的內容,並且在他16歲的時候娶了老婆,釋迦牟尼好好的一個人生大贏家,在他的悲憐眾生下,拋妻棄子,開始了修行的道路。
當釋迦牟尼來到-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的時候,開始了一邊化緣,一邊修行的生涯,而這就是為什麼後來有那麼和尚,總會拿着一個碗去化緣的開始。當他來到大天竺的後,看到當地的僧侶憑藉信眾的供養,衣食無憂後,釋迦牟尼果斷剃髮修行,並且在跟隨“阿羅陀迦蘭學習”,進入了“無所有處定”的禪境。
釋迦牟尼珍貴畫像
就如同六祖慧能所寫的偈子詩: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台。閑時勤拂掃,莫使惹塵埃。此時的釋迦牟尼站在了婆羅門的對立面。
在釋迦牟尼在人世間第81個年頭的時候,發出了感慨:我已老、衰耄矣。我之旅路將盡、年壽將滿,年齡已八十矣。阿儺,猶如舊車輛之整修,尚依革紐相助,勉強而行。”
此時剛好是公元前486年,當時的釋迦牟尼就住在摩揭陀國王舍城外的靈鷲山,而這裡也成為了神話故事中如來的居所“靈山”,是西遊記中,師徒四人的目的地。
釋迦牟尼雖然窮奇一生追求佛法,但是因為佛法玄妙,最後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坐着坐着就是成佛了,至於這個成佛含有多少的神話傳聞,史書中並沒有詳細的,但是關於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發過的誓言,還是有所記載的: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而他所創造的佛教,至今有人信奉。
蘇格拉底
和上面三位不同的是,蘇格拉底雖然也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但是他的人生卻非常的與眾不同,蘇格拉底本身是一位相貌醜陋之人,他娶的妻子也是一位潑辣的女子,蘇格拉底經常會遭到妻子的謾罵。
世上只有一種善,那就是知識,也只有一種惡,那就是無知
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小故事,有一次有人問蘇格拉底:為什麼要娶如此潑辣的一位女子呢?蘇格拉底回答道:擅長馬術的人總喜歡挑戰烈馬,如果能夠將最烈的馬兒馴服,那麼其他馬匹也就不在話下了。因此我要是能夠忍受這樣的女人,那麼其他人我也可以容忍,如此一來,天底下就沒有難相處的人了。
一個人能否有成就,只看他是否具備自尊心與自信心兩個條件
雖然蘇格拉底在女人這個問題上,給出的答案還不能夠完全服眾,但是他在思想方面,卻值得讓你逗留,蘇格拉底存在於公元前469年~公元399年,他是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柏拉圖就是他的學生戰役,也是西方哲學的奠基人。
不過蘇格拉底的死也是足夠令人不解的,他竟然是因為侮辱雅典神、引進新神論和腐蝕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被判處了死刑,不過在哪個神論至上的時代,蘇格拉底的行為,觸及到了當時統治者的底線。
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度過
可即便如此,蘇格拉底的名言,還是值得大家記錄:
暗戀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愛情
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度過
一個人能否有成就,只看他是否具備自尊心與自信心兩個條件
在你發怒的時候,要緊閉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氣
世上只有一種善,那就是知識,也只有一種惡,那就是無知
參考資料:《論語》《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