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時光(二)——會做齊筆的爺爺 瑩珍

2022年07月16日08:19:01 歷史 1249

往日時光(二)——會做齊筆的爺爺 瑩珍 - 天天要聞

(爺爺在博山 攝於上世紀二十年代

“人生中最美的珍藏,正是那些往日時光.....身上穿着舊衣裳,為了生活天天奔忙”。當我久久地凝視着這張珍貴的老照片,看着我慈祥的爺爺,這首《往日時光》一直回蕩在我的腦海里......


往日時光音樂:廖昌永

往日時光(二)——會做齊筆的爺爺 瑩珍 - 天天要聞


近日,我終於從四叔家的弟弟那裡,得到一張二十年代爺爺在博山的珍貴舊照。照片中的爺爺:端莊泰然,神態平和,戴着一頂綢緞帽子,穿着一件半舊的棉袍,一雙舊的圓口布鞋,只是手裡拿着煙捲的情形讓我有所疑惑。父親說爺爺入過在理教,他不抽煙不喝酒。在理教“奉佛教之法,習儒教之禮,修道教之行,融合三教為一體”。入教者戒飲酒、吸煙、貪嗔、妄語、忤逆。顯然這支煙捲是“道具”。查找《百年滄桑》博山老照片,找到同時期的老照片亦有相同擺設,其中一張中有婦女也是手裡拿着煙捲,可見這是當時照相師們追求的一種時尚。這張照片背後一定藏着多少故事,我努力地追尋着,去走進爺爺的往日時光⋯⋯

創辦博山老字號“恆林堂”

關於爺爺,我自小的認識一直是模糊的。因為我出生時,爺爺已經去世八年了。後來,從父親口中得知,爺爺是廣饒人,曾在周村生活過一段時間,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家戶口本上祖籍為周村油坊街的緣故。清末民初時期,特別是膠濟鐵路通車後,博山工商業迎來快速發展時期。1912年,爺爺與他的廣饒老鄉傅仁三合資在博山大街廣生堂對面開了一家文具店,文具店堂號恆林堂,除了賣毛筆外還經銷書籍和其他文具,同時在宋家衚衕租賃錢家二間房子製作毛筆,當時共有八九人,製作的毛筆除零售還批發銷售到新泰、萊蕪一帶。日本人佔領博山後,一起合夥經營的傅仁三老先生回了老家,毛筆製作就停業了。

日本佔領博山期間,學校停課,文具生意更是不好做。爺爺只在福門裡擺攤賣些文具維持生計。日本投降後,父親兄弟們漸漸長大,爺爺開始在銀子市22號租房繼續開店,仍然沿用恆林堂堂號,也叫劉錫三文具店。除了經營文具外,開始從事印刷方面的業務。先是用我姥爺(藺守誠,字德齋,1920--1937年在博山西冶街開辦民生石印局,為淄川西關順和堂石印局分號,日後準備另章敘述)在日本人來了以後寄存到我家的一台腳踏三號鉛印機,印些本子、信紙等,後來機器被舅舅要回淄川後,爺爺又自己買了印刷設備

父親說,剛解放時,買賣比較好做,許多業戶適時處理些舊機器,爺爺就趁機用400元從濟南買回一台八成新的二號鉛字印刷機,不久,父親又去濟南新華印刷廠買回一台裁紙機,印些學生作業本、賬本、票據等,直到公私合營併入博山百貨公司。父親對這台印刷機和裁紙機感情極深,因為當時是他辛辛苦苦去濟南買回來,又找人維修更換了零件、刀片等,平時也主要由他操作機器印刷的。

前幾年,我曾在網上見過一本別人收藏的筆記本,筆記本皮子上印有一艘船,還印着“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以及爺爺店名的徽章。我拿給父親看時,父親說這是他自己設計的,可惜我沒有保存好,只是在QQ空間轉發了,現在原發布人已經刪除圖片,我也無法找到了。2022年春過後,也就是父親臨終前幾個月,他仍在念叨這兩台機器,還想打聽它們的下落。

近日,我在姐姐的康姓同學收藏的《博山商業志》中,查找到有關爺爺經營老字號恆林堂的記載,康同學還送給我們他個人收藏的1951年爺爺文具店使用過的舊票據,真的非常感謝康同學。

爺爺劉錫三,字晉九,生於1888年,上有兩個哥哥,劉升三、劉俊三,有姐姐但情況不詳。家裡堂號“俊錫堂”,分別選取二爺爺和爺爺名字中一個字。爺爺祖籍山東廣饒縣水王莊,後遷入大王鎮前賈庄。父親聽爺爺說,我們的祖先是劉湖、劉海,往下是可宗、可全、可輝。太爺爺叫劉永安,是個木匠,常年在外做工,爺爺三歲時,太爺爺病死在外地。爺爺後來跟隨太奶奶投靠了在周村開雜貨鋪的二爺爺,太奶奶綉工很好,專門幫人綉轎帘子。

大概1906年,爺爺18歲的時候太奶奶去世,後來二爺爺和爺爺湊錢在周村西門外買了一市畝墓地,把太奶奶下葬了,連同太爺爺的牌位。二爺爺二奶奶沒有孩子,他們對爺爺有養育之恩,對爺爺的孩子們非常喜愛。

父親回憶,他小時候經常住在周村二爺爺家,還在那裡讀過一本《三字經》,二爺爺無論賣什麼好吃的東西,像水果、食品之類,都是隨便讓父親挑着吃。二爺爺是在日本人來了以後去世的,他與後來去世的二奶奶都葬在周村的墓地,1958年墓地被平了,現在已經找不到任何蹤跡。

往日時光(二)——會做齊筆的爺爺 瑩珍 - 天天要聞

(父母在周村油坊街 攝於2002年)

2002年,我陪70歲的父親去周村油坊街故地重遊,父親找到了二爺爺開雜貨鋪的位置,自1942年二爺爺去世後二奶奶去了博山,正好一個甲子,一棵舊有的老國槐樹仍然茂盛地生長着,好像在訴說著過去的往事,讓人百感交集。父親眼晴有些濕潤,我想他一定是非常想念曾經生活在這裡的他的父親、奶奶、二爺、二娘這些至親們吧!

來自齊筆故鄉的制筆工匠

自幼失去父親的爺爺在艱難的環境中慢慢長大,年齡不大就在廣饒老家的毛筆作坊里做工謀生,也曾在濰縣四寶堂當過學徒,學會了製作毛筆。父親聽爺爺說,做毛筆分兩個行當,水盆和干作,爺爺是學做水盆的,就是筆頭生產的全過程。

史料介紹:齊筆有自己獨特的製作工藝。選料十分廣泛:兔毛、豬毛、羊毛、狼毛、雞毛、鼠毛等。齊筆種類因筆頭用料不同分為羊毫、紫毫、狼毫和兼毫四類,其中老山兔毛之紫毫,史稱“紫毫之價如金貴”,黃鼠狼之尾毛製作的狼毫,金黃光亮,纖細卻有彈性,毛尖鋒銳,也是齊筆中的上品。齊筆從選料到成筆,要經過浸、拔、梳、並、連、剔等150多道工序,每個步驟都是手工活,要求很高的技術。筆工們把從選擇毛料到製成筆頭的過程稱為“水盆”,主要是因為其中大部分的工序都需要在石灰水中完成。

想想這陽春白雪的毛筆,雖然高貴而優雅,但其原始的手工製作過程是多麼辛苦,製作環境應是多麼惡劣。據說學習製作筆頭技藝很難,要三年才能出徒,想必爺爺小時候不知道吃了多少苦,遭了多少罪。

齊筆筆桿的製作過程稱為干作,筆桿使用竹片、硬質木材、紫檀紅木、景泰藍、象牙等,各類質地,異彩紛呈,配合煮色、烤紅、燙花、雕鏤等精緻裝飾工藝,一桿齊筆如工藝品般令人愛不釋手。正是由於制筆藝人們在各道工序上的嚴格謹慎和不斷創新,使齊筆有了鋒穎尖銳、豐碩圓滿、修削整齊、健勁有力的特點。

作為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筆的生產起源最早,有出土資料證實最遲在戰國時期就發明了製作毛筆的工藝。當古埃及的蘆管筆、歐洲的羽毛筆退出歷史的舞台時,中國的毛筆卻歷久彌新。廣饒縣的齊筆作為其中最古老的分支,與浙江湖筆、安徽宣筆、河北衡筆並稱為中國四大名筆。齊筆的發明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但齊筆工匠們還是願意相信齊筆的發明人是秦國大將蒙恬。因為蒙恬祖居齊國,後人將他發明的毛筆稱為“齊筆”。也有另外一種說法:齊筆傳統製作工藝發源於廣饒縣南部,因該地區屬齊國樂安,故所產毛筆稱曰“齊筆”。

查閱廣饒齊筆發展的相關史料得知:廣饒縣大王鎮的大張淡村、北張淡村、北卧石村、李璩村、黃璩村、韓庄村一帶,是齊筆的主產地。齊筆制筆業盛於清道光年間,當時,大王鎮的毛筆製作已有數百家。民國時期,製作齊筆的工匠中,湧現出一批技藝高超的名手,其中就有李璩村的傅義三、傅學仁等傅氏家人。

往日時光(二)——會做齊筆的爺爺 瑩珍 - 天天要聞

爺爺一定是在廣饒掌握了齊筆的製作技藝後,在清末民初工礦業已經非常發達的博山尋找到了商機,才決定與李璩村的齊筆製作高手傅仁三合資開店的。爺爺居住的前賈庄緊鄰李璩村,2019年去東營朋友家,去給兒子取製作的結婚棉被,正好路過廣饒,我特意去水王莊、前賈庄尋根,結果很有收穫。

現在太爺爺的後代中,只有爺爺這一支有孫輩的後代,爺爺離開家鄉很早,只知道我們父輩是振字輩,因為沒有家譜,甚至不知道我們名字應該是什麼輩。老家已經沒有親人,父親手裡一張1951年確權的廣饒前賈庄祖宅的房地產權證,是大爺爺兒子借款抵押給親戚的,大爺爺兒子去世後親戚找到父親並把房地產權證交給了他,父親替他的堂兄還清了債務。現在這張1951年的房地產權證成了我們與老家聯繫的唯一線索,但要想找到遠親族人己經很難。這次聯繫上了大奶奶娘家的韓姓親人,並通了電話,得知他們也曾尋找過我們。

說來也巧,2017年兒子留學帶回了未婚妻一一浙江的琚姓同學,當時在自己接觸的範圍,真的是從未見過琚姓,聽親家解釋,"琚"字就是沒有簡寫的璩字。令我驚奇的是,這次在老家附近看見好幾個帶璩字的村莊。查找地圖,原來有六個璩姓村莊:李璩、宋璩、黃璩、韓璩、葉璩、楊璩。

百度百科顯示:璩姓主要源自姬姓,出自中國春秋時期衛國上大夫蘧伯玉,與蘧姓同源。“璩”字是“蘧”字去草頭,去走之底,加玉字旁而得姓。“琚”實為“璩”的誤寫,它是民間在上個世紀50年代後受簡化字的誤導產生的,但文字主管部門疏於監管,以致以錯傳錯,最終波及全國大陸,到更換二代身份證時泛濫成災,今天全國身份證上的“琚”姓,全部都是璩的錯寫。本以為這個姓氏不常見,沒想到我們祖籍前賈庄卻是被六個璩姓村莊包圍着,村莊的路牌上都是這個未簡化的正確的"璩"字,這可能就是人們所說的前世有緣吧!

1912年,爺爺就是與鄰村李璩村的傅仁三合夥在博山開設了恆林堂,製作並銷售毛筆,直到七七事變日本人來了以後,父親所稱呼的傅大爺才回了老家。父親回憶,他們小時候與傅大爺很親,傅大爺有文化,小時候有許多知識都是傅大爺告訴他的,後來傅仁三的兒子傅學謙接替他父親與我們家常有來往。1942年父親十歲的時候,曾跟隨爺爺回過一次老家。

據父親回憶,老家村子裡,村民除了務農,幾乎每家都從事做毛筆的副業。廣饒齊筆發展歷史上記載的齊筆製作名家傅義三、傅學仁,傅義三是傅仁三的親弟弟,他們的晚輩傅學仁、傅學謙是堂兄弟。大約在六十年代,傅學仁伯伯還曾經去過博山我們西冶街西溝的家。他是去淄博第一醫院看眼睛,據說做了一個小手術。當時我父母在班上,奶奶正住在武漢三叔那裡,家裡只有我大哥。

大哥回憶,傅學仁伯伯背了一個褡褳,他臨走時留給大哥一管齊筆,一塊叫做“金不換”的墨。時間隔了近六十年,我是頭一回聽大哥說起此事,大哥卻感覺歷歷在目。

往日時光(二)——會做齊筆的爺爺 瑩珍 - 天天要聞

我爺爺就是靠着做毛筆的技藝,在那個貧困動蕩的年代,艱難地生存下來,直到1927年近四十歲才經朋友介紹娶了我奶奶。我奶奶竇愛芝是青州湯王河人,她在兄弟姐妹中最小,因為她給嫁到城關的姐姐看孩子,所以在青州城裡居住時間很久。她嫁給爺爺時19歲,這在當時已經是大齡了。奶奶生了五個兒子,其中一個出生七天就中風死了。

那是1937年日本人來之前,軍隊和政府人員紛紛撤離,有一個廣饒老鄉任博山第四科(教育科)科長叫鄭明遠,他寄存在我家一些物品,其中有一些洋服、制服,爺爺膽小怕出事,就在家裡燒了這些衣服,屋裡煙霧迷漫就開門通風,結果孩子中風死了。爺爺奶奶含辛茹苦將四個兒子養育成人,在博山紮下了根,成了他們兄弟三人中唯一一個人丁興旺的家庭。

爺爺及兄弟們謀生的手段,都是依靠了廣饒齊筆的大發展,從他們的足跡中也可以看出齊筆的影響範圍非常廣泛。我大爺爺有兩兒兩女,是父親的堂兄堂姐。其中大伯劉振德,字育華,上世紀三十年代在張店開店經營齊筆,他還在張店娶妻成家,大奶奶隨他一起住在張店。劉振德大伯與張店一個叫鄒東源的合夥,在張店二馬路開了一個育華筆店,經營毛筆、文具和書籍。日本投降後搬到了斜馬路獨自經營,其間還做過墨和墨水生意,1959年劉振德大伯患肺病去世。

二伯劉振業曾闖關東在東北參加了林彪、羅榮桓的部隊,從東北複員後投靠哥哥,也在張店娶妻,他用複員費做本錢在張店大集賣年畫、日曆和文具等維持生活,不久病逝。二姑姑叫劉振玉,她和姑夫鍾漢書很早就在濟南芙蓉街做毛筆生意,並在濟南紮下根。1970年我大哥劉洪波去濟南尋找到他們,大哥回憶,當時見到他們時,姑夫已經八十多歲了,仍在濟南芙蓉銜口街道辦的毛筆店製作毛筆,戴着老花鏡,一絲不苟地正在梳理筆頭。

君子風範山高水長

我爺爺雖然沒有上過學,沒有多少學問,但他一生恪守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儒家尊崇的信條,把誠信做人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成為一個受人尊重與愛戴的人。認識他的人對他的優秀品德都有口皆碑,他的言傳身教也深深影響着他的後代們。

他忠厚善良,誠實守信,勤勞節儉,自強不息,一生追求君子風範。生活中無任何不良嗜好,不抽煙不喝酒,非常自律。幾十年的奮鬥生涯中,無論是合作夥伴還是日常買賣從未與人產生過爭執和不快。那時的商人完全靠人生信條和修養誠實守信地做生意,與現在法律都難以約束的信任危機相比,真是天壤之別。

他與買賣合伙人、夥計之間都處得如親人一般,就算中途散夥,也會像親戚一樣走動。看到新來的夥計沒有換季衣服,爺爺雖然自己穿得破舊,卻買最好的布料給夥計做衣穿。日本人來之前那個寄存到我家物品的,爺爺在局勢穩定一些時,還是雇上毛驢把其他物品給人送回家,卻絕口不提是因為燒他的衣服讓孩子中風死了的事。他用實際行動證明,受人之託 ,忠人之事;他思想開明,重視教育,特別是新學。四個兒子都讀了書,父親四歲開始讀儒書,前後讀了六七年,大伯比父親讀儒書時間還長。

日本投降後,博山考院學校前身也是當時博山最大的中學——博山城鎮中學招收了200多名插班生,父親以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到六年級一班。三叔也是考上濟南省立二中,畢業後又考到鐵路學校被分配到武漢江岸車輛廠的。四叔是淄博二中畢業的。爺爺對待子女溫暖寵愛,滿懷期待。父親回憶,爺爺從不呵斥責罵孩子,他平時捨不得吃穿,但是只要兒子們在學習上有花銷,他從不吝嗇。

父親記得有一次他喜歡上一本裝幀非常小巧精美的字典,價格是二塊大洋,這在當時是個大數目,但爺爺立即滿足了他的心愿。父親直到九十歲臨終前,仍然念着爺爺對他的滿懷愛意;爺爺極其孝順,對我的太奶奶總是言聽計從,從不違逆。1942年,二爺爺去世後,爺爺又將沒有生活能力的二奶奶接到博山一起生活,直到1954年終老。

現在,爺爺製作的毛筆已經無處可尋,但在博山老一輩人中,對他製作的齊筆仍有許多美好記憶。1983年,我師專畢業當了老師,在博山曾經遇上一位上了年紀的老教師,得知我是劉錫三的後代後,他十分感慨:“你們家是書香門第,你爺爺為人很好,他當年賣的紫毫毛筆太好了”!想起這些話語,我多想穿越回到過去,去見見我親愛的爺爺,就像那首歌里唱的:假如能夠回到往日時光,哪怕只有一個晚上......

往日時光(二)——會做齊筆的爺爺 瑩珍 - 天天要聞

作者簡介:劉瑩珍,網名山高水長。曾從事教師、記者編輯、行政管理等工作。作品散見於《人民日報》、《淄博日報》、《淄博晚報》等副刊,並有作品在全國大賽中獲獎。現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本文選自田園丹青 特此感謝原作者】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以色列學者發出警示:下一個屠殺猶太人的,極有可能是美國 - 天天要聞

以色列學者發出警示:下一個屠殺猶太人的,極有可能是美國

前言說到猶太人,相信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二戰時期德國納粹的暴行,以及現在正在中東到處點燃戰火的猶太人國家,以色列。而就在2025年初,以色列的學者在電視訪談中,談起了猶太人被屠殺一事。只不過他所說的並非是二戰時期德國對猶太人的屠殺,而是
史記.丁繼超傳 - 天天要聞

史記.丁繼超傳

《史記.丁繼超傳》文/捲風丁繼超生前戎裝照丁公繼超,字冠群,生於民國十六年,山東嶧縣六區丁庄村人,乃運河支隊之英勇戰士也。少時家貧,祖父丁文庭父親丁廣友皆目不識丁,生計維艱。年六歲,常隨祖母母親放牛割草拾柴,時有荒年,掘野菜以充饑。
專訪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韓鼎:解碼商代“龍圖騰” - 天天要聞

專訪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韓鼎:解碼商代“龍圖騰”

6月28日,一場關於“龍騰大邑商”的學術沙龍在鄭州商代都城遺址博物院舉辦。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韓鼎以考古學家的嚴謹與美術史家的敏銳,帶領觀眾穿越時空,解碼青銅器與玉器上的龍紋密碼,揭開商代龍形象的神秘面紗。活動間隙,韓鼎教授接受了正觀新聞記者專訪,從龍與饕餮共存的禮制密碼,到中華文明“多元一體”...
涉嫌嚴重違紀違法!遂寧市船山區委書記段勇被查 - 天天要聞

涉嫌嚴重違紀違法!遂寧市船山區委書記段勇被查

遂寧市船山區委書記段勇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四川省紀委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段勇簡歷段勇,男,漢族,1976年12月生,四川蓬溪人,省委黨校在職研究生學歷。1996年9月參加工作,1997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6年9月至2001年12月,先後在蓬溪縣蓬南鎮政府、遂寧市紀委監察局工作;2001年12月至2007年12月,歷任...
中國東極“魚經濟” - 天天要聞

中國東極“魚經濟”

新華社哈爾濱7月2日電 題:中國東極“魚經濟”新華社記者 戴錦鎔在中國大陸最東端的撫遠市,東極魚市裡的吆喝聲此起彼伏,喚醒了城市的清晨。撫遠原名“伊力噶”,赫哲語意為“金色的魚灘”,這裡地處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兩大水系交匯處。這座被譽為“華夏東極”的邊境小城,正書寫着中國“魚經濟”的生動樣本。綠色無污染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