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毛主席的長子毛岸英犧牲在戰場上。知道這個消息後,他的妻子劉思齊如遭雷擊,久久不能平復,甚至一度消沉了好幾年。毛主席實在不忍心,便勸說自己兒媳劉思齊重組家庭,但劉思齊的回答卻讓毛主席十分意外。
圖|毛主席與劉思齊
劉思齊究竟說了什麼?這件事的結局又如何?
一、毛主席認乾女兒
劉思齊和毛家的緣分,從她小時候就開始了。
劉思齊的母親叫張文秋,父親叫劉謙初,兩人都是我黨早期的優秀革命工作者。1927年,張文秋在湖北的一次預備會上與毛澤東相識。
張文秋和劉謙初已經準備結婚,大家紛紛祝賀,那時候,毛主席的妻子楊開慧已經為毛主席生下了毛岸英、毛岸青兩兄弟,當別人說什麼“早生貴子”的時候,毛主席卻對張文秋笑着說道:“哈哈,別人都祝你們早生貴子,我倒是希望你們能生一對女兒,剛好我有兩個兒子,咱們就可以結為親家哩……”
或許正是冥冥註定,後來張文秋的兩個女兒(不同父),都給毛主席當了兒媳,一個叫劉思齊,另一個叫邵華。
不過在這之前,劉思齊的人生並不好過。
1929年初,山東省委內部出現叛徒,黨組織遭受重大損失。黨中央派遣劉謙初負責重新組建新的中共山東省委,可誰都沒有想到的是,6月,叛徒再次出現,張文秋和劉謙初以及60多個重要黨員,一起被敵人關押。
敵人對劉謙初採用了毫無人性的刑訊手段,可劉謙初信仰堅定,沒有吐露任何信息。張文秋入獄前,沒有暴露真實身份,用的是化名,敵人也沒有特別注意到,加上張文秋已經有了身孕,懷孕反應比較大,敵人很快把她放出了監獄。
1930年3月,一個孩子呱呱墜地,張文秋用了劉謙初在獄中起好的名字——劉思齊,劉謙初希望自己的孩子無論什麼時候,都要思念故土,不要忘記齊魯大地的養育之恩。但令人扼腕嘆息的是,一年後,劉思齊的父親劉謙初被敵人殺害於濟南刑場……
就這樣,這個叫劉思齊的孩子,早早就沒有了父親。
不過1937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毛主席認劉思齊當了乾女兒。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當時抗日戰爭爆發,黨組織看延安缺乏人手,於是把張文秋調回了延安,張文秋也就帶着女兒劉思齊,趕到了延安。在第二年的某個冬天,中共中央黨校禮堂,正在演出一幕話劇《棄兒》,禮堂裡面座無虛席,連毛主席、朱德、彭德懷等中央領導人,也都在其中。
小姑娘棄兒光着腳丫,追着揚塵而去的警車,上面是她被特務抓走的父母。小姑娘在寒風中,悲愴地呼喊:“媽媽,我要媽媽……”
舞台上的那個小姑娘,動情一喊,清脆而悲慘的聲音回蕩在禮堂中,讓人一下子起了雞皮疙瘩。正在台下的毛主席等領導人,同很多激動的觀眾,情不自禁站了起來,用力鼓掌,眼睛裡閃着淚花。
當帷幕落下,毛主席找到了小演員,但當他問起小演員父母的時候,卻吃了一驚。毛主席和藹地問道:“小同志,你叫什麼名字哩?”
“我…我叫劉思齊!”小姑娘雖然在舞台上表現成熟,但在毛主席面前還是有點緊張。
“那你爸爸媽媽是誰?”
劉思齊指了指觀眾裡面的母親張文秋,毛主席吃了一驚,隨即他又明白了什麼,他摸了摸劉思齊的頭:“以後,我做你的乾爸爸哩,你覺得行嗎?”
劉思齊雖然覺得面前這個伯伯很親切,但她還是轉頭看了看自己的母親,母親含笑點了點頭,劉思齊最後有些害羞地抱了抱毛主席。自那以後,劉思齊就經常去看望毛主席。
毛主席也真的把劉思齊當成自己的女兒,每次來,毛主席都會為自己的乾女兒剝花生,弄糖果,兩人的關係逐漸親密。另一邊,劉思齊的家庭也出現了變化,母親張文秋在延安的時候,認識了第二任丈夫(陳振亞,湖南人,曾是彭德懷手下),並且生了第二個孩子,也就是後來的邵華。
1939年,黨中央和蘇聯相關部門聯繫,準備把我黨內部一批殘疾幹部軍人送去蘇聯休養,當時張文秋的丈夫陳振亞早年間失去左腿,也在組織的名單內。就這樣,劉思齊一家從延安出發,準備一起去莫斯科。
不過誰也預料不到,此時蘇聯發生了一些變故,劉思齊一家人只能滯留在新疆迪化。於是那段時間,大人談論自己的工作,劉思齊就跟着妹妹每天都去城郊遊玩,那裡河水透徹,綠草油油,如仙境一般,劉思齊和妹妹度過了一段很開心的時光,可這樣的時光太短暫了。
1941年,蘇聯受到法西斯進攻,在新疆盤踞的軍閥盛世才,覺得蘇聯要垮台,於是他立即公開反蘇反共,倒向了國民黨那邊。
不止於此,盛世才為了表“忠心”,他還立即把在新疆的中共人員全部羈押,就連他們的家人也不放過,毛主席的弟弟毛澤民,以及劉思齊一家都被押入監獄。
當時劉思齊也只不過十幾歲,這是她第一次直面敵人的監獄。
夏天監牢里悶熱,到了冬天,寒風又像刀子一樣在人的骨頭上刮,更糟糕的是,劉思齊每天都要面對許多蟲子、老鼠,當然還有那些反動、脾氣暴躁的獄卒……
劉思齊從來沒有這樣害怕過,這是她人生記憶中最為深刻的一段,劉思齊經歷的磨難,在某個角度上,也極大鍛煉了她的意志。慢慢地,她忽然明白了監獄裡的叔叔阿姨,究竟在做什麼——她們在抗爭,在互相鼓勵,等待黎明的到來。後面的時間,她就帶着監獄裡的小朋友,學着大人,也一起和敵人抗爭着。
1946年,在黨中央的持續努力下,在監獄苦苦堅守的中共黨員終於被釋放,回到延安。劉思齊跟着母親坐上了大汽車,在7月回到了延安。劉思齊看到延安的第一眼,似乎有些恍惚。
延安,這個每次午夜夢回,魂牽夢繞的地方,她,終於見到了!
毛主席在第二天上午,接見了所有從新疆歸來的同志,他走到劉思齊面前,說道:“你長大了,還記得我嗎?”劉思齊看着眼前和藹和親的毛主席,回憶涌動,她眼睛閃着淚光,用力點了點頭:“毛主席,我記得您,我是您的‘女兒’!”
毛主席緊緊抱住了她。
後面,劉思齊就在延安安頓了下來,也正是這時候,她和毛岸英相遇了。
二、婚禮與犧牲
劉思齊後來回憶時,記得很清楚,她是在一個宴席中見到毛岸英的,當年毛主席在家裡宴請了在新疆被關押了許久的同志,張文秋帶着女兒劉思齊也出席了,劉思齊注意到,中途房間里進來一個陌生的年輕人。
他年紀不大,穿着灰色的八路軍軍裝,外表有些憨厚,但整個人看起來很舒服。
毛主席站起來給大家介紹:“這是我的大兒子,毛岸英,我們分別了將近20年,不久前,他從蘇聯回來了!”
這時候張文秋突然在劉思齊的耳邊說了些什麼,劉思齊有些害羞地看了一眼母親,母親跟她說,1927年,毛主席在她還沒出生,就給她們定下了“娃娃親”。
這時候,毛主席也給毛岸英介紹了席間的人,介紹到劉思齊的時候,毛主席笑道:“岸英,這可是我的乾女兒哩,以後你可要好好照顧她!”
劉思齊大大方方喊了句:“岸英哥哥好!”
毛岸英連忙點了點頭,宴席開始了,但毛岸英卻一直在偷偷看劉思齊,雖然這位妹妹只有十六、七歲,可生得太好看了,身材纖細,臉龐精緻,尤其是那黑寶石一般的眼眸,簡直太漂亮了。
而且這位妹妹,看上去樸實大方,沒有一點驕縱之氣,整個人都充滿着青春的氣息。
再到後來,劉思齊經常去看望毛主席,關心他的身體,這一來二去,劉思齊也和毛岸英相熟。對於這段回憶,劉思齊曾經寫下這樣的文字:
“我那時16歲,他24歲,我把他當成大哥哥……”
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一點,劉思齊對毛岸英有好感,兩人年紀相差不多,從小都經歷坎坷,自然有共同語言。
1948年5月,劉思齊去西柏坡看望毛主席,正巧碰到了毛岸英,幾人一起吃了晚飯。劉思齊和毛岸英飯後聊天,毛岸英給她講了自己在蘇聯學到的東西,他很健談,很快,劉思齊就被他吸引住了。那次後,劉思齊覺得毛岸英是一個奔放,而且直率的人。也就是從這一天開始,兩人的感情出現了微妙的變化。
由於劉思齊小時候沒有受過太多的教育,毛岸英就主動幫她學習文化,隨着時間的推移,兩人感情逐漸升溫。沒多久,他們正式確立了戀愛關係。
這件事自然是瞞不住的,很多革命老前輩在西柏坡都知道了這件事,鄧穎超和康克清聽說後,還主動去找了毛主席,希望能幫他們把關係確定下來。
毛主席看自己的兩位老戰友忙前忙後,也樂了,他笑道:“我雖然贊同,但也不能搞專制主義呀!這件事必須得到張文秋同志的同意!”後面毛主席找到張文秋的時候,她說道:“孩子真心相愛,我非常高興,肯定贊成,但就怕思齊還小,太幼稚,配不上岸英!”
毛主席搖了搖頭:“思齊雖然年紀小,但做事很有自己的想法,她又從小在監獄長大,成熟!她是個苦命的孩子,我同情她,對她也十分滿意……”
就這樣,毛岸英和劉思齊的婚事定了下來。
國慶大典過後,兩人的婚事也開始籌辦了起來,但沒有什麼隆重的宴會,反而十分簡單。毛主席沒有大搞宴席,只是簡單請了一些朋友、中央領導人,大家簡單吃了一頓飯。
在一片祝賀聲中,毛岸英、劉思齊兩人完成了婚禮,結為伉儷。
婚後的生活,劉思齊覺得比蜜還甜,但這樣的日子,因為一場戰爭完全改變了!
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那場戰爭就是——朝鮮戰爭。
1950年11月,這是志願軍第二次戰役剛開始不久,美軍轟炸機偷襲了志願軍總部,他們扔下了汽油彈,把志願軍總部變成了一片火海。當敵人的飛機離開後,人們在廢墟中,發現了毛岸英的屍體。
毛主席得知毛岸英犧牲在朝鮮的時候,久久沉默,許久後,聲音嘶啞地說道:“唉,誰叫他是毛澤東的兒子……”
不過,接受這件事,還不是毛主席遇到的最大難題,他覺得最大的難題,是如何和自己的兒媳,以及自己的“乾女兒”劉思齊說。
三、毛主席勸改嫁
毛岸英是在1950年犧牲的,但毛主席在1953年才告訴劉思齊,主要的原因,還是毛主席怕她承受不住。
這過程中,毛主席承受了太多痛苦,岸英走之前,特別要妻子劉思齊,每周去看望父親,毛主席每次見劉思齊,心裡都絞痛不已。劉思齊還年輕,又在讀書,而且她不知道毛岸英是去了朝鮮。(當時劉思齊在手術,毛岸英怕她擔心,便說自己是去出差)
毛主席實在是怕她承受不住,才要瞞住她。但時間久了,劉思齊也察覺到了不對勁,她問毛主席:“岸英沒有來信嗎?這都好幾個月了,怎麼還沒有信件呢?”
毛主席雖然心裡悲痛,但還是表現得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一樣,他找了很多理由“搪塞”了過去,這一騙,就是三年。可是最後事情還是被劉思齊知道了,當時中央攝影組的一個組長,並不知道內情,她給劉思齊送了一張毛岸英穿着志願軍軍服的照片。
這下,劉思齊才知道,自己的丈夫是去了朝鮮戰場。
她立刻去找了毛主席,毛主席說,岸英確實去了朝鮮,但現在,在志願軍總部搞翻譯工作,可能由於什麼原因,沒法送出信件。
劉思齊點了點頭,並沒有懷疑毛主席的話。回去後,她依舊每周來看毛主席。不過,紙終究還是包不住火,1953年,朝鮮戰爭基本上結束,劉思齊苦苦等着丈夫,卻發現,毛岸英始終沒有消息。
她再次找到毛主席,毛主席見已經瞞不住了,嘆息一聲,把毛岸英已經犧牲的消息,告訴了她。劉思齊如遭雷擊,幾乎站不住腳,身體一下就軟了。她眼眶淚水涌動,失聲痛哭,似乎怎麼也接受不了這消息。
此後的時間,劉思齊雖然恢復了一點,但毛主席知道,她肯定一個人在角落流着流淚,毛主席每次見面的時候,都會說:“戰爭嘛,總是要死人,你要想開一點。”毛主席知道這件事對劉思齊的打擊太大了,於是總是找機會安慰她,還說道:“岸英沒了,以後你就是我的大女兒了!”
為了讓劉思齊能夠儘快走出悲痛,毛主席決定讓劉思齊換一種生活方式,1954年,毛主席送劉思齊去莫斯科深造學習,在這期間,毛主席和劉思齊經常互通信件,信件中,毛主席多次勉勵她,在這過程中,劉思齊的悲痛也漸漸被撫平。
沒多久,時間悄然流轉,這期間發生了太多事,毛岸英已經犧牲了將近十年,劉思齊也邁入了而立之年。
這時,毛主席卻有些着急了,這是為什麼呢?
從感情上看,他十分心疼劉思齊,這些年來,她一個人孤獨無依,受了很多委屈,作為他的親人,毛主席覺得她,應該再找個合適的人,成個家,總不能一直這麼單着吧!可劉思齊始終沒有走出來,她不想再成家。
所以毛主席就着急了,多次勸說。看着毛主席如此關心,劉思齊也很感動,最後說出了自己多年的“心結”,她說,自己連岸英的屍骨都沒有見到,也沒有去朝鮮為岸英掃過墓,沒法考慮再婚的事!
毛主席聽到回答後,深受震撼,他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的“女兒”竟然是因為這個原因,才不肯再婚的!這是一種怎樣深沉的愛啊!同時,毛主席也有些難過與內疚,自己疏忽了這一點,才讓劉思齊在困境里,始終走不出來!
不久,在毛主席的安排下,劉思齊終於來到了朝鮮。
劉思齊和自己妹妹,以及翻譯等人,來到了朝鮮的烈士陵園,劉思齊慢慢走了上去,工作人員指着一座白色圓形墓說道:“那是毛岸英烈士的墓!”劉思齊眼睛裡閃着淚光,她跪在墓前,用手輕撫墓碑,失聲痛哭。她跪在墓碑前,久久沒有起身。
許久後,劉思齊走到一邊,撿起了墓地里的土,用手帕慢慢包裹住。她向墓地三鞠躬,做最後的告別:“再見了岸英,我永遠記得你……”
劉思齊掃墓回來後,解開了心結,毛主席很高興,也沒有再催促她去成家,毛主席知道,劉思齊心裡的疙瘩,已經解開,後面的事都是順水推舟,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1962年,在毛主席的撮合下,劉思齊與空軍學院教員楊茂之成婚,毛主席給他們親手摘錄了正在創作的詩詞《卜算子·詠梅》。
裡面有特別應景的一句話,就像是在寫劉思齊一般:“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
這個故事讀完,我們知道,毛主席勸自己的兒媳重組家庭,確實表現出偉人有一顆真正的赤子之心,他沒有因為劉思齊是自己兒子的媳婦,就不讓她去追求新的人生,反而一直在儘力勸劉思齊,要有一段新的生活,這是一種多麼偉大的格局和境界啊!向毛主席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