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和“四大寇”——革命的迷茫時期

2022年07月14日09:13:34 歷史 1955

孫中山能夠成功,第一個要感謝他的親哥哥——孫眉

孫中山祖上並不富裕,標準的廣東農民家庭。

趕上第一次、第二次鴉片戰爭,生活更窮困。

哥哥孫眉年僅17歲,背井離鄉跑到檀香山去打工。

這是廣東地區當時的常態,在家鄉吃不上飯了,只能遠渡大洋,要麼去南洋、要麼去檀香山,甚至去南美洲等地討口飯吃。

好在孫眉不僅能吃苦,頭腦還靈活,在檀香山打下了一片江山,成了一方土豪。

孫中山一大家人的生活這才得到改善。

孫中山12歲時,便去檀香山投奔哥哥孫眉,依附孫眉生活、求學。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檀香山當時還不是漂亮國的土地,但也快了。

檀香山人民正在和漂亮國進行最後的鬥爭。

孫中山耳濡目染,知道了什麼是政治、什麼是民主、什麼是奮鬥的方向。

孫眉就慘了,從此只能一直用金錢支持這個“不務正業”的弟弟去實現理想。

漂亮國佔領檀香山,孫眉破產,返回廣東祖籍地。

孫中山卻成了革命領袖,成了民國的臨時大總統。

胡漢民等人推舉孫眉任廣東都督,被孫中山拒絕。

孫中山認為,胡漢民等人推薦孫眉是因為自己的原因,孫眉本人並無擔任這一重要職務的能力。

孫中山有點太過於愛惜自己的羽毛。

孫眉在檀香山尚能闖下一片天地,胡漢民等人的推舉絕不僅僅因為孫眉是孫中山的哥哥。

1915年,年僅61歲的孫眉便鬱鬱而終。

1883年,17歲的孫中山從檀香山返回廣東,繼續學業。

1887年,21歲的孫中山轉入香港西醫學院(香港大學)學醫。

1892年,26歲的孫中山獲得醫學碩士學位

在這期間,孫中山的救國思想、救國行動,未曾停止過。

他寫文呈請香山縣令,要求在香山改革縣政,特別是普及現代教育。

他經常在港澳粵的報紙上發表文章,比如名篇《農工》。

不過,壓根沒人理他。

但孫中山在這時期遇到了三位志同道合的同鄉:
楊鶴齡陳少白尢列,加上孫中山自己,成了一個小團伙。

這四個人整日泡在一起高談闊論,主要內容只有一個:

造反、推翻滿清政府!

這在當時是很不可思議的,所以這四人被稱為“四大寇”

陸浩東鄭士良等人後來也加入了這個團隊。

孫中山表現了自己對洪秀全的敬仰,經常自詡“反清英雄第一人”!

要做第二個洪秀全!

可能覺得這幾個文弱是書生只是吹吹牛,官府也沒當真。

否則定其一個謀反的罪名,這幾人可能就性命就不保了。

反清就好好反清、造反就好好造反,但當時的孫中山還是個改良主義者。

康有為出生在1858年,只比孫中山大8歲,但出名比較早。

當時在廣州辦萬木草堂,廣收學徒,宣傳西學,要“經世致用”。

孫中山想結交康有為,就去拜見。

康有為看不上尚且默默無聞的孫中山,只願意收孫中山為學生。

以孫中山的志向和清高,怎麼會拜在康有為門下,非常之氣憤。

從此,這二人成為一生之敵。

孫中山甚至一度找關係,準備上書李鴻章,闡述自己的治國理想。

為了見李鴻章,孫中山不惜把李鴻章猛誇一通,並表示自己願意到清廷做官,以實現自己的理想。

孫中山本來是有機會見到李鴻章的,畢竟孫中山托的人是盛宣懷,盛宣懷可是李鴻章面前的紅人。

可惜,恰逢甲午戰爭爆發,李鴻章忙的焦頭爛額,壓根沒空接見孫中山。

孫中山和陸浩東既來之則安之,索性在天津和北京兜兜轉轉了好一大圈。

這是清朝的腹心之地、心臟地帶。

轉了這一圈,也讓孫中山看透了清朝的沒落和腐朽。

孫中山最後感嘆一句:“和平之法,無可實施。”

從此,孫中山堅持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再無改變過。

孫中山稱“四大寇”時期為“革命的言論時期。”

其實不然,那應該是孫中山“革命的迷茫時期。”

本文由寂寞火爐原創,歡迎關注、點贊、評論。

孫中山和“四大寇”——革命的迷茫時期 - 天天要聞

孫中山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多爾袞的人生很失敗嗎? - 天天要聞

多爾袞的人生很失敗嗎?

在某乎上看到一個答案,說的是為什麼多爾袞被後人捧得那麼高?這答案給我看樂了!說多爾袞有一項功勞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為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做了一個偉大的實驗。他以開國皇帝之實力,挫骨揚灰的悲慘結果,告訴了後世:帶着孩子的盤不能接,別人的兒子養
逝者 | 113歲新四軍老戰士施平在滬逝世!系施一公祖父 - 天天要聞

逝者 | 113歲新四軍老戰士施平在滬逝世!系施一公祖父

新四軍老戰士、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施平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4年6月2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13歲。施平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的祖父。今重刊舊文《施平:一隻理想主義的“土撥鼠”》(原載於2015年4月11日《文匯報》),以饗讀者。百歲施平,攝於2010年9月。“我是一隻土撥鼠。”施平在自傳里這樣寫...
1949年之前,毛主席的這些罕見留影,平時很難見到,極其珍貴! - 天天要聞

1949年之前,毛主席的這些罕見留影,平時很難見到,極其珍貴!

一張老照片,珍貴的鏡頭,溫馨的畫面,永恆的記憶。拍攝於1947年,拍攝地點在陝北小河村,這是毛主席與機要科人員留下的彌足珍貴的合影和罕見的鏡頭,溫馨的畫面,永恆的記憶,此時的毛主席和其他同志一樣蹲在地上,也沒有站在核心位置,但是並不影響他的
遭遇地頭蛇,兇悍的土司、拚命的阻擊,徹底斷了石達開的生門! - 天天要聞

遭遇地頭蛇,兇悍的土司、拚命的阻擊,徹底斷了石達開的生門!

哥走的是懷念,還有傷感兵駐慶遠期間爆發的“萬里回朝”事件,對石達開的打擊是致命的,除了太平軍精銳損失慘重,更嚴重的是此事帶來的感情傷害。石達開沒有料到自己竟然會落得個眾叛親離下場,那些曾經無限擁戴自己的兄弟們,為什麼都會選擇離我而去,難道我