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蔣介石臨終前談張學良,再三告誡蔣經國:不可放虎

2022年07月14日11:26:45 歷史 1790

1975年3月26日深夜,台北士林官邸燈火通明。

原因是身患肺炎的蔣介石病情突然惡化,高燒還伴有暈厥,眾人都忙着為他診治。

一名留美博士查看完蔣介石的癥狀,建議宋美齡“總裁狀況不好,怕是要穿刺引流。”

治病救人宋美齡自然不懂,只能聽從醫生的建議。

可是沒想到,穿刺竟然加重了蔣介石肺部的炎症,高燒持續不退,吃抗生素也沒有效果。

得知蔣介石病重,蔣經國等人匆忙趕回家,蔣介石始終昏昏沉沉的。

直到29日,蔣介石的精神才清明了一些。

預料到自己時日無多,蔣介石先是叫來秘書留下一份遺囑,反覆重申:“反攻大陸……解救同胞……救中國……反攻大陸……”

隨後,他又將兒子蔣經國叫到身邊,詢問道:“我說的事情,你都記住了嗎?”

1975年,蔣介石臨終前談張學良,再三告誡蔣經國:不可放虎 - 天天要聞

蔣介石和夫婦和蔣經國

蔣經國點頭,蔣介石又道:“尤其是張漢卿,定要看嚴了,不可放虎歸山……”

這次蔣經國沒有立即點頭,反而沉默了很久才寬慰蔣介石道:“父親好好養病吧,這些事情以後再說。”

蔣介石與張學良的恩怨

張學良與蔣介石之間的恩恩怨怨跨越了幾十年的時間,其中的是是非非隨着兩人的逝去已經變得模糊不清,很難再說明誰對誰錯。

但是縱觀二人多年的關係發展,還是可以看出張學良曾經有恩於蔣介石,只不過換來的都是蔣介石的“恩將仇報”。

比如1930年“中原大戰”時,蔣介石身處劣勢,是張學良的挺身而出才讓他有機會贏下最終的勝利。

1975年,蔣介石臨終前談張學良,再三告誡蔣經國:不可放虎 - 天天要聞

張學良

彼時,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軍閥不服蔣介石的領導,跟他在中原地區展開激戰。

一開始,蔣介石是信心滿滿,他認為自己才是“正統”,消滅這些懷有異心的軍閥理所當然,自己勢必會得到國人的聲援和幫助。

可是隨着戰時越拖越長,蔣介石竟然漸漸地落入了下風。戰場上久不見捷報不說,後方還人心浮動矛盾不斷,這讓他十分生氣。

思考良久,蔣介石意識到此時唯一的辦法就是找到幫手幫助自己挽救頹勢。

但從局勢上分析,有點實力的軍閥要麼持中不言,要麼跟自己有矛盾,根本沒有人會在這個關鍵時刻出手相助。

眼見着形勢越來越不利,就有人建議蔣介石:為什麼不試試將張學良拉入己方陣營呢?

1975年,蔣介石臨終前談張學良,再三告誡蔣經國:不可放虎 - 天天要聞

蔣介石

蔣介石略一思襯,覺得這個方法可行,因此暗中派人向張學良傳遞了消息。

其實,張學良打心底里不想趟這趟渾水。從中原大戰爆發開始,他便宣布“武裝中立”,不偏幫任何一方,也沒有表現出要參戰的意思。

雖然很多人惦記着張學良手上的勢力,渴望得到他的幫助,為此不惜以高官厚祿,誘惑他,但是他始終不為所動。

收到蔣介石的邀請,張學良表現得很是冷漠,依然沒有出兵的意思。

張學良的想法很簡單,軍閥混戰總會出一個結果,且大概率還是蔣介石獲勝。

打來打去勞民傷財,根本沒有任何意義,還不如趁機鞏固自己的實力守衛東北,畢竟日本關東軍就在他眼皮子下面虎視眈眈。

不過,張學良的“冷處理”沒有讓蔣介石灰心喪氣,反而電報、說客一波接着一波,他不堪其擾,加上戰場上的局勢走向,使得他心中有所動搖。

1975年,蔣介石臨終前談張學良,再三告誡蔣經國:不可放虎 - 天天要聞

張學良和蔣介石

幾大軍閥之間的戰事不斷升級,戰火不斷蔓延。眼見着打擊即將同歸於盡了,張學良不得已,才出兵援助蔣介石。

十萬奉軍進關接收平津,中原大戰迅速收場。在張學良的幫助下,蔣介石成為這場大戰最終的贏家。

可以說如果沒有張學良,蔣介石的統治不會如此穩固,或許早就被其他地方軍閥瓦解。蔣介石能夠在政治舞台上一路順風順水,張學良功不可沒。

然而,蔣介石是如何回報張學良的?“九·一八”事變,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由於張學良出兵援助蔣介石,戰事過後部隊未及時撤回東北,導致東北防守空虛,被日本侵略者鑽了空子。

1931年9月18日,日本軍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率兵入侵東北。

1975年,蔣介石臨終前談張學良,再三告誡蔣經國:不可放虎 - 天天要聞

東北是張學良的故鄉,他自然想要捍衛家鄉安寧,同時保住自己的大本營。亂世之中,手裡有兵有地盤才是王道。

他想和侵略者一較高下,將他們趕出東北,但蔣介石卻不准許,多次下令讓他不要輕舉妄動。

為了奉行所謂的“攘外必先安內”,蔣介石寧願讓張學良背上罵名,也不讓他拯救東北的人民和捍衛國家領土主權。

那個時候的張學良沒能看清蔣介石的面目,對他無條件的信任,聽從了他的不抵抗政策,致使東北完全淪落至日本人的鐵蹄之下。

這件事情讓張學良吃盡苦頭,不僅失去了家鄉,還被人辱罵是“不抵抗將軍”,名聲全毀了,最後還不得不為了保全蔣介石被迫下野。

1975年,蔣介石臨終前談張學良,再三告誡蔣經國:不可放虎 - 天天要聞

張學良

張學良不遺餘力地幫助蔣介石,換來的卻是他的恩將仇報,將“恩人”推為替罪羔羊。由此可見,蔣介石心腸冷硬、手段毒辣。

張學良被迫下野以後就出國學習去了,回國後,他還是對蔣介石唯命是從。

哪怕內心十分不願意跟同胞兵戈相向,他還是聽從蔣介石的安排,到鄂豫皖擔任“剿匪”副總司令。

很多人想不通,為什麼張學良非要選擇蔣介石?為什麼被他耍過一次後還會再次上當?

其實,他對蔣介石的盲目信任,從東北易幟時就能看出一二了。

1928年,皇姑屯事件發生,奉系軍閥張作霖被日本關東軍殺害,張學良被迫提前登上政治舞台。

當時東北形勢嚴峻,尤其是張作霖死後,局勢更加動蕩不安,奉軍內部不少人盯着首領的位置。

張學良的面前只有三條路可以選:歸順日本關東軍、閉關自守,或是改旗易幟,服從南京國民政府

1975年,蔣介石臨終前談張學良,再三告誡蔣經國:不可放虎 - 天天要聞

歸順日本人做個賣國賊自然被張學良所不恥,日本侵略者虎視眈眈,張學良想要獨善其身也不可能,所以他只能試圖歸順南京政府。

國民黨內部也並非是看到的那樣和平團結,閻錫山等軍閥擁兵自重,表面上歸順蔣介石,其實心中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他們知道張學良有易幟的打算,都想拉攏他,從而增強自身實力。

張學良審時度勢,依舊選擇了蔣介石。因為他始終堅信:幾大軍閥中“只有蔣介石有統一中國的能力”

從那時開始起,張學良便認為“中國只有蔣介石能統一”,哪怕後來蔣介石騙他、利用他甚至恩將仇報,他都沒有改變過這個想法。

所以,張學良“愚忠”蔣介石。就連他唯一一次違抗蔣介石命令發動“西安事變”,也是為了讓蔣介石專心抗日,儘快統一中國。

蔣介石能接受張學良的歸順,但無法忍受他一丁點背叛。

1975年,蔣介石臨終前談張學良,再三告誡蔣經國:不可放虎 - 天天要聞

張學良擔任剿匪副司令期間,與楊虎城將軍要面對來自士兵方面的壓力,要承擔與共黨交戰的失利,還要承受蔣介石的責怪與批評,心裡壓力十分巨大。

久而久之,張學良也不願再這樣在刀尖上跳舞了。多番苦諫無果後,張學良無奈與楊虎城聯手發動西安事變,逼迫蔣介石與共產黨聯手抗日。

西安事變最後和平解決了,張學良主動護送蔣介石返回南京,但是事變還是導致了二人之間關係出現裂痕,並且愈演愈烈。

眾所周知,蔣介石是一個睚眥必報的人,任何一件違背他意願的事情都會引起他的不滿,引起他的報復。

張學良也不例外。

蔣介石:不可放虎

西安事變後不久,為了向蔣介石示好,也為了重新籠絡蔣介石,張學良特意親自護送他回南京。

1975年,蔣介石臨終前談張學良,再三告誡蔣經國:不可放虎 - 天天要聞

做出這個決定之前,張學良對即將發生的事情有心理準備,所以把軍隊託付給了楊虎城等人。

倆人抵達南京後,張學良按照蔣介石的要求做了一系列自損榮譽的事情,但仍舊沒能挽回蔣介石的心,蔣介石一直意圖用最陰險毒辣的手段懲罰他。

張學良最先嘗到的報復,就是失去權力、顏面掃地。

比如蔣介石在國民黨內部明着暗着排擠張學良。他是國民黨的領袖,又是國民黨軍政領頭人物,他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到國民黨其他人的情緒,繼而影響到張學良在國民黨內部的待遇。

比如蔣介石要求張學良書寫發表一些“檢討”性質的東西,承認自己的“罪行”,還要求他寫諸如《西安事變反省錄》、《雜憶隨感漫錄》等一系列侮辱之作,給予他身體上和精神上的雙重摺磨。

接着,蔣介石又利用這個契機剝奪張學良手上的權力。

蔣介石利用南京軍事法庭,判處張學良有期徒刑十年、剝奪公權五年。

1975年,蔣介石臨終前談張學良,再三告誡蔣經國:不可放虎 - 天天要聞

不過張學良畢竟還是有實力和功勛在的,很多人都覺得他這樣的處罰有失妥當,就沒有將他押送監獄,而是移交軍事委員會管束。

蔣介石卻不這樣想,甚至覺得這些懲罰還是遠遠不夠,他還要永遠圈禁張學良,以泄心頭之恨。

被幽禁的頭十年,張學良一直被迫輾轉於貴州、重慶等地。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過去了,張學良又被偷偷轉移到台灣省,被看管在人煙稀少的新竹大山裡。

即便別人想救張學良,蔣介石也不會釋放他。1949年1月蔣介石下野,李宗仁成為代理總統。

李宗仁與蔣介石不同,對共產黨的仇恨沒有那樣深,他上台以後開始積極同我黨談判。

為表誠意,李宗仁提出八項主張,其中一項就是釋放政治犯,包括西安事變的主要領導者張學良。

李宗仁的想法公開後,張學良立即被蔣介石安排人從新竹清泉帶走,藏到了壽山要塞的兵舍,等到風頭過去,他才被重新送回新竹清泉。

1975年,蔣介石臨終前談張學良,再三告誡蔣經國:不可放虎 - 天天要聞

蔣介石堅持不肯放張學良自由,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因為張學良與蔣介石之間的恩怨。

張學良和楊虎城將軍聯手發動的西安事變,讓蔣介石顏面掃地,成為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向來小肚雞腸的蔣介石,自然不會輕易放過張學良,他不止一次跟人說過:“張漢卿真是可惡!”

可見,張學良的“忤逆”和“背叛”着實讓蔣介石非常不快。關押張學良是為了報復,也是為了殺雞儆猴。

蔣介石一直將共產黨看作頭號敵人,國民政府也一直按照蔣介石的要求針對我黨。

1975年,蔣介石臨終前談張學良,再三告誡蔣經國:不可放虎 - 天天要聞

可張學良竟然通過兵變的手段逼迫自己與仇人合作,這讓蔣介石的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侮辱。

從某些角度來說,蔣介石需要通過懲治張學良來重新樹立自己的威信,挽回自己的“領袖人格”,維護南京政府的威嚴。

再者,就是張學良自身的實力與性格。

張學良投奔蔣介石後,雖然他在國民黨的地位比不了在東北“稱王”的時候,但其地位也是不可撼動的。

張學良在國民黨早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政治地位高,統領的東北軍又驍勇善戰。

加上張學良素有人格魅力,敢於直接同蔣介石嗆聲,國民黨很多將領都對他欽佩不已,甚至心生嚮往。

1975年,蔣介石臨終前談張學良,再三告誡蔣經國:不可放虎 - 天天要聞

這一切,使得蔣介石視張學良為心腹大患。

在他看來,張學良嚴重危害到了自己的地位和統治,可自己又需要他的支持,一時之間拿他沒什麼辦法。

因此蔣介石重視他,又忌憚他。而西安事變的發生,堅定了他削弱張學良勢力的決心。

綜上所述,蔣介石借西安事變囚禁張學良也就不奇怪了。

蔣介石對張學良的恨意以及忌憚,深到臨終前也不忘叮囑兒子蔣經國:不可放虎。

主要是他擔心張學良出來後兒子掌控不了此人,從而給蔣家的“江山”帶來威脅,甚至是遭到張學良的報復。

1975年,蔣介石臨終前談張學良,再三告誡蔣經國:不可放虎 - 天天要聞

最後,國民黨內部有許多人不喜張學良的年輕氣盛,更不想他加入內鬥,使自己多一個強勁的競爭對手。

他們落井下石,讓張學良恢復自由的希望更加渺茫。

種種原因,導致張學良被蔣介石囚禁多年,過着行屍走肉的生活。就連張學良自己都感嘆:“我的事情只到36歲,以後就沒有了。”

蔣經國執政張學良處境

從那個時候起,張學良的心態就發生了變化。以前那個威風凜凜、意氣風發的威武大將軍,變成了一個灰心喪氣,鬱郁不得志的憋屈中年,並寫下:“山居幽處境,舊雨引心寒。

輾轉眠不得,枕上淚難干”來表達自己的心境。

1957年10月,張學良被帶到高雄生活,1960年4月8日又被送到台北近郊的北投。

1975年,蔣介石臨終前談張學良,再三告誡蔣經國:不可放虎 - 天天要聞

去哪裡、什麼時候去是張學良不能控制的,就像人世間的一葉浮萍了無所依,他與蔣介石也是再難和解。

雖然在台灣幾十年的時間中,張學良與蔣介石偶有來往,但終究比不上中原大戰時期的親密了。

直到1975年4月5日清明節蔣介石病逝,他們二人之間的恩怨糾葛才正式終結。

張學良被囚禁了四十幾年,但當他聽到蔣介石病逝的消息是並沒有多開心,反而默默佇立了許久。

思考過後,張學良提筆寫了一幅16字輓聯,送去了蔣介石的葬禮。上面寫道:“關懷之殷,情同骨肉;政見之爭,宛若仇讎。”

短短16個字,概括了二人之間數十年的恩怨,“骨肉”變成“仇讎”,就如同張學良與蔣介石的關係變化。

張學良不知道的是,在蔣介石心中,他依舊十惡不赦。蔣介石生前最後一段神志清明的時光,還不忘囑咐兒子一定不要放過他。

當時,蔣經國沒有直接拒絕蔣介石,從他後來的行動來看,他不贊成蔣介石將張學良圈禁到死的主張。

張學良與蔣經國之間的交往,要比同蔣介石的交往要簡單得多。1936年末他發動西安事變,是促成蔣經國從蘇聯回國的契機。

1975年,蔣介石臨終前談張學良,再三告誡蔣經國:不可放虎 - 天天要聞

張學良在撰寫回憶錄時曾提到過這段經歷:“我在溪口的時候,他(蔣經國)也在,蔣(蔣介石)是讓他念書,跟徐樹錚的兒子徐道鄰念中國書。那時他是很刻苦的人,無論走路還是……天天到那山上讀書。”

兩人一直沒有見過面,走的道路也截然不同。張學良因被囚禁而輾轉各地,蔣經國則在父親的幫助下正式踏入政治舞台,大展拳腳。

作為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自然站在父親一方,對張學良也有幾分仇視。

拋開身份不談,在精神上蔣經國還是十分欣賞張學良,佩服他的勇氣和毅力,也認可他的能力與功績。

正因如此,雖說蔣經國不敢明目張胆的釋放張學良,可一些小來小去的事情他還是願意為張學良做的。

比如張學良的妻子趙一荻長期飽受牙疼的困擾,在蔣經國的暗中幫助下,才得以外出治療。

1975年,蔣介石臨終前談張學良,再三告誡蔣經國:不可放虎 - 天天要聞

蔣介石病重蔣經國實際掌權時,他就對張學良實行了寬容政策。

倆人開始接觸,像是朋友一樣交談,不涉及政治,也不涉及利益,兩人就是“隨便扯淡,談談閑事,海闊天空”。

蔣介石死後,蔣經國試圖創造機會,令張學良重新回到社會。

例如1979年10月5日,這一天恰好是中秋,蔣經國高調邀請張學良到總統府赴宴團聚,同來的人還有何敬之、張群等“大咖”,將張學良介紹給眾人。

同年10月10日,蔣經國又邀請張學良參加中國台灣地區的“雙十節閱兵儀式”。

如此正式的曝光,讓張學良重回公眾視野,也間接向人們證明:蔣氏家族與張學良之間的恩怨情仇,已經在歲月中淡化,如今兩方已經握手言和。

1975年,蔣介石臨終前談張學良,再三告誡蔣經國:不可放虎 - 天天要聞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病逝。張學良特意到蔣經國的靈堂中行禮,稱:“蔣經國死的時候,我很難過。”

在蔣經國的鋪墊及多方努力下,1991年張學良恢復自由。

他幾乎沒有任何猶豫,離開了那個圈禁了他將近五十年的牢獄,前往美國定居。

蔣經國沒有按照蔣介石的要求囚禁張學良,恢復了他的自由之身,讓少帥的晚年,能夠再享受一段時間自由自在的生活。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歷史的塵埃——不簡單的法顯 - 天天要聞

歷史的塵埃——不簡單的法顯

原創 南風無影 走過了河西走廊,再過沙海戈壁,我們進入西域地界,第一個西域小國: 鄯善,它還有個名字叫樓蘭。為了不節外生枝,我丟掉了甲胄和兵器,順便也找人把自己的頭髮剃了,實在是不習慣留這麼長的頭髮,剪的非常短。等頭髮剃完,我和法顯還有幾個
歷史的塵埃——興衰有人定 - 天天要聞

歷史的塵埃——興衰有人定

呂敬榮 /文1公元前206年8月,劉邦開始返攻東方。第一個攻擊對象便是雍王章邯,攻打章邯的過程在歷史上算是一次非常著名的軍事案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意為用一種假象迷惑對方,實際上卻另有打算。《史記·高祖本紀》中描述的很簡單:“漢王用韓
貴州鎮遠:洪災後 忙恢復 - 天天要聞

貴州鎮遠:洪災後 忙恢復

6月28日晚至29日,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遠縣遭遇特大暴雨襲擊,部分城區和鄉鎮出現洪澇災害。當地各級各部門全力以赴搶險救災,積極開展災後清淤、排水、搶修等工作,幫助受災群眾儘快恢復生活生產。6月30日,在貴州省鎮遠縣城關五小共和校區,老師在清理校園。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6月30日,商戶在貴州省鎮遠縣城...
致命的三次失誤 - 天天要聞

致命的三次失誤

項羽的人生巔峰是在公元前206年,因為他就是在這一年分封諸侯。要知道,當時的項羽可是諸侯的盟主,而劉邦僅僅只是十八路諸侯的其中一位諸侯。
文化中國行·紅色文物|開天闢地 - 天天要聞

文化中國行·紅色文物|開天闢地

上海,興業路76號,中共一大會址。石庫門小樓靜靜矗立,烏漆木門、雕花門楣、朱紅窗欞,芳華依舊。回望一百多年前,舊中國風雨如晦,一群仁人志士殫精竭慮,探尋救國救民的真理。拼版圖片:左圖為位於上海市興業路76號(原望志路106號)的中共一大會址(新華社記者劉穎 攝),右圖為中共一大會址原址房間內部(中共一大紀念...
湖南省軍區原副司令員——李宏茂 - 天天要聞

湖南省軍區原副司令員——李宏茂

李宏茂李宏茂(1913-1984),重慶市開州區人,享年71歲。幼時讀私塾,13歲時父親因瑣事糾紛被當地惡霸打死後家道中落。為了生計,他開始給人家放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